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一个神秘而又庞大的工程,自古以来就引发了人们对它究竟蕴藏了什么宝藏的好奇心。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着秦始皇陵的壮丽场景,但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为何陵墓依旧未被打开,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即位后就开始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规模浩大,动用七十余万人,穿越骊山,铸就了一座庄严雄伟的陵墓。
然而,这座陵墓至今仍然神秘莫测,为何没有盗墓者前来觊觎其中的珍宝呢?
首先,科技虽然发达,但我们仍然面临着挑战。考古专家们使用了先进的技术如磁法、放射性勘测法,勘测出秦始皇陵的庞大规模,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面积超过12万平方米。
这样的规模实属罕见,让人不禁想要一窥其中的奇珍异宝。
然而,为何陵墓至今未被打开呢?
首当其冲的原因之一是水银含量超标。虽然《史记》中记载着“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但水银的提取在两千多年前是一项复杂的工艺,这让考古专家对史书的描述产生了怀疑。
但意外的是,在陵墓的封土中检测到了超标的水银含量,让专家们难以释怀,因为水银的毒性使得陵墓的开采变得异常困难。
其次,宫墙的艰难打开也成为了一个难题。陵墓内部夯土墙的厚度高达九层,而其中还夹杂着坚固的石质宫墙。
即便专家们仿造了这两道墙的模型,却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将其打开,炸药虽是一种可行手段,但对于文物的保护来说,是绝对不可取的。
此外,地形的复杂和可能发生的坍塌也让陵墓的开采变得危险重重。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靠渭水,地势险峻,而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化,其坚固性已经打了折扣。盲目开挖可能导致陵墓大面积坍塌,使尚未面世的珍宝付之一炬,这也是考古学家们犹豫的原因之一。
历史上曾有人试图挖开秦始皇陵,最早的便是西楚霸王项羽。
他派遣十万大军前往挖掘,但却遭遇了严重的反噬。挖掘过程中出现了疫病、毒箭、毒虫等险象环生,最终导致十万大军伤亡惨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秦始皇陵中存在着未知而危险的机关,使得盲目挖掘成为了极具风险的冒险行为。
文物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以秦兵马俑为例,挖掘后,兵马俑外层的色彩迅速氧化剥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毁。
如果盲目开采秦始皇陵,文物保存难题将愈发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