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阳明:能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迪丽瓦拉
2025-07-15 16:33:34
0

尽管俗语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所谓“完人”,其实并不是说一个人毫无瑕疵完美无缺,而是被引申解释为儒家所讲的“三不朽”之人。

《左传》中曾经解释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也就是说,满足“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标准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完人”。

古往今来,唯有明朝时期的王阳明被尊称一声“千古第一完人”,清朝时的曾国藩都只能被评价为“半个完人”,那王阳明究竟做出过哪些成就,竟然得了这样一个了不得的赞誉?

立德于世

魏禧曾经评价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王阳明毕生最突出的成就之一,便是创立了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理论。

他的道德思想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甚至影响到了整个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史发展。

他首先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传统儒家学说提倡,最理想的人格是成为圣人,也就是道德完美之人。

当时的人们都普遍觉得,成为圣人实在是太难以达到了,过分严苛要求自己倒也没有必要。但王阳明却提出,每个人都有成圣的可能。

他主张历史上的圣人都不过是“过影”,良知人人都有,无关乎个人的才力家世,只要采取行动“致良知”,平凡人只要保存心中的良知,踏踏实实的依照良心做事,就都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他的这种观点无疑有着教化民风的作用,能够引导更多的普通人潜心向善致良知。

王阳明继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说法。

知行观本来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之前一直以朱熹的说法最具有代表性,但王阳明认为朱熹的观点容易导致学生偏重“知”而轻视“行”。因此,王阳明完善得出“知行合一”,二者齐头并进的观点。

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里,他不仅强调“知”的先导作用,更强调“行”的重要性。

传统儒家学习中,惯常喜欢以熟读儒家经典,作为某个人可以参与讨论道德生活的前提。

这样的模式无疑是将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放到了格外重要的地位上,并不利于社会大多数人道德素质的培养。

而王阳明的观点强调“知行合一”,未必要先有学识才能谈道德,使得人们参与道德生活的门槛大大降低,有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

王阳明的诸多学说都是为了唤醒人们心中的“良知”,为教化民风而服务的,因此,从“立德”这一标准来看,王阳明无疑是符合的。

立功于国

而且王阳明也并不是一个只知道纸上谈兵的文人书生,他也曾步入仕途,为国家朝廷鞠躬尽瘁。

1499年,王阳明参与礼部会试,以进士身份被朝廷重用。

1516年,明朝南中一带有盗贼作乱,江西地方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王阳明就是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被任命为都察院御史,前往江西一带平乱。

王阳明到任后考察了江西一带的战况,敏锐地察觉到官府中必然有贼人的耳目内应。

王阳明素来有着“诡诈”的称号,他决定采用攻心计反将贼人一军。

因此,王阳明故意责问府衙中较为年长的仆役,在他们被吓得瑟瑟发抖时再出言赦免他们的罪过,允许这些人将功折罪,反去探听叛军情报,来抵消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

通过这种办法,王阳明掌握到了这伙盗贼的确切情报。

第二年正月,王阳明亲自率领精锐应敌,对战几个回合后佯装不敌假意撤退,趁着敌人头脑发热孤军追击时大举反攻,一连攻克了四十多个寨子,斩杀贼人七千多名。

休整之后,王阳明再次领兵攻克大庾、横水等地,打入敌人老巢,彻底荡平了当地的贼乱。

王阳明在赣南平定祸乱的功绩,被当地人惊呼为神迹。

讲学立言,教化传世

王阳明不是传统的只知道潜心在书斋中钻研的哲学家,他不仅入仕为官,立下赫赫战功,也看重讲学育人,重视教育事业。

自从他34岁时在京师立下讲学的志向开始,无论之后的生活是惨遭贬谪颠沛流离,还是戎马倥偬忙于战事,他都不忘聚众讲学。

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的门徒学生也遍布天下。

王阳明首先建立社学,培养人才。

他认为要想加强民众道德修养,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讲学育人了。

因此,他不光自己创建书院教书育人,也鼓励自己的学生回乡讲学,用所学到的知识品德教育更多的青少年。

与此同时,他也建议地方各级官吏重视教育事业,召集本地的师生学者,遍开社学培养人才。

其次,他还建立了各种乡约制度,传世育民。

他在征战赣南地区期间,颁发了《赣南乡约》,提出了“死丧相助,患难相恤”等一系列具体的乡规民约,对当地仁厚民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王阳明的学识也被弟子整理编撰成为《传习录》一书,真正地实现了“立言传世”,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和德育理念传播给后人。

《传习录》的上卷部分是王阳明亲自审阅把关的,中卷里的内容多是他的亲笔著述。

以一人之力想要教化所有人自然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如果能够著书传世,则无疑可以细水长流地将思想学说长久流传。

这本书中几乎囊括了王阳明的所有重要观点,早在1602年时就已经流传入日本,并被日本哲学学者奉为圭臬。

1913年,《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学报》上还刊发了关于研究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文章,《传习录》也被翻译成了英文广为流传。

可以说,王阳明的学说思想不仅影响了我国古代哲学史的发展,对现代思想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古往今来虽然英雄豪杰辈出,但有德之人未必能够建功立业,有功之人也可能未曾立言传世,能够满足三者条件成为“三不朽”完人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但王阳明既提出了德育理论“立德”,又曾经戎马倥偬“立功”,也各地讲学著书“立言”,无疑可以称得上是“古今完人”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诸葛亮在许多人心中几乎成了一位神话般的人物,智慧超群、才能卓越,协助刘备建立了蜀汉,堪称蜀汉的伟大功...
原创 为... 1940年,年仅18岁的袁竹林为了能够找到一份生计,毅然离开了丈夫和年幼的女儿,跟随一名负责招工的本...
凯特与戴安娜从未谋面,却又紧密... 在英国王室的历史长河中,凯特·米德尔顿与戴安娜王妃虽然从未有过直接的交集,但两人的命运却仿佛被一条无...
原创 诸... 读过《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的朋友们都知道,诸葛亮总是手握一把鹅毛扇。这个独特的习惯常常让人困惑,...
原创 爸... 三国时代最惨的孤儿是谁?不是父母双亡的赵云,也不是早年流浪的刘备,而是那个爸爸被张飞砍了脑袋、妈妈被...
“打卡”明代状元试卷,2460... 在山东青州市博物馆,展出着一件稀世国宝——400多年前明代状元的殿试卷。高考临近,预约“打卡”状元卷...
原创 刘... 最近,关于刘邦与樊哙的关系引发了众多讨论,许多人都认为他们之间的情谊如同亲兄弟一般深厚。然而,让人震...
原创 周...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女性掌握了清朝的实际权力,她是以手腕果断、行事严肃著称的慈禧太后。她那张消...
原创 大... 大明朝史:明宪宗为何钟情于万贵妃?这个女人的故事堪称传奇 提到万贵妃,许多人或许耳熟能详。她最广为...
原创 清... 清朝时期,最显赫的一个机构非内务府莫属。这个机构主掌着皇帝一生的日常起居、饮食起居,甚至连一些私密事...
原创 白...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大将,封号“武安君”,他的身上常被贴上三个标签:战神、杀神、冤枉。他的故事充...
原创 如... 如果从春秋战国时期算起,楚国历时五百多年,其疆域覆盖中国南方,是当时唯一能够与齐国、晋国、秦国相抗衡...
让精美的石刻会说话 大足区宝顶山石刻景区,游客在游览参观。(资料图片)记者 罗伟 摄/视觉重庆 5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
原创 朱... 很多人可能觉得编纂一部朝代史是一项十分简单的任务,似乎随意一做就可以完成。然而,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
原创 成... 当我们提及蒙古帝国以及成吉思汗时,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他们的军事威力。确实,他们征服了广袤的欧...
原创 清... 清朝的疆域广袤,横跨千山万水,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为了有效治理这片辽阔的土地,清政府建立了完...
走进博物馆,读懂一座城(文化中... 古都今昔一眼千年,历史细节可感可触 走进博物馆,读懂一座城(文化中国行) 本报记者   施  芳...
原创 西...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各位乘坐鹦鹉螺号,跟随我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浩瀚海洋中。 邓通,西汉时期汉文...
5000多年前的水网长啥样?(... 早期文明考古发现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良渚遗址水利工程—— 5000多年前的水网长啥样?(美丽中国)...
南海沉船遗址:解码“海丝”文明... 新华社海口电(记者周慧敏 李玥)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6号展厅“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