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史王朝更迭,建国路线因时而变,因地制宜。有得东北者,走清顺治入关取天下路线可解放全中国,有得中原者,循唐太宗建国路线解放全中国,毛泽东走哪条路线?
唐太宗取天下路线
唐高祖李渊率领3万人在太原起兵,7年时间就统一天下。太原本是易守难攻,其境内晋中盆地曾是赵国的一大粮仓,公元617年,强攻长安攻取关中,随后平定西北方,621年李世民北伐打黄河中下游的窦建德,占据华北。
南线战略在公元618年李孝恭、李靖拿下巴蜀,公元621年,成功招降岭南诸州,公元623年到624年,平定了最后江南的割据势力辅公祏,自此南方平定,全国统一。
清顺治取天下路线
随后清兵派遣大军攻打退守关中的李自成,李自成兵败被迫放弃西安,退入襄阳,1645年初,李自成占领武昌,与明朝后人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争斗,但很快双方被清兵消灭,占据了华北及江南。
1646年,清军进攻西蜀的张献忠,而张献忠自身导致后方不稳,与清军决战,最终被击败杀死,”大西“政权瓦解,清兵占领川蜀后基本统一了中国。
清朝建国路线是统一东北,以东北为根据地,夺华北,定华中,灭川蜀,收华南,降西北,抚彊藏,统一华夏大地。
解放全中国路线
随着抗战胜利,日本侵略者退走东北,共产党的主要根据地在华北及华中的中原腹地,国民党的地盘在西南西北,东北便成了国共两党新的博弈场。
关外指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一大部区域,占全国土地面积1/6,农业工业发达,人口约4000万,占全国人口1/10,东北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中国的85%。
毛泽东当时上站在李世民的根据地关中平原上,根据当时的苏区位置,所以他必然选择李世民取天下路线,但东北大地出现权力空虚,谁能争到就多了更大主动权,所以毛泽东对东北也是虎视眈眈,也想收入囊中。只是毛泽东的选择会怎样?他又怎样运筹帷幄?
富裕的东北确实让叫花子般的共产党流口水,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的第三天,朱德总司令发布了“第二号命令”:
延安总部命令第二号
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敌伪军投降,我命令:
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
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
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
四、现驻河北、辽宁边境之李运昌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总司令朱德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一日五时
1949年5月,毛泽东在七大会议上指出:“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我看这就可以说我们的胜利有了基础,也就是说决定了我们的胜利。我们要有包括东北在内的一块整个的根据地。这就全国范围来说,就是胜利有了基础,有了巩固的基础。”
毛泽东还提出:“要准备20到25个旅,15万到20万人,脱离军区,将来开到东北去……东北四省极重要,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有了东北四省我们即有了胜利的基础。
中共中央相继成立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至1945年11月底,到达东北的部队共11万余人,此后没有派兵出关。相比当时毛泽东的计划是派15-20万人出关,少了一半人,是毛泽东不重视东北还是轻视东北的反动力量呢?
另一方面,蒋介石也在1945年的一次秘密军事会议上对高级将领说:“国民党命运在东北,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则华北也不保。”
国民党借助1945年8月14日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接管东北。
自1945年10月至次年4月,蒋介石共调动约25万人进入东北。东北的日伪军、伪满警、宪兵、特务,再加上的惯匪和地主武装,纷纷接受国民党的委任,25万国民党正规军和25万的“政治土匪”,形成50万的反动势力,掌握着东北大部分城市。
毛泽东也是熟读历史的军事家,对清朝建国路线也是相当了解,所以当时非常重视东北,原计划派出1/6的主力,近20万大军开赴东北,建立东北全境革命根据地。
日本投降前,东北的共产党部队只有周保中将军领导的东北抗联,但军队在苏联边境战争,因此东北大地上对于国共来说都是权力真空地带,群众基础也都近似于无。
东北战场,毛泽东低估了东北反动势力的力量,也是对东北的不够重视,11万共产党部队在这辽阔的白山黑水大地间,接受了残酷的考验,而毛泽东的决策也同样接受现实的考验。
续......
毛主席没想到(二),建国想用唐太宗取天下路线,结果走清太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