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下之中与“宅兹中国”
作者/董昭武
我的文章《“中国”争夺战:谁在作妖》发表后,引起了一些人的不爽与责备,他们不摆事实,不讲道理,只会蛮横斥之以“荒唐”“胡说”,要么说我“强词夺理”,要么说我“诱导国人”,甚至下三滥般爆粗口谩骂。我诚恳欢迎正常的学术性交流,但瞧不起挑动社会对立的地域偏见。我想说,我的文章无意偏袒某些人的假想敌洛阳与河南,更谈不上诱导国人,我的格局不至于那么狭小,我也没有诱导国人那么大的能量。说“诱导国人”抬举我了,充其量说,我无非依据基本事实客观述评历史而已。如果我无意间动了谁的奶酪,请原谅那决非我的初衷。
现在,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于,何尊铭文上“宅兹中国”的“中国”到底是洛阳还是丰镐?抑或周原(宝鸡)?根据专家解读,这里的“中国”只是地理概念,并非国家名称,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洛阳地区。
试想,如果周人灭商后武王宣示的“宅兹中国”,不是周朝版图中央的洛阳地区,而是灭商前偏居西北的藩属小国的都城,周成王和摄政王周公旦,何用耗时二年营造洛邑来完成武王遗愿? 如果没有周武王营造洛邑的远见卓识,哪有后来的成王东迁和平王东迁,以及东周500多年基业?
武王灭商是一个分界线,前者是居住在渭河流域占据陕西一部分的周人小部落,后者是覆盖了全部中原乃至华北平原的大周王朝,国土面积翻了几番。那么,周武王在灭商还师洛阳后发下了“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的宏愿(意为我要居住在王朝中央,从这里治理天下民众),此“中国”到底指哪里?国内主流观点认为,这里的“中国”只能是指天下之中的洛阳一带,而非原都城镐京。如果是指镐京,武王根本用不着郑重其事的卜告上天,更不用派召公去洛相宅。非主流观点则认为,武王说的“中国”就是原藩属小国的都城丰镐,还有民科认为是最早周族部落的领地周原(宝鸡),这就形成了网上流行的“洛阳说”和“西安说”(亦称“丰镐说”),还有“周原说”。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真相?
此前陕西日报和陕西传媒网曾推出深度报道《何以为尊,我有中国——来自3000多年前的信》,文章指出:何尊铭文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洛邑的历史事件。武王灭商后感到镐京离新征服地区太远,有在天下之中建都的构想,但未及实施就英年早逝。武王去世不久,商纣王之子武庚勾结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了震惊朝野的“三监之乱”,周公用了3年时间才平定这场叛乱。周成王由此更加认识到为巩固新征服地区营建东都洛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成王五年,终于实现了周武王在天下中心营建都城的遗愿。除此之外,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和中纪委、国家文物局的网站,以及陕西党建网、当代陕西杂志社、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研究员也都不断发文发声,仍然坚持半个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
关于何尊铭文的主流观点姑且不论,陕西日报作为当地最有权威的党报,根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对“宅兹中国”的诠释发出的重磅文章,是否可以视作终结两地舆论纷争的标准答案呢?窃以为,倘若今天有人为了拔高地方首位度,硬要从地域偏见出发,说周武王说的天下之中在丰镐或者宝鸡,实际上是让胸怀雄才大略、志在天下一统的武王退回原点,蜗居丰镐老巢,偏安西土一隅。似此以庸人之心度枭雄之志,实在是侮辱了武王姬发的智商,小觑了一代开国领袖的胸襟与格局。《新书·属远》载:“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只可惜,今天一些人根本不懂周武王“居中而治”的治国理念,其智商、格局与那时的武王相比,不是差了一大截,而是差了三千年还不止!
(作者系中共党员,中央知名媒体原特派机构负责人、资深记者。曾供职于宣传部门和政府机关,发表有大量新闻和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