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匡衡的艰苦求学之路,以及其对家族的深厚影响
迪丽瓦拉
2025-07-01 11:02:09
0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策略,儒学成为官方思想。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的同时,为察举孝廉的选官制度提供了客观参考标准。

察举贤良文学是对熟悉儒家经典的士人的选拔。朝廷设置五经博士创建太学,选拔博士弟子传承经学,博士弟子通过课试则可以被选拔为官。所以读书致仕成为了士人改变命运的重要媒介。匡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刻苦研读经书步入仕途,最终高官厚禄加身。且对家族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治生与求学并行

匡衡出生于农民家庭,年少时即开始努力地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寻求生存,并且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求学上进的状态,难能可贵展现出了优秀的品格。《潜夫论》中赞扬匡衡是秀士,“匡衡自鬻于保徒者,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匡衡的少年经历是汉代儒生年少生活和求学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有许多同时代的其他贤达儒生也有此经历,在年少时大都不是特别富裕,以为富人家帮佣过活积极勤勉,最终学有所成。虽然儒家思想中对于这种忙于生计的事情并不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但从匡衡等人的行为来看,当时的儒生很多都是出身贫寒,生计问题的解决才能保证其求学发展的成功。

西汉儒生的经济活动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维持生活的生计活动;另一类是出于殖财的产业经营活动。所从事的行业,有畜牧(公孙弘)、庸僦(儿宽、匡衡、刘秀与韩子)、坐列贩卖(太学诸生)、土地经营(张禹)和商业经营(杨恽、刘秀、胡刚)等。

至于匡衡从事何种工作,其勤奋程度如何在《汉书》之中并没有记载,在后来的历史之中人们对此有一定的记载和演绎。其中最早记载匡衡如何苦读、如何为佣的情况的是《西京杂记》。这一文献中记载“凿壁偷光”典故,生动地描绘了匡衡嗜书如命,不为薪资只求读书的故事。

至于《西京杂记》的史料价值,也因为其繁芜庞杂的记载,多为学界所怀疑。故事文本的真实性无从判断,但我们可以分析文本背后的内容。以匡衡为代表的汉代儒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他们首先解决生存,而后才能安心读书,如此一来读书就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在当时整个社会文化水平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读书入仕不是治生的主要途径,其成功的风险仍十分高,不少人安于本分从事农本之业。因而这种艰苦生活中一心向学的精神,显得格外的可贵。匡衡凿壁借光的文本记载,其真正的价值在于体现了部分西汉儒生的生活状态和求学精神。

以匡衡为代表的西汉读书入仕的儒生群体,凭借着艰苦卓绝的精神,最终多是学有所成并名垂青史。他们所具备的精神,通过凿壁借光这一文本故事得以形象的体现,并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著名的典故,后来的书中常引用此故事,如元稹有诗《献荥阳公诗五十韵》:“惜日看圭短,偷光恨壁坚。”

王仁裕《示诸门生》:“掷金换得天边桂,凿壁偷将榜上名。”李瀚《蒙求》:“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岑参《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直到在《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中有“借光”之说:“李大人专要借光,不想先生病得狼狈至此。”凿壁借光的苦读精神成为读书人的精神动力的重要来源。

二、师承《齐诗》,参加博士弟子课试

匡衡刻苦好学的精神为其取得学业上的精进,提供了良好的保证。不过儒学经典十分深奥,若要大有作为,需要有良师益友来指导与交流。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匡衡便前往鲁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兰陵,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学艺。在兰陵匡衡拜后苍为师,与萧望之等人为同窗,共同学习《诗经》。

《诗经》在流传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不同的流派,较为著名的有三家,即是鲁、齐、韩,后来又出现了毛诗。匡衡跟随后苍所学习的是《齐诗》,拜师之后匡衡凭借自己艰苦奋斗精神和充沛卓绝的精力,学问日进,对《诗经》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透彻的理解。

匡衡在学习之余也与人多做交流,其对《齐诗》精到的理解,在交流中深为世人所赞赏,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如此赞誉足见匡衡学问的高深。这为其步入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匡衡拜在后苍门下学习《齐诗》,为其日后步入正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后苍是五经博士,在太学之中教授经学招纳弟子。这些弟子学成之后,可以被选拔为官。此即为博士弟子课试,是西汉重要的选官制度。汉武帝实现统治思想转变后,接受董仲舒建议,在都城创办太学,置五经博士以教授弟子,以此培养经学人才,同时也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匡衡能够成为后苍的弟子,说明其已经具备一定的才学。

至于其如何成为博士弟子,史书并没有记述,不过由郡国推荐的可能性较高。匡衡苦读在地方有一定名气,所以郡国推荐他入太学。博士弟子只要能够掌握儒家经典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位。匡衡成为后苍的弟子后,学成《齐诗》即掌握了《诗经》,其参加弟子课试获得官位,应是顺理成章之事。

三、匡衡对家族的影响

匡衡通过经学获得高官厚禄,这对家族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经学兴家的基调,极大的提升了家族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匡衡的家族在其兴起之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汉代多以经学起家,“家世多为博士者”,成为一方大族。其家族的发展特征反映出了两汉时期世家大族发展的基本特点——依靠学术兴家。

这是对当时选官制度的充分把握,也是自身文化素质传承的结果。家族的发展是每一个家人的责任,而家族的风气也会深深地影响一个人。匡衡之于家族的影响主要有三:一是求学榜样,为奋斗提供精神鼓励,并与家族责任相联系,以期不辱先人。匡衡上书皇帝,要注重家庭的修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家国同构、天下大同。

社会的教化也是始于家庭。匡衡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会深深的影响子孙。使之在求学过程中仿效先祖,将此种精神发扬下去。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人与人的接触会相互影响,匡衡的精神品质定会传播给子孙代代相传。因此在汉代匡氏家族出现了许多博士。其中匡衡的精神作用不可忽视。

二是教授子孙儒家经典,促进诗书传家、崇学尚功的家风形成。匡衡之后,其子和后辈多为博士,形成了诗书传家的风尚,而这一风尚的缘起则是匡衡通过经学而获高位。因为经学在汉代社会发展和选官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一经即可为官,此等治生方式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出路,所以逐渐地形成了诗书传家的风气。

此外这与鲁西南地区一直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有一定关系,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鲁西南地区自孔孟之后,崇贤尚功、尊礼重学的风气一直十分盛行。匡衡将之内化为家族的社会风气。这是一种家族与社会的互动,这一互动实现的关键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三是提升家族威望。

匡衡位极人臣,为其家庭和家族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威望,其族人在参与地方举荐时必然受到优待。在科举制度实施之前,家族的威望在选官制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也是汉代许多家族发展成为了累世公卿的原因。匡衡的威望使地方官在举荐过程中多有侧重。这也是察举制的弊端,容易滋生人情权势的徇私。

四、总结

匡衡在其人生历程之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其求学的精神和经学成就。汉代的选官制度注重经学,为其好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治生途径,和实现学而优则仕的释放窗口。匡衡生活的地区是儒学源起地,崇儒尚学之风盛行,而且此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儒学大家和高官,塑造出了浓厚的人文环境。

在此等背景下,匡衡凭借艰苦卓绝的精神,成就了不朽的经学思想。匡衡的实践中而形成的,实现了经学与政治的融合,呈现出以经立义,以礼治国的思想特征。此外匡衡对家族影响颇深,不仅为子孙树立榜样还教授子孙儒家经典,更是提高了家族威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年... 在古老的京城深处,随着朝廷命令的下达,一场轰动整个帝国的大事件正在悄然展开。 年羹尧,这位曾经权倾朝...
原创 秦...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国考虑到已经无力攻灭南宋,准备接受南宋的议和请求,但议和不是无条件的,金...
原创 1... 1875年,19岁同治驾崩刚刚2小时,所有人哭得正伤心时,亲妈慈禧突然冒出一句,“以后继续实行垂帘听...
原创 这... 大家知道什么是幕僚么?其实就是政客的意思。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有幕僚的身影。 这些幕僚不仅给大官出主...
原创 宋... 北宋末年,因为徽钦二宗的昏庸,再加上女真人的强势,于是就有了靖康之耻,北宋也随之灭亡。当时宋徽宗的第...
原创 咸... 1856年,咸丰与慈禧正恩爱,皇后突然带着贴身太监冲到储秀宫外,双膝跪地,高声道,“请皇帝起,听祖训...
原创 为...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内蒙古和蒙古到底有什么区别?从世界地图上看,内蒙古是中国北部的省级行政...
原创 和... 和珅一倒,嘉庆吃饱”提到和珅,人们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富可敌国,从和珅家里收缴的金银粮食够嘉庆年间的...
原创 年... 1723年,雍正拉着大舅子年羹尧的手,含情脉脉地说:“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才够!”谁料1年后,因一只老虎...
原创 武...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是汉高祖刘邦之妻吕雉,她之所以被后人熟悉,靠的并不是皇后这一身份,而是她阴狠毒辣...
原创 除... 我们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提到晚清朝廷,我们总会想到落寞腐朽、一味退让。...
原创 雍... 雍正皇帝身上虽然有很多的争议,比如他的皇位真的是皇考康熙心甘情愿传给他的吗?再比如他的生母孝恭仁皇后...
原创 1...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原创 乾... 乾隆晚年,几个儿子争夺皇位相当激烈,但最小的永璘却说:“反正怎么轮也轮不到我,只愿各位哥哥可怜我,把...
原创 纵... 在清朝有两幅著名的半身像长卷,一幅是乾隆朝的《心写治平》,一幅是道光朝的《雍宫式范》,二者所绘制的都...
原创 宋... 元祐七年,高太后在临终前一年又给孙子宋哲宗安排了一件堵心事,她给哲宗安排了一场婚事,对象是马军都虞候...
原创 韩... 提起韩愈,想必我们大家就十分熟悉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文学成就毋庸置疑,《师说》作为我们...
原创 李... 一、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最大的功臣是谁?没错,便是尉迟恭。其实最初时一切很顺利,李世民也...
原创 霸... 葵丘之盟后的齐桓公,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 是的,从周公之后,再也没有过一个臣子能有齐桓公这样的荣光...
原创 戎... 战国时期,赵国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原是中原地区老牌诸侯国晋国的家臣,也就是说赵国的前身其实只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