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不会错过后续更精彩的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曹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当周文王也”。
这句话也足以看出一代枭雄曹操的雄心和壮志,但为何曹操宁愿挟天子以令诸侯,代天子行事,也不愿意名正言顺的当皇帝?
很多人愿意用一代枭雄去评价曹操,其实曹操是一个出身卑微却胸怀大志的人,因为他极其善于运用权谋,所以他官拜丞相,封魏王,最终开创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曹操在“知天命”的年龄成功地站在了权力的巅峰,他代天子行事,但为何曹操却没有顺应天命称帝呢?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所有的人都看出了曹操对皇帝之位的野心以及渴望,但是始终不理解为何曹操没有迈出最关键的一步,反而选择为儿子铺路。
很多人都想要揭开曹操不称帝的原因,结合其生前死后往事,大致推断有以下三种原因。
因为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要让天下人负我。因此大众认为曹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不惜枉杀无辜,但是曹操并不是胆大包天,至少他无法与儒家礼教对抗,更无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东汉末年,汉室大乱,此时人伦纲常虽然有所动摇,但是基本礼数尚在,天下众人皆是受到儒家文化影响,认为只有天子才能够带领天下臣民走出困局,在此种情况下,曹操自然不敢贸然称帝,此时曹操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天子的名义进行的,他代天子出师。
虽然曹操控制了汉献帝,但如果他废除汉献帝,自己登上皇帝之位的话,一瞬间就会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因为他担不起今生和后世的骂名,所以他才不愿意称帝。
曹操之所以能够创立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因为他代天子行事,虽然他携天子以令诸侯,但所行所为均是以天子名义进行的,因此在东南和西南的孙权与刘备虽不满曹操行为,可也不敢贸然行事。
如果,曹操突然之间杀掉汉献帝,自己登基称帝的话,必然会惹得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
这些年,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所得到的荣誉以及权利也会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在动乱年代,曹操能够脱颖而出,证明他是一个务实主义者,比起外界的虚名他更在意握在手里的东西,皇帝的名号他很想要,但是他更想要的是握在手里的兵权。
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当初华佗为其医治头风病的时候,曹操宁愿选择长期服药也不愿彻底根治,因为曹操需要的是将一切操控在手的踏实感。
皇位虽然很诱人,但贸然登位获得皇帝名号,会让曹操失去很多,权衡利弊之后发现这是一笔稳赔不赚的买卖,既然如此,何必在意皇帝虚名。
曹操能在乱世脱颖而出,一定有他的过人智慧,他本人是比较看重实际利益的,对曹操本人来讲,登上皇位未必是锦上添花。
曹操虽然与天子之位仅有一步之遥,但当丞相也是不错的,毕竟他手中的权利等同于皇帝,而且可以代天子行事,已经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又有何不满足呢?
写在最后:
其实,曹操本人还是很想登上帝位的,要不然他不会说若天命站在我这一侧,我应当成为周文王!
因为曹操权衡利弊之后,发现在获得皇帝名号的一瞬间,也会失去更多实际的东西,既然如此,倒不如保持现状。
曹操自己可以放下暂时称帝的决心,但是他需要为儿子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