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让中国古代的文人自由选择生活的朝代,大多数人定会首选宋朝,尤其是北宋。受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北宋的文官不仅更容易被重用,且文人在社会上普遍享有较高的地位。
在北宋的九位皇帝中,最受文人喜爱的无疑是宋仁宗赵祯。他庙号为“仁宗”,象征了他在位期间对文官的友好态度。宋仁宗执政时期,政治清明,国家安泰,民众安居乐业,因此他在逝世后获得了如此高的评价。
然而,这位千古流传的贤明皇帝,虽然在位长达42年,最终却连一个皇子都没有,更不用说太子了。临终之际,他只能从宗室中挑选了一位品行兼优的宗室子立为太子,继承皇位。
按照常理,中国古代的帝王都是父死子继。那么,宋仁宗为何会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呢?
一、宋仁宗的亲政历程
实际上,宋仁宗并非没有子嗣,只是他的儿子没有存活下来,只有公主得以长大成人。
宋仁宗一生共育有十六名子女,包括三位皇子和十三位公主。在北宋皇室子嗣稀少的情况下,这已属数量较多。然而,这十六个孩子中,命运好的却寥寥无几,除了四位公主顺利长大成人外,其余十二名子女皆早逝。
后代早夭的问题最终甚至成为宋仁宗的心病,这对本就健康欠佳的宋仁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宋仁宗在二十八岁时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儿子。尽管他早在十三岁时就已经登基,但因年纪尚幼,尚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因而国家大事暂时由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代为管理。
这位刘太后绝对是个狠角色。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位女性地位相当于皇帝或成功登基为皇帝。第一位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第二位是唐朝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第三位便是刘娥。
史书对刘娥的评价是“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这是因为她当时的权势几乎已达登基的边缘。她甚至已经穿上改装后的天子衮服祭天,但最终她选择了放弃,将北宋的皇位顺利传给了丈夫的儿子赵祯。
尽管如此,这位太后的权力对当时仅有十三岁的赵祯来说,仍然如泰山般沉重。古代孩子的婚事由父母决定是常事,但作为新登基的皇帝,赵祯对自己的婚事也毫无自主权。他只能在刘太后的独裁下,娶了自己毫无感情的郭氏为皇后。
赵祯对郭氏本就厌恶,加之反抗刘太后,他完全冷落了郭皇后,让她独自承受了九年的冷遇。刘太后薨逝后,赵祯立即废黜郭皇后,改立宋朝开国名将的孙女曹氏为皇后,并开始亲自执政。
郭皇后在任职九年期间未曾得子。直到赵祯亲政五年后,他的第一个孩子——即皇长子,才由俞德妃所生。这时,赵祯已年届二十八,按古代标准,他已算是晚婚晚育。
然而,赵祯在得知儿子出生的喜讯后还未及欢喜太久,噩耗便传来,皇长子在襁褓中夭折了。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将本已因成为父亲而心花怒放的赵祯从云端猛然摔入地狱。然而,在古代,由于卫生条件等各种原因,新生儿的存活率一直很低,历代都有不少新生儿夭折的案例。因此,赵祯并未过度悲伤,而是将此视为平常之事,为儿子办完了葬礼。
二、长子出生即夭折的悲喜交加
此后,赵祯的子嗣运仿佛开始了波折。长子赵昉夭折后的第二年,赵祯喜得一位长公主。与长子不同的是,这位长公主出生后身体非常健康,没有夭折的迹象。她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赵祯因长子夭折而感到的悲痛。赵祯因此将她封为福康公主,以期望她一生幸福安康。
然而,作为一国之君,没有儿子就意味着没有继承人,不论是赵祯还是朝中大臣们都为此焦虑不安。幸好,一年之后,已生下长公主的苗贵妃再次有孕,并顺利生下一子,赵祯的第二个儿子因此诞生。
孩子出生后,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任何夭折的迹象。于是,赵祯下令让人对这个皇子细心照料,务必避免重蹈皇长子的覆辙。
然而,命运并未眷顾赵祯,即使他对这个孩子再疼爱也无济于事。次子赵昕在两岁时,原本健康的他却突患重病。赵祯焦急万分,四处寻访神医为皇子诊治,然而最终仍无法挽回,他的第二个孩子还是不幸夭折了。
次子夭折给赵祯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为了悼念这个孩子,他为赵昕举办了盛大的葬礼,并命令百官跪拜祭奠,尽父亲之责达到极致。然而,由于葬礼过于隆重,花费巨大,大臣们纷纷劝谏,认为应该节俭。但一向听从大臣意见的宋仁宗这次却不予理会,坚持按自己的意愿安葬了次子。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赵祯始终笼罩在失去儿子的悲痛之中,尽管百官和后妃们竭尽全力也无法安慰他。然而,当人们为皇帝的健康状况担忧之际,后宫却传来了喜讯——半年后,张昭容为赵祯生下了第三个儿子!
这个消息对赵祯而言,无疑比任何养身的药物都有效。他重新振作起来,开始精心养育这个孩子。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两年后,三子赵曦再度重病缠身,生命垂危。此时的赵祯几近绝望,这位曾经亲政有为的君主,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甚至放下了朝政。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能保住自己的第三个孩子。赵曦,像他的哥哥赵昕一样,最终因病早逝,去世时也仅仅两岁。
此时已年逾三十有三的宋仁宗,连续失去几个儿子的悲痛深深打击了这位仁厚的皇帝,令本已体弱多病的他在过度悲伤中愈加虚弱。
然而,他正值壮年,无论是大臣还是他本人都认为未来必定会有皇子降生,因此并不觉得这是一件急迫的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赵祯的后宫里时常传来公主出生和夭折的消息,但始终未见皇子降生。最终,活下来的公主也仅有四位。
三、太子早夭,改立宗室子嗣
随着赵祯年事渐高,后宫中传来诞生孩子的消息也越来越稀少。大臣们因此对皇位继承的问题愈发担忧,纷纷劝谏赵祯从宗室中挑选贤能之人作为储君。
然而,赵祯却不愿面对这个现实。他不明白,自己在位几十年,勤勉治国,始终以仁君的姿态关怀大臣,为什么到头来那些他信任的大臣们竟然放弃了对皇嗣的期望,反而劝谏他立他人的孩子为储君。
然而,尽管赵祯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现实却不给他继续为储君努力的机会。此时,赵祯的健康状况已经极为糟糕,自己都难以保全,哪还有精力去生皇子呢?
赵祯五十三岁时,疾病日益加重,情况危急,大臣们焦急不安。他们再次劝说赵祯立自己的堂兄之子赵宗实为太子,赵祯或许已意识到寿命无多,这一次没有再坚持,顺应了大臣们的建议,将赵宗实改名为赵曙,并立为太子。
为何要说“再次”呢?因为在赵祯的长子出生之前,后宫长期没有皇子出生,因此赵祯曾将赵宗实接到宫中抚养并立为储君一段时间。然而,没过多久,赵祯的长子出生了,于是赵祯又将赵宗实送回了原处。
次年,年仅五十四岁的赵祯驾崩,庙号仁宗,由赵曙继承皇位,即后来的英宗皇帝。
然而,一个困扰人们千年的问题仍未解决:按理说,皇帝的子嗣应该得到最好的呵护,尤其是像子嗣稀少的宋仁宗。即便第一个儿子夭折了,他理应吸取教训,更加细心照顾后来的儿子。为什么最终结果却是他生了三个儿子,却一个也未能存活呢?
有人认为,这一现象源于宋太宗赵炅一脉的基因问题,导致赵祯的孩子遗传了这一缺陷,在幼年时便患上疾病。而当时的医学技术尚无法治愈基因相关的病症,因此只能无奈地目睹皇子们接连早逝。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异议,指出宋仁宗的四个女儿中,有两位公主长寿,一位活到八十四岁,另一位活到五十三岁。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位公主都是由同一位妃子所生,而这位周贵妃本身也活到了九十三岁才去世,因此两位公主的长寿可能得益于母亲良好的基因。
另一方面,还有一种猜测认为皇嗣短命的原因在于皇宫的环境问题。宋真宗时期皇宫曾遭遇火灾,到了仁宗时期,许多宫殿都重新修建,因此装潢中残留的有毒物质尚未完全散去,致使皇子及后宫妃子的健康状况恶化。
结语
总之,无论如何揣测,真实的原因早已隐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史料略见宋朝皇室血脉的情况。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