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原名张白圭,湖北荆州人。
作为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和最具争议的改革家,张居正被后世广为熟知。身前,他替万历皇帝朱翊钧一手开创了赫赫有名的“万历新政”。死后,他却遭到了万历皇帝的彻底清算。
1525年,张居正出生于湖北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三岁能识字,五岁能诵读,八岁起就能一目十行,甚至过目不忘,成为了当时荆州府远近闻名的少年神童。
1536年,十一岁的张居正参加童试,被时任荆州知府的李士翱一眼选中,当时就断言其日后必定是大明的宰辅之才,并替他更名为“居正”。
1537年,张居正参加湖广地区的乡试,本应该顺利晋级,可是却因巡抚顾璘的阻挠而落榜。据说,顾璘实在爱惜他的才干,担心他十二岁中举后人生太过顺利,缺少磨难而难成大器,故而有意刁磨。
这个理由,实在是太过奇葩,不知道张居正能不能接受,反正我个人是不能接受这个理由。
1540年,十五岁的张居正终于顺利通过了乡试,丝毫没有辱没他神童的美名。对他来说,这种考试soeasy,要不是顾璘阻挠,三年前就通过了。想想真是人比人得死,范进五十多岁中举都能乐疯了,而张居正十五岁就中举了。
1547年,张居正张举人入京参加会试,同样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进士的身份。依照明朝惯例,他被授予了翰林院编修之职,在这个位置上开始熬资历和等空缺。
1548年,在张居正刚入翰林院排号时,内阁中正上演着一场激烈的政治厮杀。次辅严嵩与锦衣卫指挥使陆炳暗中联手,诬陷当时的首辅夏言。而盛怒之下的嘉靖帝,竟然下旨处死了夏言,使之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被处死的内阁首辅。而张居正,尽管非常同情夏言,但也只能静静地看着,因为没他发言的机会。
1549年,意气风发的张居正,以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就敢向嘉靖皇帝上疏。他的一篇《论时政疏》,痛陈了政治臃肿痿痹的弊端,详细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愿望。
可惜!当时的嘉靖皇帝正忙于嗑药和祭天,压根没工夫搭理他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受此打击的张居正很受伤,从来没有这样被别人无视过。真的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从此以后,张居正再也没有向嘉靖皇帝上过一次奏疏。
1557年,严嵩继续担任大明的内阁首辅,而张居正还继续在翰林院中苦哈哈的排队。在多年的从政岁月中,他真切的感受到了嘉靖帝的昏庸,目睹了夏言的冤屈,目睹了严嵩的霸道,目睹了徐阶的隐忍。
尤其,徐阶的内抱不群,外柔内刚,隐而不发,让张居正非常佩服,逐渐与之靠拢。
1562年,徐阶终于扳倒了严嵩,或者说嘉靖皇帝终于厌弃了严嵩这块油渍斑斑的旧抹布,希望重新更换一块崭新的抹布,选择一个新的首辅来替他管理内阁。严嵩之后,徐阶正式担任了新的内阁首辅。
1564年,首辅徐阶推荐张居正担任裕王朱载垕的侍读。虽然,这个官职并不显眼,甚至还显得微不足道,但却成了张居正的人生跳板和转折。因为自此开始,他有机会经常接触到裕王朱载垕。
只是,那会儿的裕王还不是太子,他的弟弟景王对他还颇有威胁。所以说,张居正成为裕王的侍读,还存在着政治押宝的风险。
1565年,景王朱载圳过世,裕王未来继位的唯一障碍已经彻底消除。这样,裕王的储君地位就是板上钉钉,再无悬念了。张居正谢天谢地,自己的赌注押对了!
1567年,自诩仙人降世的道士嘉靖帝,终于通过持之以恒的嗑药,把自己嗑死了,还被儿子追封了“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这样拉风的谥号。
在首辅徐阶的有意安排下,张居正参与了起草明世宗遗诏的工作。他们以嘉靖帝自己的口吻,狠狠地把自己骂了个昏天暗地,鬼哭神嚎,还把“大礼议之争”期间被罢职的官员们都统统复职。真不知道,嘉靖在九泉之下会不会气活过来。
之后,裕王朱载垕登基称帝,就是明穆宗。同时,张居正的好运开始了,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被新帝擢升为吏部左侍郎。很快,又在徐阶的举荐下担任了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获准进入内阁,参预机务。一年之内连升数级,在讲究论资排辈的明朝历史上并不多见。
入阁后的张居正,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嘉靖皇帝留下的烂摊子。当时的国家已经流民四起,边境不宁,国库空虚,这些就是嘉靖留下的明王朝最真实的写照。
而且,内阁中也不消停,高拱仗着明穆宗的宠信,不断挑战徐阶的首辅地位。徐阶倒是显得非常坦然,但广大的朝臣们看不下去了,纷纷弹劾高拱。尽管高拱很能扛,但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弹劾声,高拱只得主动辞职回家,避避风头后伺机再起。
1568年,功成名就的徐阶选择主动辞职,退休后回家养老,享受安逸舒适的晚年生活。期间,由李春芳暂时担任内阁首辅,张居正则继续在内阁中当值。
对于李春芳这个老好人,张居正虽然看不上,可也是相安无事。在张居正看来,老实巴交的李春芳干上两年退休后,就该自己担任首辅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张居正很快傻眼了。
因为,徐阶的老对手高拱很快就重新杀回了内阁。历来都是矛盾的制造者,高拱一回到内阁就不消停,处处和首辅李春芳作对。张居正尽管年轻,但也看出高拱来者不善,为了不得罪高拱,他只得选择站在高拱的一边。
1571年,李春芳眼看形势不妙,自己虽然高居内阁首辅,但那是排队排来的,既没能力,又没后台的他,根本不是高拱的对手。于是,他非常识时务,延续了明朝官场一贯的做法,惹不起,躲得起,直接上疏辞职了。
李春芳被赶跑后,高拱就名正言顺的接任了大明的首辅。之后,高首辅又将主要的斗争目标定为张居正。因为,纵观当时的大明王朝,他实在是找不到更合适的敌人了。这就是高拱的性格,与人斗,其乐无穷!
张居正何等聪明,一看时下的内阁中,该跑的都跑了,高拱下一个目标铁定就是自己了。咋办?自己太年轻,总不能四十多岁就申请回家养老吧,别忘了此刻的范进同学还在寒窗苦读博取秀才的功名呢。
既然不能退休,那就不能坐以待毙被高拱斗倒,这是当时张居正的真实想法。
于是,张居正开始寻找自己的同盟和朋友,寻找那个可以帮助他一击重拳击倒高拱的同盟军。经过仔细斟酌,他选中了太监冯保。因为,冯保比自己更恨高拱。
明朝的官宦集团权势历来就很大,尤其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更是太监中的老大,就好比是内阁中的首辅一样。这个职位,自然成为所有太监的目标,引得无数太监竟折腰。尤其是太监冯保,素来心怀野心,自然非常眼馋这一职位。可惜,他的好事每每都被高拱给搅黄了,被高拱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挠。
第一次,隆庆元年时冯保担任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出现空缺后,按资历应该由冯保进行接任,但高拱却推荐了陈洪。
第二次,陈洪被罢职后,高拱还是不推荐冯保,反而推荐了掌管尚膳监的孟冲补缺,本来信心满满的冯保,气得脸都歪了。
很多人会有疑问,掌印太监不是应该由皇帝任命吗,为何会由高拱推荐呢?因为,明穆宗对于这位高拱高老师,实在是太信任了,信任到娶什么媳妇,选什么太监,都由老头子说了算。
张居正和冯保这两人,在面对共同的敌人高拱时,很快一拍即合,秘密结成了“倒高同盟”。目的也很明确,一个要做内阁首辅,一个要做掌印太监。
1572年,窝窝囊囊的明穆宗驾崩了,年仅十岁的朱翊钧继位称帝。权势熏天的高拱,竟然在口无遮拦之下说出“十岁太子,何以治国”的大不敬之言。很快,这句话经由张居正和冯保的演变后,传到了后宫。
两位后妃和娃娃皇帝当即就吓哭了,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只得仰仗“大伴”冯保来想办法。于是,冯保按照张居正教他的台词,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
第二天,首辅高拱向往常一样入宫,可是还没面圣呢,就在会极门接到了懿旨:
大学士高拱擅权乱政,竟不许皇帝自专,令我母子惊惧。着高拱回籍闲住,不准停留!
当时,跪接完懿旨后高拱就傻了,完全不知所措。他知道自己被算计了,被张居正算计了。因为他清楚,冯保作为一介太监,不可能有这等智商和手段。
客观的讲,高拱虽然脾气太大,太直,但他的确是一个称职的内阁首辅。可以这么说,因为有高拱在,大明的内阁变得不太平;也因为有高拱在,大明的江山变得太平。可惜,他在政争中还是太稚嫩,太大意了,被张居正一击致命。
无论如何,此后的大明王朝,该轮到张居正张首辅拍板了!
1572年,张居正正式成为大明朝的第三十六位内阁首辅。之后,又被加封左柱国,进中极殿大学士,成为真正一言九鼎之人。
明朝在经历了嘉靖和隆庆两朝之后,国力已经是江河日下,各方面都呈现出了积贫积弱的现象。成为首辅后,张居正撸起袖子开始工作,开始推行他谋划许久的改革。
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涉及少议论、振纪纲、固邦本、重诏令、核名实、饬武备六个方面。改革的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和富国强兵,实现明朝的中兴。
1573年,张居正又上疏万历皇帝,要求推行“考成法”,明确各级职责。他以六科分别控制六部,再以内阁加以控制和约束六科,进一步强化了内阁对于六部的管理职权,相当于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内阁开始,层层考核,颇有现今社会的绩效考核的雏形。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的拖沓现象,大幅提升了办事效率。而且,对于整饬赋税,增加财政收入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的铺开和推进,张居正的地位也是日益稳固,不但在朝臣中无敌,就连万历皇帝他也是直言上呈,毫不客气。
1577年,张居正的父亲过世,按照大明祖制,官员需要回家守制三年。对于张居正而言,改革才刚刚起步,因此他实在不能离开,也不愿离开。于是,他只得和太后、皇帝合演了一出“夺情”大戏,而且是自导自演,演给全天下看。
张首辅首先上疏朱皇帝,说父亲过世,自己内心悲恸难忍,要辞职归乡,为父守制。接着,朱皇帝下旨慰留,张首辅不允。最后,李太后下懿旨,要张首辅以国事为重,遵旨“夺情”。这样,张首辅“无奈”的遵旨,同意夺情。
1579年,日益长大的朱翊钧学会花钱了,他向户部索要银两以备御膳之用。首辅张居正也不客气,直接驳回并严厉教育,说国家的状况稍稍好了一点,但依然不富裕,建议皇帝陛下继续保持节约的优良传统。
不仅如此,张居正还将宫中的其他娱乐开销也给减免了,把重修慈庆宫和慈宁宫的工程也给叫停了。朱皇帝虽然不开心,可是想想人家张首辅说得也在理,而且自己老妈李太后也非常支持张居正,于是也就默默的忍了。
1581年,张居正正式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在继唐朝的两税法后,又一次重大的改革举措,影响非常的深远。
它大力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办法,使赋役实现了统而合一,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和不均的赋役制度。甚至逐渐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为后来清雍正朝时期的改革提供事实依据和借鉴。
可惜,张居正的改革力度过大,遭到的反对声浪也很大,持续时间又过短,刚见初效时便随着张居正的过世而中断了。
1582年,张居正在首辅的任上过世,享年仅五十七岁。万历皇帝下旨,追赠其上柱国,谥号“文忠”,风光大葬。但是,就在张居正的尸骨未寒之时,对他的反攻倒算已经展开了。
顽固派们将矛头对准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首先以此作为突破口,纷纷上疏反对。而此时的明神宗,已经是二十岁的成年小伙,之前一直被张老师压着,今天要行使自己乾纲独断的权力了。于是,很快下令取消“一条鞭法”。
此举,无疑在向所有人透露一条信息,那就是万历皇帝并不是完全支持张居正的改革。甚至于,张居正这个人也早就被万历厌弃了。
于是,以此为标志,所有的朝臣都将矛头对准了死去的张居正。一时间,他的大小事情都被翻出来,除了诬蔑亲贵,阻塞言路,擅权乱政,谋国不忠等大的罪状外,就连他日常的交通工具——轿子,也被人拿来公然说事。
据说,张首辅不仅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工作热情令人赞叹,就连自己的交通工具也与众不同,竟然需要三十二个人来抬。对!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张居正出行的轿子,确实需要三十二个人来抬。
轿子的设计也完全超出了你的想象,里面分为书房和卧室,甚至还包括卫生间。还有女婢具体负责端茶倒水和按摩捶背,真的是工作生活两不耽误。一句话,这顶轿子除了不能起飞以外,其他的各项功能,都堪比特朗普的空军一号。
还有一个被人攻击较多的地方,就是老张为了自己的儿子而有意的徇私舞弊。张居正的六个儿子,分别是张敬修、张嗣修、张燮修、张简修、张允秋和张静修。这六个儿子,无一例外统统都是进士,而且不是靠自己的个人能力考取的。
万历皇帝收到了如此之多的弹劾奏章后,当然不能坐视不理。而且,他从内心深处也不喜欢这个天天教训自己的张老师。于是,万历皇帝下旨,查抄张居正的府邸。
结果,张居正的家中搜出了三十多万两白银。这个数字,虽然不能与未来的和珅和大人相提并论,但也绝对不是一个廉洁官员该有的正常家产。
而且,结合其他的记载,张居正生前的生活的确是非常奢靡无度。比如,戚继光就曾送给张居正十几个江南美女,而老张也没有太客气,照单全收后统统放在了自家的后院。
当这些都被万历皇帝知晓后,他愤怒了,他发狂了。张居正天天教育我要勤俭节约,要远离美色,可自己倒是一点儿也没闲着,又是敛财又是泡妞。严厉皇帝终于知道,敢情这些年来就苦了我一个人啊!
万历皇帝下令,把张居正挖出来鞭尸,以泄自己被欺压几十年的心头之恨。幸亏,母亲李太后好说歹说,才算保住了张居正的坟墓没有被挖开。
1622年,早就已经是大厦将倾的朱明王朝,才想起了当年革新变法和图强报国的首辅张居正。天启皇帝在木匠工作之余,恢复了张居正的一切官职和待遇。但是,对于朱明王朝来说,真的晚了!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