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擅动枢笔、险遭贬斥,到雪藏多年,浅谈沈桂芬与荣禄的恩怨纠葛
迪丽瓦拉
2025-07-16 01:02:41
0

前言:沈桂芬和荣禄是晚清政坛上的两位重要人物,前者发迹于科举正途,经过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山西巡抚-军机大臣-大学士、兵部尚书的屡次升迁,成为汉人在晚清政坛上的第一代权臣;后者则出身于军官世家,以祖父、父亲战死而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同治年间,受文祥、李鸿藻等提携,曾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后出为西安将军。甲午战争期间,因受慈禧太后信任,留京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两个人作为当时满汉权臣中的代表人物,在真正有交集的12年间,又将演绎出怎样的恩怨纠葛呢?

一、擅动枢笔

1874年冬,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由于身患天花(民间传言是梅毒,待考证),病势异常凶险,生命几近垂危,作为领班军机的恭亲王奕?和军机大臣文祥、沈桂芬、宝鋆、李鸿藻等人日夜在军机值庐守候待命,而身兼工部尚书、步军统领等要职,又是总管内务府大臣(属于相当于皇帝的大管家)的瓜尔佳.荣禄,也在宫中值守,大家都在做着皇帝万一驾崩的准备工作。

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驾崩于养心殿东暖阁,闻此噩耗,宫中哭声四起。

由于同治帝病情急转直下,来不及撰写传位诏书,且同治帝膝下无子,并没有法理上合适的皇位继承人。两宫太后即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随即召集诸位亲贵重臣,商议嗣皇帝人选。

恭亲王奕?主张立溥字辈的贝勒载治之子溥偕即位,然而载治本是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之曾孙,父亲爱新觉罗·奕纪,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奉旨过继道光帝长子爱新觉罗·奕纬为嗣,授多罗贝勒,从血统上讲他并不属于近支亲贵,因此这一建议被慈禧太后否决,经过一番讨论,最终确定醇亲王奕譞次子爱新觉罗.载湉过继为咸丰帝次子,继承大统。

大事已定,军机大臣们就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国丧善后工作,恭亲王奕?居中调度,沈桂芬、宝鋆、李鸿藻等人商议办丧和去醇王府迎立光绪帝继位,文祥则负责起草同治帝遗诏。

对于古代帝王而言,遗诏虽然不一定是其真实的意愿表达,却是对大行皇帝一生的概括,可以说意义重大。

此时,被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倚为柱石的文祥已身患重病,连执笔写字都成了问题,于是,侍立一旁的荣禄自告奋勇道:

“中堂,你念我写。”

文祥来不及细想,就答应了。谁料刚写到一半,一个人推门而入,是沈桂芬!看到荣禄正在用只有军机大臣才有资格使用的“枢笔”在拟旨,心里顿时感觉非常不舒服,觉得荣禄如此僭越,简直是忍无可忍。

但是此时不是动怒的时候,同治帝刚刚驾崩,新皇帝还没有进宫,这时候如果发作,会被人认为是不顾大局,自然落了下风,于是沈桂芬暂且咽下了这口气,但是也把这笔账记在了心里。

沈桂芬这个人,为官清廉,敢于任事自不必说,但是他的气量狭小也是出了名的,曾经有一次,五口通商大臣崇厚从天津来京,带了一些海鲜,分赠给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唯独漏了沈桂芬那一份。事后发觉这一疏漏,崇厚惶恐一场,马上又备了一份送给沈桂芬,然后沈桂芬却来脾气了,说什么都不要,搞得崇厚好没面子......如此情状,不胜枚举。

擅动枢笔之时,由于适逢紧急,文祥、荣禄都没意识到这么做的不妥,但是沈桂芬却由此在心里深恨荣禄,总想着寻机会报复一下。谁也想不到的是,5年后,荣禄倒先给沈桂芬放了一个冷箭。

二、险遭贬斥

光绪四年(1878年)十月二十七,两宫太后在养心殿东暖阁召见诸位军机大臣,商议政事,前头都是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进行的也非常顺利,这时,恭亲王陈奏了另外一件事。

“昨天奉懿旨,让贵州巡抚黎培敬到京陛见。黎培敬从同治三年放到贵州当学政,在那里十二年了。贵州地方很苦,似乎该调剂一下?”

慈禧太后道:“黎培敬官声不坏,是该调剂他一下,等他到京再说好了。”

“既蒙圣谕,黎培敬想来不回任了。不如此刻就先派人补他的缺。臣……”

“我也是这个意思。”慈禧太后抢着说道,“贵州叫沈桂芬去!”

此言一出,仿佛平地里起了个焦雷,将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每个人都拿她的话在心中复诵一遍,是啊,一点不错,明明白白五个字:

叫沈桂芬去!

要知道,沈桂芬此时已经是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妥妥的一品大员,而贵州巡抚是二品官,而且还是一个穷山恶水的省份。沈桂芬在军机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犯什么错误,为什么要被贬官呢?

沈桂芬的铁杆盟友、军机大臣宝鋆当即大声抗辩,表示反对,请两宫太后收回成命,不要擅动军机,引发四方震动。

慈禧太后非常不高兴,但是又想了想自己这样处置确实不太妥当,没有理由就对一位军机大臣降职,会招致非议,而且沈桂芬对自己非常顺从,此事不如从长计议。

于是,这个事就此搁置,但是沈桂芬不招慈禧太后待见,已经成了不公开的秘密。

沈桂芬回到家,越想越犯嘀咕,太后对我印象一直不错,怎么会有今天朝堂上将我踢出军机、降职任用的念头呢?一定是荣禄!他擅动枢笔被我记恨,他心里有愧,所以向太后说了我的坏话,先下手为强,一定是这样!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他找来了荣禄的换帖兄弟——时任左都御史、小皇帝老师的翁同龢,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翁同龢去帮他套一套荣禄的口风,答应事成之后举荐翁同龢成为刑部尚书。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翁同龢答应了。

一天晚上,翁同龢拜访荣禄,谈起了沈桂芬险些被贬官的事情,荣禄一开始遮遮掩掩,顾左右而言他。然而,酒过三巡之后,翁同龢又破口大骂沈桂芬,言语之中颇多非议,荣禄果然上当了,言语中透出了是自己向慈禧太后进了沈桂芬的谗言,而且透露了太后早已对他不满的秘密。

翁同龢心中大呼得计,随即离开,并把自己的“卧底”成果告诉了沈桂芬。不久,刑部尚书桑春荣告老还乡,他如愿以偿的被沈桂芬保荐为刑部尚书。

沈桂芬由此更加记恨荣禄,他和宝鋆暗中商议,决定一定要给荣禄一个颜色瞧瞧。很快,机会来了。

三、意外失宠

荣禄其人,颇有能力,又善于攀附,最初因为在辛酉政变中旗帜鲜明的支持两宫太后,反对顾命八大臣,得到了两宫太后的信任和重用。后来在工部任职,他的才干又受到军机大臣、工部尚书文祥的赏识和提拔。再后来,他又攀附上了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譞这棵大树,官运如日中天。

然而,仕途过于顺利,不见得就是好事,他也有栽跟头的时候。

光绪四点,京畿地区大旱,颗粒无收,盗贼蜂起,甚至有传言说土匪要进攻京城,一时间人心浮动。

两宫太后召见步军统领荣禄,询问是否需要调动一只淮军来守卫京师?

荣禄作为京城防务的最高长官,辖区内的风吹草动逃不过他的眼睛。然而,他并没有得到土匪入侵的确切情报,多半是江湖传言。此时若贸然调兵进京,不但不会起到保卫京师的作用,以淮军的军纪和名声,搞不好还会祸乱地方。

因此,他向两宫太后如实禀告的他了解到的情况,以及不希望调动淮军的理由。

两宫太后一向信任荣禄,因此也就答应了荣禄的请求,调兵的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然后,荣禄刚出宫门,就碰上了大太监李莲英,两人私交甚好,李莲英就告诉他一个天大的秘密。

你今天捅了漏子了!调北洋人马进京把守,是七爷的主意。”

荣禄大惊失色,出宫赶紧打听,果不其然——谣言是“老五太爷”惠亲王绵愉的小儿子——贝子奕谟面奏慈禧太后的。

问到处置的办法,奕谟在堂弟兄中跟醇王的感情最好,因而建议两宫召见醇王,垂询弭患的方略。

原来,醇亲王奕譞在家赋闲久了,有点待不住,再加上他一直认为自己“知兵”,想效法自己的祖先征战沙场,所以才授意贝子奕谟去向慈禧太后举荐自己带兵的,谁知道这事居然被荣禄搅黄了。

荣禄恍然大悟,赶快去拜访醇亲王奕譞,寻求补救和原谅,但是,醇亲王并不准备原谅他。

四、雪藏多年

荣禄之所以成为慈禧太后年前的红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醇亲王的举荐,看官们都知道醇亲王奕譞的福晋正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正所谓“姐妹连心”,自己妹妹的话,在慈禧太后那里当然是有分量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荣禄得罪了醇亲王,很快,自己在慈禧太后那里也失宠了。

沈桂芬和宝鋆,这次总算等到机会复仇了。

等不到过年,腊月二十七,就挨了宝鋆和沈桂芬的一闷棍!

有个宗室叫宝廷,字竹坡,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裔。同治七年的翰林,是八旗中的名士,响当当的“清流”。年底下看见小民生计艰难,流言四起,民心浮动,伤时感事,上了一道奏折,谏劝六事:

“明黜陟、专责任、详考询、严程限、去欺蒙、慎赦宥。”

说白了就是要朝中大臣们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别弄那么多的兼职,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什么事情都干不好。

慈禧太后对于御史的进谏向来重视,这番话她也听进去了。

宝鋆趁机向两宫太后进言,说自己的兼职太多,难以胜任,请求辞去国史馆总裁和阅兵两项兼职。

慈禧太后欣然答应了。

宝鋆这次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

“除了奴才,就数荣禄的差使多,奴才等公议,宜乎开掉工部尚书跟内务府大臣的差缺。”

慈禧太后觉得荣禄的这两项兼职,其含金量要比宝鋆的那两个差使高,所以心里一直犹豫不决,感觉委屈了荣禄。

宝鋆紧接着又说出自己的理由:近期京城周边不安定,流民可能闹事,荣禄是步军统领。也是带兵的一把好手,京城防务离不开他,为了不让其他的事务影响到他带兵打仗,就把荣禄其他兼职都免了吧!

慈禧太后最怕的就是京城里不安靖,虽然荣禄曾面请“出以镇定”,但巡城御史几乎每日奏报发生盗案,又何能不担心事?因而便觉得宝鋆的话,说得甚有道理。

沈桂芬也跟着帮腔,荣禄年轻有为,还应该多多培养锻炼,将来好进一步提拔。

慈禧太后的心思松动了,再加上自己妹妹最近跟自己说了好多次,荣禄喜欢喝酒,容易误事。

她随即下了决定:

“免去荣禄其他兼职,专任步军统领。”

就这样,荣禄从如日中天的大红人变成了纯武官的步军统领,远离了权力中心。

其后,他又多次被弹劾和处分,门庭冷落。

一直到1891年,被雪藏多年的荣禄才获得了一个西安将军的实缺。

或许他一直想报沈桂芬一箭之仇,然后,历史并不给他这个机会。

1881年,沈桂芬在任上去世,享年64岁,清廷追赠其为太保,谥号“文定”。

五、深远影响

沈桂芬和荣禄的矛盾起于意气之争,其背后却是恭王和醇王的权力之争。自从醇亲王之子载湉入宫,继承大统,恭亲王向两宫太后建议:为了避免嫌疑,免去醇亲王一切差使。之后,两兄弟的关系就开始恶化。

慈禧太后为了制衡恭亲王,也通过自己亲妹妹这层关系拉拢醇亲王,使得两王之间爆发利益冲突。

然而,这种政治斗争在稳固了慈禧太后的统治的同时,也加剧了清政府高层的内耗,本可以勠力同心的精英人物为了一场误会陷入了无休止的争斗,它的余震甚至导致了光绪十年的“甲申易枢”。

“甲申易枢”之后,庸碌怯懦的醇亲王奕譞替代了才华横溢、颇有担当的恭亲王奕訢,从此,清王朝向着穷途末路的方向进一步滑落,不可救药。

此文部分段落摘自《慈禧全传》。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吕不韦是秦国的重要相邦,曾在秦庄襄王即位时扶持他成为君主,后来他得到了秦始皇嬴政的尊称为“仲父”,一...
原创 三... 他胸怀壮志,智慧与勇气兼具,身高八尺,手握方天画戟,武艺高强,战斗力无与伦比。在《三国演义》中,若用...
原创 唯...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了一道名为“明定国是”的诏书,正式宣告了“戊戌变法”的开端。这场自上...
原创 《... 艺术源于生活,经典剧集《雍正王朝》中蕴含了许多能够启示我们生活的情节,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当提到剧中隆...
青海玛多扎陵湖发现秦代摩崖石刻... 中新网西宁6月8日电(仝涛)记者8日从青海省果洛州委宣传部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工作者近期在果洛州...
原创 谁... 山海关之战 时间回到1644年4月21日,李自成的王朝军队——大顺军与清军及吴三桂的军队在山海关展...
原创 3... 每次看到郭麒麟、宋轶、蒋依依等偶像演绎的《赘婿》,我不禁想到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一位赘婿——和珅。 提到...
原创 苏...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近代以来对中国伤害最深的国家,甚至可以说没有其他国家能与之相比。清朝末期,利用清政...
原创 独... 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塔山阻击战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场战斗。在这场战役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便是蒋...
原创 一... 1912年,北洋政府对军队编制进行了重要调整,将原有的镇、协、标改为师、旅、团的形式,这一改革标志着...
原创 东... 谈及我军在东北的扩展,许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罗荣桓元帅当年编练二线兵团。确实,四野百万大军的成型与罗...
原创 为... 如今,我们的房屋窗户多采用玻璃材料制作,那为何在古代,窗户却普遍使用纸糊呢?答案其实很简单:玻璃这一...
原创 2... 2016年,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城阳城址保护区邱庄村郭楼组,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座楚国墓葬。对于当地人而...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无疑是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时代之一。这段历史之所以深深刻在后人的记忆中,离不开《三国演义》这...
原创 他... 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中,曾有许多赫赫有名的家族和强大的帝国,纵使他们曾占据巅峰,终究还是未能逃脱衰败的命...
美国只有两百多年历史,还有“文... 每当提到美国的话题,总有人抬杠说:美国只有两百多年历史,哪有什么文明! 事实真的如此吗? 今天,就根...
原创 古... 无论哪个朝代,统治者对于那些被视为“罪大恶极”的犯人,往往会施以“斩首”这一极刑。在这种惨痛的刑罚执...
原创 明... 对于古人来说,四十岁并不算是过了暴毙的年纪。由于古代社会普遍的寿命相对较短,而常年征战的伤痛也为这些...
原创 唐... 在东北地区的渤海国,曾被称为“海东盛国”。这个国家是由粟末靺鞨的部落领袖大祚荣在牡丹江流域建立的地方...
原创 他... 公元1206年,铁木真凭借蒙古铁骑成功统一了各个蒙古部落,被推举为成吉思汗,意味着“天赐之汗”,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