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邓小平没上过军事学院,为何却能指挥千军万马?
迪丽瓦拉
2025-07-07 19:02:31
0

邓小平是新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无论他在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上“造富中华”的功绩有多大,他始终坚称自己是个军人,说自己真正的专业是打仗。毛主席甚至开玩笑地把邓小平称为“军师”。

在1966年于上海会见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时,毛主席当着大家的面指着邓小平说:“他是很懂军事的,别看他个子那么小,南京可是他统帅打下来的!”

主席对邓小平在军事上的才华是非常认可的,虽然邓小平早年在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留法勤工俭学以掌握法国先进技术的号召下,随周恩来、李立三、陈毅等大批英才赴法留学,但学业上从未染指“军事”,也未上过任何军事学校。但他却能在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指挥千军万马打出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连与他亲密合作13年的“军神”刘伯承都给他极高评价说:“此人打仗不讲规矩。”

军校虽然没有上过,但邓小平爱看书爱学习,他军事上的那些理论正是来源于书本总结再实践而来。用他自己的话说:“要靠自己学,在实际工作中学,不能光学本本,要学管用的。”

“不讲规矩就是最讲规矩”,在长期实践战斗经验中,邓小平觉得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是长时间存在的“敌强我弱,且力量差距巨大”。因此,战斗指挥的原则万变不离其一,还是有原则可循的。那就是战略方向上考虑以弱对强,具体战斗上考虑以强对弱,专找敌人弱处猛打,避实击虚,一点点磨掉敌人的有生力量。换句话说就是找机会多“造”局部,在局部实现以强对弱,在掌控局部主动的同时获得局部的小胜,然后再以千万个小胜逐渐过渡到大胜,那么战略上的以弱对强也就能转换过来,革命必成矣!

都说“杀鸡焉用牛刀”,可邓小平偏偏强调“杀鸡就用牛刀”,说的就是具体到战役作战中,无论为将者有何阵法战术都必须在“集中优势兵力对敌”这个原则框框下进行。邓小平用兵打仗,这一条始终不曾抛弃,所以几乎每战必胜,还能创造歼敌范例。

那在邓小平的战术理论下,何为“弱敌”,怎么找“弱敌”呢?“弱”也是相对来说的。“弱”可分为敌人兵力上的弱、装备上的弱、素质上的弱,但还有一种弱是指处在不利地形上的敌军。在多路机动中的敌军中,邓小平会观察哪股敌军符合以上“弱敌”特点。

一旦发现即以雷霆之军穿插包围,或实施各种自创的阵法和打法(也许这就是刘伯承说的打仗不讲规矩),在敌援军不到之际迅速解决战斗全歼“弱”敌。击溃一支后继续寻找下一“弱敌”,亦可想方设法制造条件变部分“强敌”为“弱敌”,各个击破,连续击打。表面看似我军人数、装备都不及敌军,但细看每次战役我军却又处处优于敌人。具体到实践操作上我们来看看邓小平都会怎么选择攻击目标?

首先,找到分散的敌人并孤立他。由于我方在战略上整体处于弱势,所以经常位于暗处或运动中,敌军把握优势兵力和装备处于明处。但是再多兵力也只够守备军事要地,那些敌占区之间以及狭长交通沿线守备必然松散。如果主动出击,寻找几处兵力薄弱的敌军并非难事;如果敌人分多路向我进攻,则必有脱离主力较远之敌,如若以优势兵力攻之,让其无法得到主力支援,必能速歼之。如选此类“弱敌”下手,胜则轻而易举。

其次,找战斗力薄弱的敌人毫不犹豫消灭之。在实际战斗中,总有一些杂牌部队,军队纪律性差,士兵素质及战斗意志明显低落,军队内部矛盾重重,就连武器装备也不怎么样。搞清楚这样的“弱敌”后,可迅速围歼,很多时候甚至可以不战而胜,给其他“强敌”予以威慑。

再者,找处在不利地形中的敌人。“强敌”和“弱敌”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各方面都不差地“强敌”也可能由于窝囊统帅或其他原因进入到了不利地形或环境中,这时“强则不强”。邓小平强调这时必须分析是否能第一时间占据有利地形,“能”则我方可瞬时以“弱”变“强”,消灭一支敌方劲旅,创造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以示后人。

毛泽东曾在1946年发表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党内指示中提到过4个经典的战斗案例,其中陇海战役和定陶战役就是邓小平和刘伯承这对黄金搭档合作指挥的。此外,擅长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的邓小平对“集中优势兵力”还有另外一层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所谓“集中优势兵力”并不仅限于兵力比敌军多或装备比敌军好,这里面还必须考虑到其他一些作战原则。

其一,必须将主力和火力集中于一个突击面上。毫无疑问,如果你想速胜,力量上的绝对压倒优势一定可以帮到你。我们不仅要确保在单次战斗中总兵力占据绝对优势,还要把主力在同一时间用在同一个重点上(即选定的主要突击方向)。这样可以做到用空间换时间,用时间争取空间。这就要求无论时间和空间上都要集中你手上最优势的兵力。试想,如果时间把握不好,把它拉长了,那突击就变成了阶段性增兵,就形成不了一定时间内的压倒性优势。不仅不能速战速决,还会延误战机,让敌人找到机会由“弱”变“强”,反过头来把你咬住。

另一方面单说空间,意思就是在下达进攻命令时,必须确保你的主要突击力量处在敌军最容易被突破的方位上,如果不是宁可不打。忌讳的是兵力不多还要向多方向平分兵力,出现一个时间内向多个方向无重点突击,如此则必不能胜。此外,在突击部队撕开一个口子的同时,要敢于向纵深穿插,不能犹豫。

其二,循序渐进,由弱到强。虽然已经成功地选定了“弱敌”进行攻击,在这个局部上敌我形势是我强敌弱。但依然要选择“弱中之弱”进行攻击,不可因急于消灭对方主力而先攻击敌方强点。这样不仅会增加我方伤亡,也有可能让敌方找到机会转“弱”为“强”。一旦把控不好双方战斗进入胶着状,敌方有可能等到后援而彻底无法将其消灭。所以,即使是我方占优,也要集中优势兵力从敌最弱处开始瓦解对方。

其三,集中兵力和分散兵力相辅相成。这是邓小平对集中优势兵力的一个最为独到的见解。孙子说:“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不是以十功其一也。”分散兵力的作用是为了分散敌人而不是为了进攻,如果你只是一味地集中兵力,那么敌人找不到突破你的点,必然也是一味集中兵力防守。这样你就很难找到敌人的弱点,合理的分散引诱敌人的分散,才能让自己集中的主力找到弱点进行攻击。所以,分散以诱敌,集中以歼敌是战斗中主动出击让敌方暴露弱点的重要方法。

其四,大胆试探,在运动中歼敌。很多时候,一下找不到敌人的弱点,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去歼敌。邓小平认为,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就要大胆的进退,拉着敌人“运动”起来。正所谓“敌不动我不动”,只有敌人动了才能让我们有机会找弱点。既然是找弱点就要本着不打则已,一打必胜的原则,只要敌方弱点突现,便要第一时间把握,攻其不备,先灭一点再图各个击破。

其五,每战一重点,不可有二。既然是集中优势兵力,那毫无疑问潜台词就是不能分散兵力。虽然说可以分散兵力诱惑敌人,但选定目标进攻的时候必须只能选一个重点,多了就是平分兵力了,“集中”成了说词,胜利也会打上折扣。

其六,战斗形式必须多变。战斗形式可以理解为选定进攻方向后指挥人员的指挥理念及指挥艺术,就比如你用什么阵法去攻击,它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根据战场的变换随时改变的。就比如一场战斗是采用包围、穿插还是直线突破,不是一层不变,或许开头是一种,战斗过程中又变成了另外一种。

其七,会散也要会聚。前面说到了分散兵力和集中兵力,前者作为引诱敌人的目的达成后就要考虑到如何迅速将分散的兵力聚拢,形成一个拳头,达到一拳打闷敌人的作用。

其八,对付漏网和强硬之鱼要预先设网。作战时必须考虑到一拳只让敌人丧失反抗能力,并不能全部消灭敌人的情况。有的敌人反抗能力超出预期,如果不能迅速解决,恐成胶着态势。这时就需要故意放开一个口子,让敌人放松警惕进入另外一个预设战场,再次被分割包围,从弱中筛出更弱,逐一消灭。

正是因为邓小平对“集中优势兵力”这一战术有着如此之多的理解,才让他能够出其不意,神兵天降,让敌人摸不到方向。而刘伯承说邓小平“打仗不讲规矩”,他的意思绝不是瞎打误撞,而是邓小平从众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不变“规矩”下的众多出牌方法。我们可以挑两个重要的案例来说明一下邓小平的这一战斗理念。

淮海战役聚歼黄维兵团

邓小平在指挥作战时,从来不会生搬硬套战略战术,除了指挥灵活多样,他还胆大心细。其中淮海战役他与刘伯承以有限兵力包围12万黄维兵团发就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粗看这种举动不合军事常规,但细细研究,邓小平将战斗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详细划分,而每一个细节又无一例外的遵循了“优势兵力进攻”的原则。

1948年11月初,黄维从确山东进。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军队装备完全在我军之上且有12万兵力之众。孙子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然当下我军并非有十倍于敌的兵力,直接包围成了难题。不过这难不倒邓小平,他和刘伯承一起经过仔细分析,认为在浍河与淝河之间有个叫双堆集的地方非常适合围敌。中野可以凭借浍河与淝河两道天堑,只需派少量兵力守住水网,其他部队就能腾出优势兵力来将黄维兵团牢牢围住。

23日,黄维兵团按原计划猛攻南坪集。邓小平、刘伯承和陈毅让陈赓分出一部分部队诱敌深入,主动撤往浍河以北。他们准备在这里放开一个口子,布置好口袋阵地引诱黄维的第十八兵团过河,先集中多于过河敌军的优势兵力消灭他一部分力量。

24日,十八兵团到达东平集、忠义集、杨庄、七里桥和朱口地区,眼看就要进入中野的口袋阵地。这时,黄维发现两侧有我强大部队,知道已经中计便立即下令过河部队迅速向回收缩。陈赓乘势全线出击,到24日夜里,黄维第十八军到达双堆集附近,第10军在双堆集以西,第14军在浍河南边执行掩护命令。经过一夜混战,黄维勉强收拢队伍。这时,他才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非常不利,前有浍河后又淝河,作战范围已被牢牢限制,而且四周还发现了中野多达七个纵队的番号。此时,黄维兵团4个军已经被围在了东西10公里,南北5公里左右的双堆集附近,且第18军49师已被中野歼灭。

黄维兵团被围,邓小平将“诱敌深入、层层分割、发挥优势兵力歼敌一部”的战术思想发挥到了极致。面对全军美式装备,人数几乎与已相差不大的敌人。作为指挥人员大胆心细,放敌入阵,看准敌军侧翼兵力不足的弱点,猛打“弱敌”。让敌军军阵混乱,一战几乎让敌十八军丧失作战能力。

5万对30万的胜利

1946年的定陶战役,我们先来看看两军的兵力对比。国民党军方面有14个整编师又32个旅,总共约30万人,目的是要消灭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战将方面派出了国防部长白崇禧和参谋长陈诚,可见南京大本营的重视程度。我军方面虽做好了完整的战争动员,但主力只有第2、第3、第6、第7等4个纵队,全部人数只有5万左右,指挥人员是刘伯承和邓小平。敌我双方对比除了人数还有装备,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刘伯承和邓小平并没有被气势汹汹的敌军吓倒,而是对敌军进行了缜密的分析。分析发现,敌军总数虽多,但战线拉得太开,兵力受到了分散。总体上除了郑州、徐州两路进攻线,其中又分出6路辅线。而且郑州和徐州两个指挥系统不是一套指挥班子,存在战令不统一的情况。除此以外还有嫡系部队和杂牌部队的内部矛盾,这点上邓小平很容易区分开“攻”和“避”的对象。例如,徐州一路是嫡系,全美械装备,不宜与之正面作战。郑州一路则相对较弱,而且算是两路主攻路线中的一路。邓小平觉得,如果先拿下这一路较弱的敌军,则南京统帅部制定的郑州、徐州东西钳形攻势不攻自破。

很快,邓小平和刘伯承制定了“示弱与敌,钳制阻隔,歼其一路,乘胜追击”的战术。8月23日,刘邓分出一小股部队开始“示弱”,敌人节节进,我方节节退。负责进攻的敌整3师师长骄横见长,狂言”不出半月就消灭刘邓大军主力”。后面的9天时间,我诱敌部队继续边打边退,不过算下来拢共也就退了不到50公里,骄横的敌人已经损兵千余却还不以为然,以为获得了多大的胜利。

9月2日,经过多日的诱敌深入,整编第3师成功被引至定陶西面的秦砦、桃源地区。第47师到了定陶西南之黄水口、吕砦地区。看到第3师进展如此顺利,刘峙酝酿了个新计划。他让第3师自己负责菏泽,第47师攻定陶。计划这样一动,这两个部队的距离可就拉开到了25公里以上,一下让这两个师处在了孤军作战,无法互相支援的境地。见此天赐良机,邓小平和刘伯承哪能错过。二人当即下令,必须乘徐州、郑州两军左右攻势尚未合拢,出动绝对优势兵力歼灭经过多日阻击,已经十分疲惫的敌整编第3师。

3日,我第3、第7纵队以4个旅的兵力首先插入敌第3师和第47师之间,彻底切断一切援助可能。以第2、第6纵5个旅的兵力组成右面攻势,第3、第7纵4个旅组成左面攻势。刘邓的进攻并不是无序的,他们先是选定了第3师中的第20旅来下手,分出一部分兵力佯攻第3师师部和第3旅,让他们误以为被主力攻击,无暇顾及第20旅。

在整编第3师被围后,刘峙命令各部向第3师增援,但在我阻援部队阻击下始终没能向第3师靠拢。为了加快歼灭战进程,6纵加强了对敌第20旅的进攻。但在国民党飞机、大炮支持下攻击任务被迫断断续续,未能形成强有力的优势兵力集中持续的进攻。此时,时间正分秒流逝,敌第3师附近的军队正在调动,如果歼灭战不能尽快结束,待敌军会合恐全局皆败。

情况紧急,刘邓再次研究战情,必须要形成集中优势兵力一鼓作气消灭被围之敌。他们重新进行了战略布局。6纵继续负责第20旅,主要目标敌第59团;2纵用一个旅的兵力盯住敌第3旅并配合6纵;再用一个旅迂回穿插到敌左侧切断敌交通运输。7纵、3纵主力先攻第20旅旅部,再攻敌第3师师部天爷庙。

6日早上5点,6纵用上了预备队,集中所有兵力发起进攻。3个小时全歼第20旅第59团并重创敌第3旅,随后逼近天爷庙。到了中午,敌整编第3师师部和第3旅残部向南突围,妄图靠向第47师。战机出现,我军乘敌人脱离工事,仓惶突围时,集中兵力全线进击,快速将敌第3师歼灭在秦寨附近。

得知第3师被全歼,敌军乱了阵脚。第47、41、55、68师向考城、兰封方向撤退。刘邓再次抓住机会,集中主力以优势兵力砸向正在逃窜的敌42师侧背,在运动中打掉了42师的2个旅。另一部兵力追向敌第41、55、68师,消灭其一个团。其余敌人逃到考城、兰封之间转入防御。徐州之敌被阻断于城武地区。至此,定陶战役全面胜利。

在定陶战役开展的6天时间里,刘伯承和邓小平以5万部队对峙30万敌军,共消灭敌人4个旅的兵力1.7万余人。从定陶战役的胜利中,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和刘伯承的一些战术经验。

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定陶战役中,我军用少数兵力误导和牵制住了目标敌第3师以外的敌人,使得包围圈中可以集中4倍与敌的兵力一举歼灭整编第3师。而在具体歼灭第3师的过程中又分阶段以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最后消灭天爷庙的第2师师部。

二、根据战机判断调整,确定作战对象。看到敌我双方的力量悬殊,首先不是想如何防御,因为防是防不住的。首先要做的是分析敌我双方的优点和弱点,刘邓即看到了敌军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也看到了指挥不统一、有嫡系杂牌矛盾、部署分散、轻敌等弱点。从而选定了主要作战对象并制定出正确的作战方案。

以上说的都是原则性的战术方略,邓小平还在这些原则性方略下创新和创造过许多种战法。五花八门闻所未闻。例如“牛抵角战术”、“马的战术(用后蹄踢)”、“狼的战术”。其中“狼的战术”最为形象,说的是四川有一条下山路,狼就在附近等着,一个推平板车的人过半坡时,狼上去对准小腿肚子狠咬一块肉。推车的人没办法,因为车放不下,跑也跑不脱,只能乖乖被咬。这点上,推车的人像极了美械装备,战车一堆的国民党。

邓小平对军事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认识,多年的战斗生涯让他对军事有着天然的敏锐度,无愧于军事家和战略家的称号。由于他独到的目光,他为新中国建立起了一套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他的一生不仅为革命,也为新中国的军事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这... 隋朝一大将杀李渊儿子掘李家祖坟,他女儿却成了李世民老婆! 隋朝后期政治腐败,官员从上到下只知道鱼肉百...
原创 如... 一提到开国皇帝,我们就能想到一大堆名字,比如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唐高祖...
原创 韩... 韩信当然有谋反,而且证据确凿。 《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
原创 李... 虽然朱元璋是从乞丐做到皇帝,难度明显更大,但我还是认为李世民会获胜。 李世民能够获胜的原因不是他的团...
原创 陶...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向来被认为体现了陶渊明不畏权贵、不慕名利的高贵品质。 不过,在这个品...
原创 满... 北宋在靖康之年被金国灭亡后,从金国脱逃的赵构在大宋军民的协助下,又在南方重新立国,史称南宋。南宋政权...
原创 皇...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标榜自己为“命世之君,创制显庸”的丰功伟绩,往往“不肯因袭前代”,必定要...
学党史·兴法治丨《中国共产党百... 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大事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33 1月17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革...
原创 上... 著名作者杨朔曾在他的名篇《金星英雄》中写道: “这个19岁的青年活生生地说明了敌人为什么在朝鲜碰得头...
原创 元... 今天继续聊“两都之战”。 两都之战,顾名思义,就是当时出现了两个皇上,上都一个皇上,大都一个皇上,两...
原创 明...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种情况是我国古代读书人的普遍追求,通过这句话不仅能看出古代人们...
原创 古... 古代,每到王朝末期,统治腐败,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就会爆发大规模的起义。起义领袖大多出生于社会底层,如...
三国真正的枭雄:一生战功卓著,... 我们都知道啊,在东汉的末期,汉献帝的软弱无能给了枭雄曹操一个很大的机会,让曹操能挟天子,令诸侯几乎占...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里,许褚可是曹操麾下的第一猛将,战斗力超强。那么在许褚的战斗生涯中,到底有哪些人比他更...
原创 随... 公元前205年,刘邦由于轻敌,在彭城率领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败于项羽的三万楚军,无奈之中,他采用张良“下...
原创 古... 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描述了武将们在历史中的尴尬地位。面对外部军事...
原创 长... 白起甘愿赴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秦国的军事制度,不允许他造反! 而且,在被赐死之前,秦昭襄王...
原创 百...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领麾下十几万精兵发动叛乱。叛军...
原创 天... 因为正常打赵云也不见得能干掉高览,至少不可能在一个回合之内就结果高览的性命。虽然高览出场不多,但并不...
原创 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