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史记载,魏延并不是半路来投,只是投靠刘备的时间比赵云晚一些罢了。至于刘备重用魏延,而冷落赵云的说法多少有些片面。
根据二人的才能,刘备把魏延当做方面大将使用,而赵云虽然官职、地位比魏延要低,但一直是刘备的护卫统领,一直到刘备病逝,都是刘备的心腹爱将。
从投靠时间上看,赵云资历比魏延老
1、赵云
公元191年,赵云率家乡子弟投奔公孙瓒。此时,刘备正在公孙瓒帐下听令。刘、赵二人相见惺惺相惜。此后,赵云兄长去世,请辞归乡。赵云与刘备辞别时,相约再见。
公元200年,公孙瓒已经败亡,刘备兵败徐州前去依附袁绍,赵云到邺城正式投靠刘备,二人同床眠卧。
此时,赵云是刘备的部曲,手下已经有数百士卒听其指挥。
公元202年,刘备投靠刘表,在博望以伏兵击破曹军,赵云已经成为一员猛将,在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史书并没有记载此时赵云的官职)
公元208年,赵云凭借当阳长阪救刘禅的战功,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特别说明一下,牙门将军是杂号将军之一,是刘备特意给赵云特设的将军位。
任职牙门将者必须是主公的亲信,平时参赞军谋,并代为统领亲军;对外征伐时,需留守中央,护卫主公安危。
因此,牙门将军不仅要勇武过人,还要有出色的谋略,非文武双全之人不能担任。在蜀汉,名将赵云、魏延都做过这一职位。
2、魏延
《三国演义》里,魏延一出场就是荆州名将,拥有实权和兵权,在长沙太守韩玄麾下,还是守城的战将之一,这其实全是虚构的。
载入史书的魏延,出身普通,没有名望,祖上也没有做过大官,更没有家族背景关系,因为他有表字,推测其应该是一个破落士族子弟。
《三国志》中记载:“以部曲随先主入蜀”。
公元211年,刘备受邀入蜀。第二年与刘璋反目成仇,由此判断魏延投靠刘备的时间在211年或212年之前,这个时间比刘备和赵云结识的时间晚了20年,比赵云正式投靠刘备的时间晚了10年左右。
此时,魏延的身份只是一个普通部曲(相当于亲兵),比之赵云刚投刘备时地位还低。
魏延不去投奔实力更强的曹操或孙权,由此看出他是有眼光之人,在刘备势孤力单,最需人才之际加入,更容易脱颖而出。
机遇是给有实力的人准备的
历史赐予了魏延一个舞台,只要有真本事的人,任谁也无法遮掩他的才能,接下来的一战,他就开始了华丽的转变。
公元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帮其抵御张鲁的军事威胁,魏延当时以亲兵部署的身份跟随刘备左右。
公元212年,刘备与刘璋反目,开始夺取川蜀基业。“葭萌关之战”就是魏延率兵猛攻最终拿下来的。
有了这次的战功,刘备已经不再把魏延当亲兵使用,刘备在涪城取得大胜后,分别派遣黄忠、魏延等将领统率军队平定广汉诸郡。
一系列战事结束后,魏延屡建功勋,刘备便将他升为牙门将军。此时,魏延完成了从小兵到将军的华丽转型。而勇冠三军的虎将赵云也是牙门将军,魏延在官阶上已经追平了赵云。
得刘备重用,魏延反超赵云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自称汉中王,开始大封群臣。
蜀汉第一名将关羽镇守荆州五郡,官拜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同为“五虎上将”的赵云仅官升一级为翊军将军。
此时,刘备即将前往成都,而军事重镇汉中必须留下一员大将镇守。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汉中太守的人选一定会是张飞,无论是功劳还是与刘备关系的亲密程度,都非张飞莫属。
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他十拿九稳“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
刘备居然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直接将魏延从牙门将军越级升为镇远将军,官位仅次于前后左右四将军。
在当时,除了关羽镇守荆州,成为一方都督外,武将中就数魏延实权最大。从此之后,魏延正式成为蜀汉大将。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永安宫。后主刘禅继皇帝位,再次大封群臣。感念两次救命之恩,才把赵云升为征南将军,再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而魏延拜镇北将军,封都亭侯。二人官位和爵位再次持平。
公元227年,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在级别和地位上再次超过赵云。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失败,赵云作为偏师主将亦承担责任,被贬为镇军将军。公元229年,赵云病逝。
公元230年,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大军。被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为南郑侯。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杨仪污蔑魏延反叛,于是诛灭其三族。
综上所述,刘备器重魏延是事实,因为魏延确实有才,在蜀汉中后期的将领中他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要说到刘备冷落赵云,就看从哪个角度来解释了,如果说没有给赵云太多领兵作战的机会,也没错;从另一个角度看,刘备把赵云当心腹用,一直放在身边保护自己的安全,也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