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策略,儒学成为官方思想。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的同时,为察举孝廉的选官制度提供了客观参考标准。
察举贤良文学是对熟悉儒家经典的士人的选拔。朝廷设置五经博士创建太学,选拔博士弟子传承经学,博士弟子通过课试则可以被选拔为官。所以读书致仕成为了士人改变命运的重要媒介。匡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刻苦研读经书步入仕途,最终高官厚禄加身。且对家族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治生与求学并行
匡衡出生于农民家庭,年少时即开始努力地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寻求生存,并且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求学上进的状态,难能可贵展现出了优秀的品格。《潜夫论》中赞扬匡衡是秀士,“匡衡自鬻于保徒者,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匡衡的少年经历是汉代儒生年少生活和求学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有许多同时代的其他贤达儒生也有此经历,在年少时大都不是特别富裕,以为富人家帮佣过活积极勤勉,最终学有所成。虽然儒家思想中对于这种忙于生计的事情并不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但从匡衡等人的行为来看,当时的儒生很多都是出身贫寒,生计问题的解决才能保证其求学发展的成功。
西汉儒生的经济活动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维持生活的生计活动;另一类是出于殖财的产业经营活动。所从事的行业,有畜牧(公孙弘)、庸僦(儿宽、匡衡、刘秀与韩子)、坐列贩卖(太学诸生)、土地经营(张禹)和商业经营(杨恽、刘秀、胡刚)等。
至于匡衡从事何种工作,其勤奋程度如何在《汉书》之中并没有记载,在后来的历史之中人们对此有一定的记载和演绎。其中最早记载匡衡如何苦读、如何为佣的情况的是《西京杂记》。这一文献中记载“凿壁偷光”典故,生动地描绘了匡衡嗜书如命,不为薪资只求读书的故事。
至于《西京杂记》的史料价值,也因为其繁芜庞杂的记载,多为学界所怀疑。故事文本的真实性无从判断,但我们可以分析文本背后的内容。以匡衡为代表的汉代儒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他们首先解决生存,而后才能安心读书,如此一来读书就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在当时整个社会文化水平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读书入仕不是治生的主要途径,其成功的风险仍十分高,不少人安于本分从事农本之业。因而这种艰苦生活中一心向学的精神,显得格外的可贵。匡衡凿壁借光的文本记载,其真正的价值在于体现了部分西汉儒生的生活状态和求学精神。
以匡衡为代表的西汉读书入仕的儒生群体,凭借着艰苦卓绝的精神,最终多是学有所成并名垂青史。他们所具备的精神,通过凿壁借光这一文本故事得以形象的体现,并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著名的典故,后来的书中常引用此故事,如元稹有诗《献荥阳公诗五十韵》:“惜日看圭短,偷光恨壁坚。”
王仁裕《示诸门生》:“掷金换得天边桂,凿壁偷将榜上名。”李瀚《蒙求》:“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岑参《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直到在《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中有“借光”之说:“李大人专要借光,不想先生病得狼狈至此。”凿壁借光的苦读精神成为读书人的精神动力的重要来源。
二、师承《齐诗》,参加博士弟子课试
匡衡刻苦好学的精神为其取得学业上的精进,提供了良好的保证。不过儒学经典十分深奥,若要大有作为,需要有良师益友来指导与交流。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匡衡便前往鲁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兰陵,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学艺。在兰陵匡衡拜后苍为师,与萧望之等人为同窗,共同学习《诗经》。
《诗经》在流传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不同的流派,较为著名的有三家,即是鲁、齐、韩,后来又出现了毛诗。匡衡跟随后苍所学习的是《齐诗》,拜师之后匡衡凭借自己艰苦奋斗精神和充沛卓绝的精力,学问日进,对《诗经》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透彻的理解。
匡衡在学习之余也与人多做交流,其对《齐诗》精到的理解,在交流中深为世人所赞赏,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如此赞誉足见匡衡学问的高深。这为其步入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匡衡拜在后苍门下学习《齐诗》,为其日后步入正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后苍是五经博士,在太学之中教授经学招纳弟子。这些弟子学成之后,可以被选拔为官。此即为博士弟子课试,是西汉重要的选官制度。汉武帝实现统治思想转变后,接受董仲舒建议,在都城创办太学,置五经博士以教授弟子,以此培养经学人才,同时也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匡衡能够成为后苍的弟子,说明其已经具备一定的才学。
至于其如何成为博士弟子,史书并没有记述,不过由郡国推荐的可能性较高。匡衡苦读在地方有一定名气,所以郡国推荐他入太学。博士弟子只要能够掌握儒家经典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位。匡衡成为后苍的弟子后,学成《齐诗》即掌握了《诗经》,其参加弟子课试获得官位,应是顺理成章之事。
三、匡衡对家族的影响
匡衡通过经学获得高官厚禄,这对家族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经学兴家的基调,极大的提升了家族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匡衡的家族在其兴起之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汉代多以经学起家,“家世多为博士者”,成为一方大族。其家族的发展特征反映出了两汉时期世家大族发展的基本特点——依靠学术兴家。
这是对当时选官制度的充分把握,也是自身文化素质传承的结果。家族的发展是每一个家人的责任,而家族的风气也会深深地影响一个人。匡衡之于家族的影响主要有三:一是求学榜样,为奋斗提供精神鼓励,并与家族责任相联系,以期不辱先人。匡衡上书皇帝,要注重家庭的修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家国同构、天下大同。
社会的教化也是始于家庭。匡衡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会深深的影响子孙。使之在求学过程中仿效先祖,将此种精神发扬下去。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人与人的接触会相互影响,匡衡的精神品质定会传播给子孙代代相传。因此在汉代匡氏家族出现了许多博士。其中匡衡的精神作用不可忽视。
二是教授子孙儒家经典,促进诗书传家、崇学尚功的家风形成。匡衡之后,其子和后辈多为博士,形成了诗书传家的风尚,而这一风尚的缘起则是匡衡通过经学而获高位。因为经学在汉代社会发展和选官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一经即可为官,此等治生方式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出路,所以逐渐地形成了诗书传家的风气。
此外这与鲁西南地区一直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有一定关系,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鲁西南地区自孔孟之后,崇贤尚功、尊礼重学的风气一直十分盛行。匡衡将之内化为家族的社会风气。这是一种家族与社会的互动,这一互动实现的关键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三是提升家族威望。
匡衡位极人臣,为其家庭和家族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威望,其族人在参与地方举荐时必然受到优待。在科举制度实施之前,家族的威望在选官制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也是汉代许多家族发展成为了累世公卿的原因。匡衡的威望使地方官在举荐过程中多有侧重。这也是察举制的弊端,容易滋生人情权势的徇私。
四、总结
匡衡在其人生历程之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其求学的精神和经学成就。汉代的选官制度注重经学,为其好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治生途径,和实现学而优则仕的释放窗口。匡衡生活的地区是儒学源起地,崇儒尚学之风盛行,而且此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儒学大家和高官,塑造出了浓厚的人文环境。
在此等背景下,匡衡凭借艰苦卓绝的精神,成就了不朽的经学思想。匡衡的实践中而形成的,实现了经学与政治的融合,呈现出以经立义,以礼治国的思想特征。此外匡衡对家族影响颇深,不仅为子孙树立榜样还教授子孙儒家经典,更是提高了家族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