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不会错过后续更精彩的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三国演义》第95回,诸葛亮为夺取天下大业,于建兴六年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这场战争由诸葛亮亲自指挥,兵分三路,一路由赵云带领,一路由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另一路则由马谡来镇守重要战略要地街亭。
在临行之前,诸葛亮千叮咛万嘱咐要求马谡一定要完成任务,而马谡则拍着胸脯向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表示若有差尺,把我全家都给斩了。
当马谡带兵来到街亭附近之后,就直接忘记了诸葛亮的嘱托,诸葛亮要求马谡靠山近水安营扎寨,但是马谡认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而且他丝毫不担心被魏军截断水源。大战一触即发,马谡被魏军困于山头,粮草尽断,后来马谡失败而回。
诸葛亮对马谡的失败痛心疾首,下令于军前问斩马谡。这一天诸葛亮哭了,全军都哭了,这就是著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但是,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马谡失败之后,他直接逃跑了,并不是如《三国演义》中记载的主动回去接受惩罚,所以在正史中,马谡真正的死因是畏罪潜逃。
马谡到底是为何而死的?一大部分人认为他是大意失了街亭。主要是因为他自作主张,以至于惨败而回。
在军令如山的时代里,无视军纪则意味着僭越皇权,所以马谡的死是因为自己的盲目自大。
如果仅仅因为失去街亭,还不足以让诸葛亮动怒,下令斩杀马谡。诸葛亮下令斩杀马谡,主要是因为他在这场战争中的综合表现。
在战前他当政,立下军令状,保证一定要完成任务,但是在战争期间又妄自吹嘘,骄傲轻敌,违背了军令,而在战争之后他又畏罪潜逃,所以结合以上种种表现,马谡着实是一朽木不可雕也,而且马谡也犯了军中所有的禁忌,这也是他一定要被斩首的原因。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马谡并不是被诸葛亮下令斩首的。根据《马谡传》记载,马谡被下令斩首,但是并不是立即处斩的,先是被关押在监狱里,在被关押监狱期间,由于五内俱焚,十分郁闷,最终病死在监狱里了。
写在最后:
无论马谡是直接被斩首,还是病死在监狱里,其结局都是无法改变的,而他走到这步田地都是因为自我选择,骄傲自大,不清楚敌人的实力,更不了解自己有几斤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