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郑板桥)在秦末风云激荡、天翻地覆的历史舞台上,作为推翻秦王朝暴政统治的大功臣,项羽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大英雄,不过英雄也有落难或者说陷入绝境之时。《垓下之围》就是通过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场景给我们展示了陷入绝境之中项羽的英雄本色。
一、侠骨柔情、重情重义
霸王别姬是《垓下之围》中的第一个场景。四面楚歌之时,“军壁垓下”的项羽被“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的时候应该已经清楚自己大势已去,突出重围、放手一搏或许应该是此时最符合项羽人设的选择,但是他都没有。因为这时的项羽还有难以割舍的两个宝贝:一个是骏马乌骓,一个是美人虞姬。无可奈何的项羽写下了他最著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切的表达了对虞姬和乌骓马的难舍之情,钟爱虞姬又无力解救的复杂情感。“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男儿有泪不轻弹,盖世英雄项羽的“泣数行下”,便充分地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此时左右随从的“莫能仰视”,则从侧面写出了他们对于英雄的不忍和怜悯。联系“巨鹿之战”一节中,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对比分析“莫敢”的不敢和畏惧与“莫能”的不忍和怜悯,不难看出英雄末路的多情无奈。
霸王别姬中通过对项羽悲歌、泪水的正面描写和“左右”的侧面衬托,展现了末路英雄情深无奈的侠骨柔肠。虽然不善用人,众叛亲离,意气用事,易中计,但仍不失为一个有情有义的真英雄。这是项羽性格特点中重情重义、侠骨柔情的体现。
二、勇猛无敌、宛如战神
东城快战这一场景通过三个方面的对比展现项羽的神勇威猛、骁勇善战,首先是力量悬殊的对比:汉军围之数重,项羽二十八骑;其次是形势对比:汉军如秋风扫落叶,项羽强弩之末;最后是结果对比:在围之数重之中,项王却“溃围,斩将,刈旗,仅亡其两骑耳”。
这三组对比又分别从语言和动作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刻画:“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后段对应)“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足以看得出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可是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灭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安排。可见,项羽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得失,一味归咎于天命,表现了他的自负而不知自省、自责 。当然这几处的语言描写将项羽的不服气表现的尽管有些自负,但也反映了他心有不甘,死到临头不服输恰恰是英雄之气。
钱钟书先生对此有这样的评价:“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项羽“大呼、驰下、遂斩将”一个“遂”字传神的刻画了他“斩将”的轻而易举,而这几个连续的动作又渲染势不可挡、排山倒海的气势,这是东城快战的第一个回合。紧接着项羽“嗔目” “叱之”,赤泉侯 “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只用眼神和声音就能吓退敌人,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回合中项羽 “驰” “斩汉一都尉” “杀数十百人”,楚军“亡两骑”,通过对比损失渲染了项羽的勇猛无敌。通过语言和动作,展现了他奔突驰骋,勇冠三军,力挫群雄,英雄之气犹在。
东城快战中的“快战”也体现了项羽的性格,与“决战”相比“快战”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而“决战”有胜负之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因此,他的快战目的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表演,是在退出战场退出人生之时一个精彩的谢幕,既印证了他的霸王之称,同时也是他豪爽、刚直性格的表现。
三、知恩图报、知耻重义
被汉军围之数重的项羽带领自己的八百余人杀出重围之后,历经“渡淮”“迷失道”“陷大泽中”,至东城快战之后仅剩二十六骑。面对“舣船待”的乌江亭长,带着求生的本能杀出重围的项羽拒绝了亭长的帮助,拒绝回到江东,拒绝了生的机会。
在乌江自刎这一节,作者两个场面——乌江拒渡、赠马亭长和赐头故人、自刎而死向我们展示了项羽的性格特点。“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亭长帮助,项羽赠马,体现了他的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八千子弟战死疆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自责之心,又体现了他的重情义,知羞耻。而“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又写出了末路英雄的视死如归,保全名节的英雄本色。与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相比,项羽却“吾为若德”,蝼蚁、泰山,两相对比,何等鲜明!这里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义。
乌江自刎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对比写出了项羽的宁死不屈,知耻重义和知恩图报。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骨气、豪气、志气、义气和侠气,英雄气概,气壮山河。李清照在《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也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通过对《垓下之围》三个场景的分析,我们领略到了项羽别姬之时的重义多情;东城快战中以一当百的勇猛无敌;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知耻重义的浩然正气。周身洋溢着人性之美。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就需要在《垓下之围》的基础上联系《史记》的相关内容做进一步分析。
四、鲁莽冲动、不计后果
关于性格悲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这样说“……此外还有一种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我们就通过《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相关内容对项羽的性格特点稍微全面的解读。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略知大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他学什么都不能一心一意,不能坚持到底,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也为他后面的失败埋下了隐患。“彼可取而代之”透露出对坐在车驾中人的鄙视和轻蔑,有英雄气概,干脆利落不计后果,但又不乏鲁莽和冲动。与刘邦的“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对车中之人垂涎三尺,羡慕渴盼,目标明确,实在,但却谨慎小心恰恰相反。
项羽入关后,屠民烧宫,假尊义帝,与之前刘邦入关后的安抚老百姓,宽容秦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推翻了秦王朝之后,项羽单方面废除了“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他“自立为西楚霸王”,“更立”刘邦为汉王,足以看出项羽的强势与霸气,做事情不计后果。这一系列的操作让秦人对他大失所望,但迫于对他的恐惧而忍气吞声,丧失民心而不自知,也为后面他的失败埋了下伏笔。
五、妇人之仁、当断不断
“鸿门宴”实际上就是楚汉战争的开始,无论是这个宴会的开始还是结束都很明确暴露了项羽性格的缺陷。从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告密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开始,项羽接下来一系列迷之操作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曹无伤告密后,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向项羽请罪,项羽的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不仅出卖了意欲帮助自己的曹无伤,顺带也堵死了所有想要帮助自己的或者是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帮助刘邦还是项羽的有识之士。而从鸿门宴上好不容易才脱身的刘邦“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既震慑了那些背叛自己或者想要背叛自己的叛徒,也为今后招揽贤才打下基础。
鸿门宴上面对想要击杀刘邦于帐中的范增的“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示之者三”,项羽的反映却是“默然不应”;无奈的范增只好召来项庄,意欲拔剑起舞击杀刘邦于座上,然而在项羽的默许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张良见势不妙,出去召来了樊哙。莽夫樊哙种种不合规矩的举动之后,不仅没让鲁莽冲动的项羽大发雷霆,反而频频赞其为“壮士!”之后便是刘邦的借机逃跑,张良的善后。项羽高兴的接受了刘邦的礼物,而范增气的大骂“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的这一段充分的展现了项羽的骄傲轻信,胸无城府,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的错失了铲除自己的劲敌刘邦的机会。而刘邦恰恰就是利用了项羽人性中善的成分,口口称臣,处处示弱来打动他的恻隐之心和悲悯之心,所以鸿门宴之后,正是项羽的当断不断和妇人之仁也就预示了楚汉战争的失败已是必然。
刘邦和项羽打仗,两军对垒,项羽抓来刘邦的父亲,“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借刘邦的父亲来要挟他,天真的项羽哪里想到刘邦非但不顾及自己父亲的死活,还抓住了项羽的重哥们义气而认不清形势,政治上不够无赖,不能下狠心的性格,叫嚣着“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又一次让刘邦在政治上占了优势,而自己再一次因为妇人之仁而处于下风。
六、不识英才、任人唯亲
项羽的老朋友、老对手刘邦如是评价他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杀了义帝之后,背上弑君恶名的项羽,在指挥打仗上的威名却日益强盛,性格耿直的项羽为了留下分封的将士,不懂得抚慰人心,只知道一味用强,杀了一些背叛自己的人,夺走他们的财物。如此一来,不仅没有稳定人心,反而又一次留下恶名。在这样的事实面前,项羽担心重用外人会招致背叛,对自己不利,所以他任用的都是自己的项氏宗亲或者外戚。但是这些人中也不乏无能甚至背叛却被重用,有能力却无法施展的。
比如《鸿门宴》中数次出场的项伯。“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作为项羽的重臣和亲叔叔,不仅与刘邦的谋士张良私交甚好,而且还透露了项羽准备击杀刘邦的军事机密。不仅如此,项伯在刘邦和张良的巧言令色下,回来竟然充当了刘邦的说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之后的鸿门宴上,在范增的授意下,拔剑起舞的项庄意欲击杀刘邦于座上,而此时的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以一己之力破了范增除掉刘邦的计谋。作为被项羽重用的他的亲叔叔,这一系列的操作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作为项羽的谋士范增,大部分情况下确实得到了项王尊敬和信任,但这种信任也是有条件限制的。仍以鸿门宴为例,范增为了稳固项羽的地位,计划在鸿门宴上除了刘邦这个后患。然而宴会开始之后的项羽完全放飞自我,拒绝接受谋臣范增的计划——“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无奈的范增安排项庄舞剑,击杀沛公,面对项伯的阻挠,项王并没有制止。之后樊哙的一番大不敬的高谈阔论,竟让项羽“未有以应。”让刘邦顺利出逃。项羽彻底失去了斩杀刘邦的机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范增长叹“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公元前204年,被项羽困在荥阳刘邦脱身不得,这应该是项羽争夺天下的最好时机。这时接受谋士建议的刘邦表示想和项羽和谈,项羽也有此意,却被范增拒绝了。接受范增建议的项羽继续围攻荥阳。刘邦的谋士陈平用一招反间计就成功的挑拨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范增被疑心重重的项羽剥夺了权力,一怒之下离开了项羽,病死在返乡的路上。自此项羽失去了他唯一的可以与刘邦抗衡的谋士,一步一步走向灭亡,彻底失去了与刘邦争雄的资本。直到垓下之围,他的亲信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已经所剩无几,而他也品尝了任人唯亲,不识英才带来的恶果。
韩兆琦在《史记博议》里这样评价项羽,说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的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暴戾凶残的令人发指。”韩兆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给我们总结了一个矛盾重重又鲜活立体的项羽形象,他生的轰轰烈烈,死的慷慨悲壮,成就了自己的英雄本色。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项羽的悲剧结局,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新手帮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