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民国时期的那些事儿系列之二十:为民主革命终身奋斗的革命家张铭烈士的故事
作者:苗汀周厚澎
在清末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为了追求民主,推翻帝制独权,有许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倡导三民主义,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以共和而终封建帝制的使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民主革命斗争的故事。
2021年12月,《玫瑰天涯》去红古海石湾去举办节会期间,不想因缘际会认识了大有四十名,现安仁村卧龙社的张高元老人,张高元老人今年78岁,因女儿在海石湾居住生活,被接到了海石湾。张高元老人一生信仰佛教,是一个很平和的老人。
张高元老人很有智慧也很健谈。当提起民国时期的民主革命家张铭时,老人的回忆火花便被点燃了。
张高元老人的父亲张有,和张铭是房亲兄弟。张氏家族在清朝时期,在大有的四十名,也是有些地位和声望的。祖爷张万全,曾是大有地方上的八品乡耆,家中悬有“恩荣杖国”的大匾。张氏家族中,在民国时期,就出了一个永登最优秀的人才,他就是张铭。
张铭(1888——1921)字新三,1888年出生于平番县大有四十名村,即今永登县民乐乡安仁村。他的父亲是个只读过几天私塾的贫苦农民,生有四个儿子,分别名张铭、张钧、张鉴、张锃。自古家境贫寒出俊杰。在当时的大有,因地方偏僻,经济落后,加上许多人都没有文化,被称为西上山。相对来说,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家庭生活处境,是可想而知。
张铭,少年聪颖过人,八岁时就被父母送往当地的私塾读书,以求得家族振兴。后又送往青海乐都县城上新办的小学堂。1908年秋,20岁的张铭,在乐都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旋即考入甘肃陆军小学堂。
甘肃陆军小学堂,位于兰州通远门外原甘肃织呢局西厂(今兰州一中院内)。甘肃陆军学堂前身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成立的甘肃武备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冬,改为甘肃陆军学堂。1912年正月改为甘肃陆军小学堂,次年停办。是甘肃、宁夏、青海历史上的第一所军事学校,它是清廷与民国培养中下级军官的学堂。
陆军学堂从甘肃(包括宁夏、青海)举人、贡生、生员以及各州、厅、县高等小学堂毕业生的应考者中,考选年龄十八至二十五岁,身高五尺以上,健康壮实,性情端朴,无不良嗜好的男青年入学。分甲、乙、丙三班,每班定额一百人,前后毕业五期,约四百多人。
张铭人学时二十岁,身材魁梧,又有武术功底,加之入学成优秀,被列为一等。外场功课在操场操练,或在野外军事演习。分为马队、步队、炮队、工程等兵种,还进行围攻、狙击等战术训练及演习。在学习和训练上,张铭写诗作文,并练就了百步穿杨的神枪手。
在其陆军学堂中,多有同盟会员。国文教习王之佐、兵学教习严希文、地理教习易抱一、日本语教习杨涛、算学教习朱廉均为同盟会员。张铭在陆军学堂,接受了新思想,并秘密地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兰州,张铭和陆军学堂的学生们也开始积极筹备起义活动。张铭振臂高呼,号召市民起义。不想消息意外走漏,陕甘总督长庚派重兵包围学堂,遣散学生,镇压了这次起义。
张铭亲自经历了这次革命行动和失败的结局,他和同时被遣散的同学焦桐琴结伴离开兰州,辗转东行,于同年秋考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后来武昌南湖北陆军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合并。焦桐琴和张铭又成为同学。
辛亥革命后,第二次革命又以国民党的失败而告终。袁世凯窃据大权,迫使国民党转入秘密活动。陕西省原同盟会会员以讲学为名,聚居华山,暗中联络军队中进步人士,密谋响应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史称“华山聚义”。张铭、焦桐琴于保定军校毕业返回甘肃时,在华山脚下与“华山聚义”中的甘肃老乡邓宝珊偶然相识。邓宝珊得知张焦二人是回甘肃谋职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甘肃籍学生后、热情邀二人上山。在华山之上,张铭、焦桐琴有幸结识了许多陕西和外省来华山参加“聚义”的仁人志士,坚定了他们反对袁世凯反动统治的信心。
张铭、焦桐琴回到甘肃后、适遣甘肃督军张广建编练新军,正在用人之际。见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业生投军,大喜过望,当下就将张铭、焦桐琴派往驻扎在临洮的新建军任职。张铭、焦桐琴也不负众望,分别任为营长。
1917年以孙中山为大元的护法政府在广州成立。5月,临洮籍进步人士师世昌奉孙中山之命来甘肃开展护法运动。师世昌和同盟会员郑瑞青密谋,准备以驻扎在临洮的张广建新军为主力发动起义,并策动回军马廷勤予以响应。
同盟会郑瑞青在《一九一七年临洮护法运动记略》中这样回忆:“当时我们的分工是,焦桐琴负责联络策动步兵第五营,胡登云负责第四营,我负责第六营。焦(桐琴)又联系了他的同学张铭(永登人)负责联络骑兵第一营。”
这一年8月,皋兰、阿干镇、武都先后发生兵变,不曾想,胡登云、张铭等部先后被调离临洮。参与起义的部队只有焦桐琴所掌握的步兵第五营。原定冬至节起义的秘密又不幸泄露,焦桐琴孤掌难鸣,开枪击毙分统刘笃臣和一个连长后连夜逃走。不在临洮的张铭也受到通缉被迫离开军队连夜潜逃。
经过反复思考后,张铭决定投奔在陕西三原张义安部任职的邓宝珊。为了避开张广建的搜捕,他采取夜行昼伏的方法,化装逃往陕西。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后,张铭终于在陕西三原县找到了邓宝珊,邓宝珊当即把他介绍给张义安。当时的张义安正在准备发动反对已投靠北洋军阀的陕西督军陈藩的武装起义。于是,张铭辅助邓宝珊在张又安的领导下于1918年1月24日,发动举行了反对北洋军阀响应护法动的三原起义。起义成功后,张义安和田玉洁、岳维峻等人竖起陕西靖国军的旗帜,声讨北洋军阀在陕西的走狗陈树藩。张铭成为靖国军的主要成员。
后来,陕西靖国军公举于右任为总司令,张铭英勇善战,成为于右任总司令手下的一名得力爱将。陕西靖国军在于右任的领导下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节节胜利的关键时刻,广州革命政府却发生了变故。1918年5月,孙中山先生愤而辞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职。1921年5月,皖系段祺瑞的北洋政府倒台,直系军阀派阎相文任陕西督军,阎相文的部下冯玉祥、阎治堂、吴新田等人率军入陕。
冯玉祥执行曹锟、吴佩孚的命令,对陕西靖国军软硬兼施进行分化瓦解,企图达到改编的目的。靖国军内部对是否接受改编意见不一,胡景翼和于右任之间的矛盾激化。以陕西靖国军第四路司令郭坚、第三路司令曹世英及所属第一支队长(后为第三路司令)杨虎城、胡景翼部支队长邓宝珊等人坚决反对改编,杨虎城甚至率部脱离靖国军抵制改编。
在此情景下的于右任,心情自然十分矛盾。张铭根据自己两次参加起义两次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没有兵权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旗帜鲜明地站在于右任一边坚决反对改编。他公开支持杨虎城因反对改编率部脱离靖国军的行为,他还写诗向于右任坦陈自己坚决反对改编的观点。这首名为《闻靖国军改编有感》的律诗,流落民间,全文如下:
《闻靖国军改编有感》
平番张铭
志决中山与愿违,无能此去欲依谁。
兵当关羽事贼日,岁到宋江入朝时。
荷戟能偿诸将愿,空拳难慰一人饥。
奈河桥下盈盈水,不可临流照鬓丝。
1921年8月3日,坚决反对改编的陕西靖国军第四路司令郭坚在西安被冯玉祥诱杀,成为冯玉祥强行改编靖国军的冤魂。不久以后,远在永登的张铭的家人也接到了同样坚决反对改编的张铭在靖国军司令部所在地三原去世的时间。而张铭死亡的时间却正好与郭坚是同一天。经《玫瑰天涯》多方调查和考证:张铭的死,直接原因是冯玉祥强行改编靖国军反对的牺牲人员之一。
张高元老人回忆说:大概那是1921年的9月,闻讯张铭去世的消息后,张铭的父亲和张铭的妹夫包玉清,从永登匆匆赶到陕西三原。此时,张铭的尸体早已被装进了棺材,整个棺材用黄蜡封得严严实实,上面覆盖着邓宝珊书写的“乡党硕望”的挽幛。靖国军司令部向他们发放了阵亡将士抚恤金和军用毛毯之类的物品,并派两个连的兵力护,将送张铭的灵柩运回到永登,在老家大有埋葬。
张高元老人又回忆说:张铭去世后,张珍元的儿子张宝琏,按照以永登的风俗习惯,顶嗣张铭。即张铭之长孙张宝琏,这主要是张铭终身未结婚,身后无后人。其去世后由侄儿张珍元奉祀,张宝琏是张珍元长子。而张氏家族中供奉的“家神”,却是由张宝平和张宝费二人共同供奉。
可以这样说:学生时代的张铭,就豪情万丈曾发出过“为民族想必僵尸还乡”的豪言,抱定了为民族解放奋斗终身的雄心壮志。这是他以自己短暂的生命旅程不断践行着的诺言。张铭去世后,邓宝珊被迫跟随自己的上司胡景翼接受了改编。
1941年9月18日,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开始西北之旅,他率秘书李祥麟、《说文月刊》主编卫聚贤等自重庆乘飞机抵兰州,由驻兰州的甘宁青监察使高一涵陪同,乘汽车赴河西走廊视察。视察第一站是号称“河西门户”的永登县。由永登县县长梁大奇(合肥人)陪同参观市容。他又在县署向官员、绅士、师生讲话。
于右任向永登县政府介绍参与华山聚义的张铭:永登县大有人,甘肃陆军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参加张义安、董振武、邓宝珊等领导的华山聚义,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陕西督军陈树藩,后任靖国军团长,英勇善战。1921年卒于三原。邓宝珊赠“乡党领袖”挽嶂的事迹,并当场赠张铭遗属200银圆。以示抚恤和怀念之情。
(关注后续,关注原创)
永登民国时期的那些事儿系列由兰州玫瑰天涯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