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长征的胜利离不开曾希圣,大家都是红军的战友,为什么不为他安排工作,这简直是恩将仇报,都别忘了自己的本!”毛主席怒气冲冲的对工作人员说道。
1965年,毛主席前往杭州视察,面对主席的到来,杭州政府上上下下的员工都十分重视,等到毛主席到达工作地点之后,并没有着急去视察,而是询问一位名叫曾希圣的人,询问他如今怎样。
而当毛主席知晓曾希圣由于在工作中犯了错被处罚后,毛主席竟大发雷霆,并斥责那些工作人员不能忘本,那么这位曾希圣究竟是谁?他的身上又有哪些特别之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毅然加入革命队伍
1904年,曾希圣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成年后被湖南第三师范学校录取。但他没有遵从家庭的要求到日本深造,反而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他随哥哥曾希明离开家乡,毅然决然加入了了共产党的怀抱,开始了一条专业的革命之路。
从那时起,他们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党、与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曾希圣兄弟两人历经多次迁徙和斗争,在党内十分活跃。1932年7月,中共水口之战失利,曾希圣深感愧疚,决心攻克敌人的密码难题。经过长期不懈的学习与分析,他逐步掌握了敌军的密码破译,并对我军的作战指挥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党中央决定长征之后,曾希圣担任二局情报局局长,对红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红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没有曾希圣所带领的二局,也就不会有红军的胜利”,有关情报和消息在长征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整理了中央领导对智囊团的高度评价。
比如,当时任中央纵队副司令员的叶剑英在1975年回忆长征时说:“四次渡赤水之后,从贵定到龙里,只有30多公里的距离,在别人看来,这是一场奇迹,但我们都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第二局的情报,才能保证这场战争的胜利。”
出任安徽省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将皖南、皖北两省合并,毛主席当机立断,任命曾希圣为安徽省委书记。安徽在古代就是一个军事重镇,由此可见毛主席对曾希圣的信任。而周恩来和朱德也都同意了毛主席的建议,认为曾希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就这样,曾希圣被中央任命为了安徽省的省委书记。
来到安徽后,曾希圣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治淮的工作当中,曾希圣通过考察,发现本地的同志缺乏防治洪水的经验,便决定请示上级,要求从全国调集具有这方面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到安徽来工作。
毛主席一直提倡让学生们走出教室,到农村去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所以毛主席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就答应了曾希圣的要求。而水利工程的学生们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都主动要求前往安徽帮忙。
就这样,曾希圣积极发动民众,决心把淮河治理得风调雨顺。他那坚毅的意志影响了数以千计的人,安徽人的肩头就像一块石头坚硬,将一块块的助材铸了起来。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佛子岭水库终于建成,这为防洪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曾希圣不但在抗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推动安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安徽属于全国最贫穷的省份之一。
为了能让安徽人民早日摆脱贫穷的帽子,曾希圣持续向安徽输入资本、装备,努力建设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业系统。
在他的带领下,安徽逐步改头换面,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毛主席对曾希圣的成就,非常满意,甚至还夸奖道:“要是咱们省的领导,都能跟曾希圣一样,把生产搞上去,那咱们的农业,岂不是要发达了!”另外,毛主席还特地安排曾希圣在“八大”上做特别报告。
在曾希圣在安徽任职的同一时期,山东发生了一场大饥荒,毛主席任命曾希圣为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同时也是济南军区的司令员,来帮助山东人民解决大饥荒的问题。果然,曾希圣不负众望,就任后没多久山东灾区的灾情就得到了改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改善过后的山东省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饥荒人员,很多人都因饥饿而死亡。曾希圣知道这件事后,痛心疾首,主动要求辞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返回安徽,深入草根地调查粮食产量这个问题。
被卷入政治风波
安徽省委对“责任田”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并将其发展为“联产承包责任制”。曾希圣将这个改革方案汇报给了毛主席之后,得到了毛主席的首肯。随后,曾希圣倡导的“责任田”模式,使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他不但在军队中表现突出,在地方上也是如此。
安徽“责任田”的成功很快引起了全国的连锁效应,各个省份都有样学样,把承包经营推向了高潮。但是,一封来自安徽的匿名信件,使曾希圣被卷入了一场政治风暴。
曾希圣在“责任田”问题上出现了“指向性”问题,有人建议将其革职,还有人建议将其就地正法。这时毛主席又说:“没有曾希圣,长征就不可能取得胜利。至于处分一事,休要再提!”
最后,中央做出了一个决定,将曾希圣从安徽市委书记的位置上撤下来,调往安徽,另任华东分局副局长一职,但是,这个职位只是挂个名而已,事实上,他并没有出席任何会议,也没有得到任何工作,整个人一直处于一种空闲的状态。
吃水不忘挖井人
1965年,中国社会正在发生一场剧烈的变化。此时,正值毛主席正到杭州考察,他主持了一个重要的会议,在会上,他向华东局第二书记打听曾希圣的工作,不料对方听到主席的询问后,却支支吾吾了半天也说不出来一句话。
看着周围的工作人员都低头不说话,毛主席像是明白了什么说道:“长征的胜利离不开曾希圣,你们大家都是红军的战友,为什么不为他安排工作,这简直是恩将仇报,都别忘了自己的本!”
由于毛主席的大力支持,曾希圣被调任到西南地区工作。但是,突然席卷整个国家的政治风暴又一次被牵扯了进来。毛主席、周总理知道了曾希圣的情况,立即把他带到了北京,以保证他的安全。
没过多久,曾希圣就被诊断为血细胞异常,住进了301医院。可惜,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救治,他的病情迅速恶化,不久之后就去世了。临走前他说:“如果可以的话,不要将我埋葬,把我的骨灰洒到淮河里。”
十年以后,中央政府为曾希圣举行了一个纪念仪式,包括邓小平和李先念在内的400多位代表出席了仪式。胡耀邦在追思会上说:“曾希圣同志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一位为中国人民服务的英勇无畏的勇士。
小结:
面对曾希圣的辉煌人生,我们要体会到他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才能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为人民、为党、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曾希圣的光辉下,我们要永远牢记这一点,继承这一革命精神,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