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192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典型的城市规划思想。一是以管子思想为主要代表,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是以《周礼考工记》中描述的营国制度并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以礼制思想为核心,反映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的规划思想。
第二种规划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形制在城市建设上的演变也被认为是中央集权循序渐进加深的体现。从春秋战国到汉代,从魏晋南北到宋朝,不同的城市形制变化都体现了社会及建设思想的转变。
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转型,将直接影响古代城市建筑的发展方向。历史变迁中留存的古城,将成为直接性证据。针对这种思想,需从春秋战国至西汉天人感应神学的形成、魏晋玄学的形成、宋代—“开放与理性”理学的形成三个方面进行了解。
一、春秋战国至西汉天人感应神学的形成
1、春秋战国——“多元并生”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也是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爆发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我国学术文化、城市建设、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铁制工具出现并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土地私有制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态比较宽松,人民的思想也比较活跃。知识分子阶层开始思索各类社会问题,出现了众多学说并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及思想,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独有的“百家争鸣”的盛况。在城市建设方面,由于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促使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数目与城市人口增加,出现了不少的商业都会。且由于各国之间经常互相讨伐,城市的防御作用也很突出。
2、西汉——“转折与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在思想上天人感应的神学正统思想从秦始皇开始确立,刘邦继承的中央集权制度至此得到进一步巩固。
汉武帝刘彻在统治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即独尊儒术,这是一种新的儒学思想。强调“三纲五常”,使孔丘思想更适应于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思想改革的重要转折点,在城市及宫城建设上,汉武帝强调刘邦与萧何所制订“非壮丽无以重威”旨在树立中央王朝的权威与追求奢侈有所区别的标准。在首都内外大肆建造豪华的宫廷——建章宫,并且在此期间规划在泰山边上的奉高修筑明堂。
而“明堂”在古代是作为天子与上天沟通场所而使用的,这更加体现天子正付诸实践着“天人感应”学说中“君权神授”这一核心要义。
3、第一次思想转型与都城建设从春秋战国“多元并生”的城市形态到了西汉相对统一的城市形制,其城市建设的转变也顺应了当时社会思想上从诸子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重大转变。
而西汉时期对于祭祀建筑大肆修建,更体现了“天人感应神学说”在当时社会思想上的正统确立。
二、魏晋玄学的形成1、魏晋——“混乱与重生”
三国与两晋是统一王朝消失的时代,从三国至南北朝,差不多有400多年的分裂局面。此间由于战争频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城市在战争中受到破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在这个思想迷茫而混乱的时期,城市建设亦是发展缓慢。
三国时期,邺城的规划对于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开创了都城规划严整布局的先例,是《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以礼制思想为核心规划思想的先河开创及典型都城建设代表。邺城运用了《周礼考工记》中的中轴线理念,这种布局对中国后期乃至日本的都城都有深厚的影响。
孙权称帝于建业,建业逐步成为江南政治文化中心。吴国又沟通了吴与会稽的航道,成为江南运河的前身。建康城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
三、宋代—“开放与理性”理学的形成1、“新三国”时期
胡适先生所说的“第二次文艺复兴”指的是北—南宋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候最重要的社会思想及文化成就,是完成了融合儒、道、佛的宋代理学—朱熹哲学。
但是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来看,有必要把北宋和南宋区别开来。到南宋时期,中国已经明显处于金、宋、西夏民族分割的状态。汉族的统治只局限于一角,可以说这是一个“新三国”时期。
2、北宋的历史意义北宋是中国历史上再一次建立统一的、由汉族统治的中央政权。这个政权表面看来似乎不如盛唐时期繁荣威武,但其内部是相当稳定的,在经济、文化、思想上都有所发展。
东京城具有繁荣的市井文化,一种建立在民间商业经济基础上的繁荣。这个时期与唐代的浪漫主义相比,更具有理性主义的特征。这种理性更广泛地表现在诗歌、绘画等领域,也表现在宋词和雕塑中的写实手法。
3、开放的汴梁城北宋初立时,就都城的位置进行辩论,当时的选择有汴梁和洛阳两地。最后选定了汴梁,以洛阳为西京其主要原因是漕运的便利,应当说这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
在居住方面,北宋打破了唐代的里坊制转向了开放的街巷制,将隋唐长安城与北宋汴京城的平面布局进行对比。
显而易见的区别是前者给人的印象是秩序感,在这里居民的生活是处于集中的控制与管理之下。而后者给人的印象是自由感,在那里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活用。
综上所述,相较于中国古代社会思想转变的“复杂性”“多元性”,中国古代城市思想的变化似乎显得单纯明晰。但每一次社会思想的变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城市建设思想,从而影响了城市建设形制的不同展现。
从诸子百家齐动的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思想就开始孕育着独属于中华的城市建筑文化。到宋朝时期,已经形成多种类型的建筑方式。
参考文献:《周礼·考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