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慈禧一死,大清就亡了?这背后的秘密就藏在她的临终遗言中
迪丽瓦拉
2025-07-10 06:01:56
0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75期:

庚子国难之后的朝局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整个大清还是以慈禧太后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这一段历史其实也没啥好说的,无外乎保皇派、顽固派、清流派、北洋派、立宪派之间的争斗罢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我方唱罢他登场,背后却是慈禧太后在坐镇指挥,大清也就这样在风雨飘摇中继续漂泊。

但,慈禧老太太毕竟是人不是神,过了一个生日,吃多了拉稀,活活拉死了,还好,死之前光绪帝先她而去,算是保证了死后不被清算。

可是,为什么慈禧太后去世也就三年时间,大清就亡了呢?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75期:甲午战争、庚子国难都能挺过来,为什么慈禧一去世,大清就亡了?

一、

当然,大清朝灭亡的原因海了去了,就算是讲个半年也是讲不明白的,所以,本篇只探讨跟慈禧太后有关的方面。

关于慈禧太后是维护了清朝的统治,还是破坏了清朝的统治,这么多年来各方人士也是争论不休。刚才也提到了,慈禧太后毕竟是一个人,她所做的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至少出发点就是这样的,只是最终酿成了何种结局,这就不是她所能掌控的了。

正所谓上下一张嘴,怎么说怎么有理,有人认为慈禧太后祸国殃民,清朝最终的灭亡跟她的胡作非为有很大关系。也有人说,慈禧太后实际上才是力挽狂澜之人,你看,她刚死也就三年时间,大清就亡了吧?

下面我们就站在慈禧太后驭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她一死,大清怎么就亡了呢?

1861年8月份,正值酷暑,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的咸丰帝没能挺到冬天,一蹬腿驾崩了。也就是在这一年起,慈禧太后通过辛酉政变,正式踏上了政坛,开始在政治上大展宏图。

由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掌权生涯,直到1908年11月份,在熬死了三任皇帝之后,慈禧太后终于撑不住了,撒手人寰。

临终前,留下一句遗言: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慈禧去世后的第三年,爆发了辛亥革命,转过年来,清廷苦苦撑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终于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二、

那么清朝的灭亡,跟慈禧太后临终前说的这句话有没有关系呢?

有关系!

晚清的政治体制是比较畸形的,比如小皇帝在台前,两宫皇太后在后面,这也是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状况。再到后来的慈禧太后大权独握,晚清进入到了慈禧太后一人掌权的时期。即使中间有过短暂的放权,但毫无疑问,大权仍然在慈禧太后手中。

在教科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评价清朝是中国历代朝代中,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

为什么这么说?

当然,“封建君主专制”这个词如果不好理解的话,我们可以理解成独(防敏括号)裁政治。所谓独(防敏括号)裁,就是指采用暴力的手段,进行高压统治,而且对臣民360度无死角控制。

清朝不同于其他朝代,它是在吸取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对统治进行了改革。比如如何避免皇帝的严重失德;怎么避免权臣、外戚、宦官的专权乱政;再比如怎么避免文官党争,武官割据,皇室造反等等。

在这种基础上,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完全的金字塔机构,一级一级往下控制。这方面,雍正皇帝的贡献相当之大,比如设立军机处,通过这个机构,连军权也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比如建立奏折制度,能有效地了解实情,并起到监督臣下的作用;再比如建立文武官员的引见制度,这样就更能保证驾驭国家机器的人,都是自己的人。

而慈禧太后就是维护清朝独(防敏括号)裁统治的最后一代人!

三、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慈禧太后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政治手段,一步步加强独(防敏括号)裁集权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咸丰帝驾崩之后,慈禧太后发动的辛酉政变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清朝:

咸丰帝临终前所做的安排,实际上是对封建集中制的一种破坏,他一口气任命了八位大臣共同辅政。本意是让他们共同协助小皇帝执政,实际上这种安排非常容易造成权力流失。

八大臣,其背后就是八股势力,还不算两宫皇太后或者小皇帝那边的,想让他们一条心办事,难!而且在八位大臣中并没有哪一位具备绝对的权威,让其他七个都听他的,这样就必然造成互相争斗。

别说八个了,看看美国的三权分立,两派党争,今天“黑命贵”,一派进攻,一派防守。明天“占白宫”,另一派防守,早前防守的却又变成进攻了。

所以,权力这东西会让人疯狂的,慈禧太后联合其他人发动了政变,反而避免了清朝权力的流失,再次把大权集中起来。当然,咸丰帝去世已经成为事实,小皇帝又太小,根本就无法做到大权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才重启了顺治帝时期的摄政王制度。

此时的大清已经摇摇欲坠,江南半壁江山还在太平军手里握着呢,慈禧太后要想进一步集权,首先就得干掉太平军,拉拢汉臣。

而能跟太平军一战的也就这么三个实力派大臣,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

四、

实际上,慈禧太后联合其他人发动的辛酉政变,有非常大的风险!

倒不是说这顾命八大臣有什么本事,而是因为这八大臣的背后,其他支持力量的忧患。比如肃顺,曾国藩就是他举荐的,对左宗棠更是有救命之恩,之所以肃顺排在八大臣之首,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按理说,曾国藩啊、左宗棠啊、李鸿章啊等,应该无条件支持肃顺的,至少在他被干掉之后,总得表示一下,可惜并没有。

他们不仅没有表示,还拼尽全力把太平天国给灭了,这下子让慈禧的权力集中又迈进了一步。随后,慈禧、慈安、奕訢几大权力核心人物,组织地方大员,确立了洋务运动的调子,这才有了大清的同治中兴。

慈禧太后权力走向巅峰的关键时刻是在慈安太后去世,恭亲王奕訢被剥夺权力之后。奕訢被剥夺权力,自不必说,肯定是慈禧太后刻意为之,至于慈安是不是被慈禧毒死的,这件事已经成了悬案,不提。

这时候的慈禧太后已经大权独握,当然,还不算是最高潮,因为还有皇帝在制约。

慈禧太后一路走来,确实手段高超,先是跟满汉权臣较量,再是跟洪秀全较量,跟汉族官僚较量,跟皇室国亲较量,跟慈安太后较量,最终开始跟皇权较量。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太后彻底把皇权踩在了脚下,把自己的后权统治推进到了巅峰时刻。权力不再受制约,往往就是恐怖的,这才有了纵容义和团进京,这才有了八国联军入侵。

五、

正是由于慈禧太后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才导致了她死后大清后继无人,再也没有人能驾驭这艘破船!

不管是甲午中日战争,还是庚子国难,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慈禧太后还活着。只要她还活着,不管是地方还是朝廷,都不敢造次,仍然能够听从统一指挥。即使在庚子之变的时候汉臣们提出了“东南自保”,但面对慈禧太后的召唤,汉臣代表李鸿章还是拖着病体进京谈判了。

这种集权的统治,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慈禧太后不可能培养一个号召力或者个人魅力,会超过自己的人。尤其是对待皇权上面,后期的她,尤其是洋人掺和进来后,更是痛恨皇权,进而进一步压榨皇权,不让皇权抬头。

这也就导致,她不会容忍一个强势的皇帝登台,更不会刻意培养一个这样的皇帝。

虽然她也教光绪帝读书,也亲自给他擦肚脐眼儿,教他怎么执政,但最重要的东西却没有教他,那就是唯我独尊的皇权意识。这种心态下长大的皇帝,怎么可能指望他能有所作为,甲午战争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也是光绪帝要变法的原因所在,因为皇权本来就没有,变了更好。

慈禧太后后期任用的骨干,都是对她唯唯诺诺的人,能力不见得有,忠心那是肯定的。奕劻也好,载沣也罢,但凡他们有点本领,大权也不会交给袁世凯,希望他去力挽狂澜了。

临终的时候,慈禧太后环顾了一圈,发现这些年被自己打压的皇室,根本就挑不出接班人。挑恭亲王奕訢那一支的话,自己那是不得好死,毕竟有矛盾,死后被刨坟都有可能,毕竟多尔衮的先例在前面摆着。

六、

慈禧太后的临终安排,彻底断送了大清的江山:

最终,慈禧太后只能挑了溥仪,还让载沣和隆裕太后共同辅政,溥仪就不用多说了,隆裕也是执政没多久就吓得丢了权力。单就载沣来讲,他有何本事,就他那种刻意压制汉臣的行为,能镇得住各位封疆大吏吗?

从他把袁世凯撤职又不得不拉回来的行为来看,实在是愚蠢透顶,彻底伤了汉族士大夫的心。

这也就导致辛亥革命刚刚爆发,就有十五个省先后宣布了独立,基本整个汉族统治地区彻底崩了。不要觉得清廷还能发兵镇压,要知道晚清的新军总共20个镇,18个协,又不是都在京城。十五个省独立,当然包括了驻扎在当地的新军了,这一下子就拉走了11个镇,11个协。

这也是为什么清廷最终只能仰望北洋6镇新兵了,而载沣又指挥不动这些兵,也就不得不再次召袁世凯出山。

此时的朝廷已经没有能抗衡袁世凯的人了,再加上内阁总理大臣的位置也被袁世凯拿下了,权倾朝野,其心态也就变了。

如果慈禧太后把皇位留给了一个成年皇帝,如果同治帝没有那么早驾崩,如果对光绪帝的教育别那么苛刻,能真正树立他帝王的气魄,如果最终慈禧太后能放弃权力,正儿八经的变法,或许清朝就不会这么早灭亡了。

也正应了慈禧太后自己临终时讲的那样: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明知道女人治国是毒药,可是她还是喝了下去,以为可以饮鸩止渴,却没曾想被活活毒死了。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这段沉重的历史,以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75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国...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王室落寞,力量弱小,只能在诸侯之中夹缝生存。诸侯越来越强大,各个诸侯国开始了互相...
原创 唐... 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但是谈及楷书,则是“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柳公权首当...
原创 袁...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是清朝,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与溥仪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着它的结...
原创 为... 明朝皇帝多奇葩,有的喜欢干木匠活,有的喜欢炼丹,有的喜欢领兵打仗还要给自己封大官,他们虽然都有个人爱...
原创 历... 公元208年,曹操稳定了北方,开始布局全国的统一,于是出动八十三万(实际只有20万)大军南下,准备一...
原创 古... 古代将军造反,为何士兵基本都会听将军的?不是应该效忠皇帝吗? 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换位思考。 假如你在...
原创 基... 70年代,基辛格访华,就苏联威胁一事询问毛主席,主席巧妙回应。 作为广为人知的中美破冰推动者,基辛格...
原创 民... 美女、江山自古以来都是英雄才子喜爱的,古时候有四大名美女,容貌可闭月羞花,姿态能沉鱼落雁。可大家知道...
关羽兵败麦城后,本该嫁刘禅、做... 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前,曾派人向关羽求亲,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的三女儿。关羽不仅不许,还大骂孙权使者说...
原创 6... 时光飞逝,转眼已过几载。 翻阅老照片,宛如重温往事。 照片中的笑靥如昙花一现,定格当下的欢笑,幸福恒...
原创 5... 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会让一名红军战士变为土匪头子? 就像1950年解放军在甘肃地区抓获的一名女匪首,在...
原创 唐... 唐朝诗人中举后兴奋不已,写一首七绝,最后两句诞生两个著名成语 古代有四喜,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原创 吕...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东汉乱世群雄逐鹿直到剩下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才相对稳定。曹魏势力庞大,统一了...
原创 朱... 1955年大授衔,周士第被授予上将衔,能成为开国上将是莫大的荣耀,然而不少人却周士第惋惜,因为他具备...
原创 红... 1927年4月,老蒋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共产党员,同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部队攻占了湖北黄...
原创 有... 在广袤的中亚大地上,有一个被历史的巨轮辗转迁移的民族——朝鲜族。他们的故事始于一个多世纪前的政治风波...
原创 明...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对老百姓的生活极为关注。在反腐反贪方面,他实行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旨在更好...
原创 为... #深度好文计划#秦始皇驾崩后,秦朝皇室陷入血腥纷争。胡亥登基,为保皇位竟大开杀戒,兄弟皆遭屠戮。然有...
原创 解... 1950年解放海南有多险? 毛主席这样说道:“晚打两个月,海南就可能变成第二个台湾!” 因为就在海...
原创 1... 战争结束后苏联军队对待日本战俘简单残暴,将战俘送往极寒之地西伯利亚。由于物资匮乏,坚持不下来的战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