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7进行完鲁西南战役之后,刘邓在军委的号召下,主动请缨进入国军腹地的大别山地区进行“敌后作战”。在出发前,刘邓所部野战部队加上地方武装尚且有20多万人。但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作战中,却损兵折将,人数最少的时候,在1948年初,野战军主力不到6万人(不含陈赓4纵)。不过仅仅一年时间过去,到了渡江战役开始之前,刘邓手下野战军主力又奇迹般地恢复到28万人,人数增加4倍有余。
那问题就来了,为何当初在大别山损失严重的刘邓,能在1年时间里,迅速恢复实力?
进入大别山的刘邓
刘邓大别山损兵折将
不得不说刘邓的大局观和牺牲奉献精神,在我军高级将领里面是少有的,明知道进入大别山是一种“极其冒险”的行为,仍然义无反顾的去执行。不过即使是乐观的刘邓,依然低估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大别山的损失。
刘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装备大量丢失。
在渡黄河的时候,200多辆运输大车(每辆载有1500斤的弹药补给),陷到了土里,只能靠人工一箱一箱地搬运。运输大车倒是还好,虽然累点,弹药依靠人工转移,还是能勉强过河。马车能过河,从西北和华北支援过来的40多辆大卡车和油料则很难渡过浮桥,以至于这些卡车,不得已被放弃或转送兄弟部队。
被炸毁的火炮(剧照)
而且为了抢时间,很多之前缴获的重武器,不得不放弃在黄河南岸。特别是大炮,鲁西南战役缴获的野炮要用三匹牲口拉,最重的美式榴弹炮是用十轮大卡车牵引的。看到这么困难的刘邓,不得已让炮兵将这些榴弹炮就地埋藏或者将其炸毁。
这让很多战士都想不开,用战友的生命换来的大炮却又要被放弃?
进入大别山之后,还有军民关系需要解决。
虽然是革命老区,但实际上这里无论是民众还是地理位置对刘邓来说,都不算一个好消息。晋冀鲁豫的野战军本身很多士兵都是北方人,到了南方之后大米吃不惯,让很多战士拉肚子患病,吃是一方面,进入大别山的刘邓是夏天赶路的,穿的都很薄,很多战士一路挨饿受冻,鞋子没法补充,到了晚上战士们只能用稻草或者抱团取暖,脚上也是长了很多冻疮。
衣着破败的我军将士(剧照)
而因为大别山的困难环境,也让很多的战士和干部和当地百姓发生纠纷,甚至还犯了纪律,这让一向脾气很好的邓公也发火了,在对大别总结会议上指出:
扰民而被执行纪律的干部
天灾,人祸,队伍大量减员。
当地建设根据地困难,以及地理位置等原因,让很多战士开了小差说宁愿回到北方闹革命。再加上白崇禧集团30多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让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实力急转急下。
到了刘邓于1948年3月在大别山基本完成建设根据地任务为止,部队也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鲁西南带过来的的4个纵队加上野战军直属部队一共是12.4万人,其中,一纵33357人,二纵31000人,三纵26468人,六纵26322人.。但经过减员和伤亡之后,4个纵队每个纵队人数都下降50-60%以上,其中,陈再道的2纵人数才1.2万人,损失将近2/3.,整个野战军一共才6万人。
大量一线指战员的战损,让二野在之后一段时间内很难组织起1947年时的那种攻坚战。
在作战中的受伤的将士们(剧照)
人员战损是一方面,武器装备的损失就更惨了。
当时整个野战军武器装备不错的武器装备还有机枪1518挺,6万多人才1000多挺机枪,连东野一个纵队都不如。在重武器上还有山炮23门和迫击炮74门。这也仅为晋冀鲁豫野战军1947年装备的零头,就火炮来说,大别山的主力部队一个旅才2门炮,一个纵队4-6门炮,之前炮兵部队很多都被成建制的送回华北后方和老解放区训练,保存实力,骑兵团因为马匹的损失只能当步兵来用。
可以说大别山时期说是刘邓建军以来最黑暗的时刻也不为过。
怀念同志的战士们(剧照)
外线和淮海战役补充??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刘邓在建立根据地之后,处境得到了改善。仅仅不到1年的时间里就从原来的6万人,扩充到15万人,比进大别山的时候还多。在1948年淮海战役之前,中野加上回归陈赓4纵,一共有7个纵队,虽然除了4纵外,每个纵队人数才1万多人但总人数却达到了15万人。同时中原军区还下辖5个2级军区,30多个军分区,将近20多万人。淮海战役结束,刘邓带领的中原野战军,经过整编人数已经超过11个军28万人。
渡江战役时期的我军
那是什么原因,让刘邓得以这么快补充血液呢?
首先,外线作战连战连捷,淮海战役让刘邓鸟换炮。
从1948年刘邓分兵后,中野就在外围打了很多胜仗,比如在洛阳战役中我军击败国军青年军206师和地方保安部队将近2万人。缴获“美式105毫米榴弹炮3门、野炮6门,其他小口径炮180门。轻重机枪440挺”。到了宛西战役和王寨战役中,我军消灭国军21700人(含整编第三师一部),缴获“步枪1万支,轻重机枪520挺,野炮3门、迫击炮38门和大量弹药”。襄樊战役我军歼灭了康泽和郭勋祺的部队,共“缴获化学臼炮4门、野炮1门、迫击炮44门、六零炮10门、小炮43门、步枪4400余支、轻机枪305挺、重机枪53挺、汽车10辆”。在淮海战役前的郑州战役中,消灭国军40军。“缴获汽车30余辆、火炮82门、机枪300余挺,步枪3800余支”。
襄樊战役中被俘虏的康泽
没有抢,没有炮国军给刘邓造,靠着在外线作战中的各种缴获,刘邓的武器装备虽然没有恢复到1947年前水准,但也相差不多(主要是重武器)。
而到了淮海战役中,联兵作战的华野对于在淮海战役中的缴获,也尽可能补充给兄弟部队,基本打扫战场的任务都是让给刘邓的中野。光双堆集战场上的黄维兵团就“缴获各种炮939门,其中榴弹炮15门、野炮19门、山炮53门、迫击炮154门。缴重机枪420挺、轻机枪2030挺、步枪19200支。”
到了渡江战役之前,编制了特种兵纵队的2野(中野),终于追上了1947年的自己。在1949年3月渡江前,刘帅在对军委的报告中提到2野武备情况“野炮29门、山炮110门、榴弹炮22门、化学迫击炮18门、重迫击炮16门、八二迫击炮382门、六零炮1085门、重机枪1014挺、轻机枪5109挺”
所以依靠战场缴获和老蒋快递加班加点送,在不到1年半的时间里,军委那支精兵又回来了。
刘邓在淮海的缴获
其次,地方军分区和解放战士也为野战军输血。
当然除了武器装备之外,人员补充也是很重要的,而刘邓在人员补充各方面主要来自两点:
第一点,是靠着5个军区和30个二级军分区:对一线部队进行补充,比如刘邓扩军的9纵原来是山西的太行子弟,到了后面多是其他军分区人组成,而11纵也是1纵1个旅和地方部队扩编而成。因此靠着下面30个军分区将近20多万的后备兵员支持,刘邓也能越打越大。
踊跃参军的群众百姓
第二点则是经过改造的俘虏兵:我军用“解放战士”的传统由来已久,在陈赓的4纵中,普通连队就有1/3是来自黄河以南的解放战士。而且相对于军分区的农户子弟,以及在解放区的脱产农民,经过改造的解放军战士无论是在战斗经验或者战斗力上会更强,也更容易被各纵队接受。比如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我军接收了3万多解放战士(1.7万人是出自黄维兵团,还有1.4万人是华北起义的傅作义集团的)。新的解放战士占1949年2野的1/10,如果算上之前的恐怕这个比例会在3/10以上。
黄维及其兵团俘虏兵,部分进入我军
最后,是华北干部输血和解放区改革。
当然之所以这些解放战士和群众愿意当兵,自然和中原局的动员工作分不开,在建立大别上根据地后,刘邓从华北引进了将近4700名干部在邓子恢的带领下对中原解放区进行改革。当时中原局书记邓公也亲自参与到改革里面去。此次改革一方面摒弃了之前“打土豪分田地”的思想,进行减租减息,团结富农和中农,让我军的政策可以柔化地执行下去。而我军在解放区的政策改革,也让很多人踊跃参军和支前。
参加土改的群众们
同时安排干部对解放战士做思想工作,想要留在军队的我们欢迎,想要回家的部队给发路费。通过诉苦和革命精神运动,感化黄维兵团的解放战士,使之转变思想,投入到解放全中国的事业中。
雨田君说??
其实从刘邓在大别山到渡江战役时的触底反弹,也从侧面告诉人们,为何我军越打越多,而国军却如秋后蚂蚱!
在大别山即使最困难的时候,刘邓依然让军队恪守军纪,对民众秋毫未犯,甚至于主动修复和当地人关系,“发展进步实力,争取中间势力”。而且即使身处险境,刘邓也一直坚持的自己的信仰。而反之国军则是已经从内部腐朽,白崇禧和老蒋相互拆台,地下军官上行下效,在外线作战中也是节节败退。而深谙快递之道的国军,不仅打败仗给我军送武器,更还送来大量解放战士。
故而,我军越打越强,而国军却只能逐渐跌入失败的深渊……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