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现在毕业的大学生,估计有一半的人都改了行,换了职业。你比如说学化学的,在化工厂干几天发现太辛苦,隔几天就改行去卖保险了。
换个职业轻松加愉快,轻易而举。
可是在古代,很多特殊的职业可不是你想换就能换的。
一旦你从事了某个职业,就相当于签了“卖身契”,不但把自己"卖了",还把子子孙孙都给"卖了"。
比如说古代的“匠户”。
一旦你从事了匠户这个职业,那么不好意思,你这一辈子都得干下去,终身不能换职业。不但你不能换职业,你的子孙也不能换职业,世世代代都必须承袭,继续接着干。
也就是说“一日为匠户,终身为匠户,世世代代都为匠户”。
那么匠户究竟是个什么职业呢?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匠户就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
简单点说就是工匠,按现在的话说叫做手艺人。
这些工匠都是为当时的政府服务的,并且整户都得世世代代从事这个职业,不能变更,所以就叫做匠户。
匠户的前身叫做番匠。
番匠出现于唐朝。
唐朝时期,官府会让工匠到官办的手工作坊服役,一般二十天轮换一次,大家轮番服役。
所以叫做番匠。
唐朝的番匠服役之后,还可以得点补贴,如果有人不愿意服役,还可以出钱请人帮忙。唐朝番匠的自主性其实是很强的,这可能与大唐朝的开放和富裕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服役都很人性化。
到了宋代,匠户这个职业就开始发生变化了。
宋朝政府就不像唐朝政府那样人性化了,采用强制的方式让匠户服役。
也就是说到宋代匠户就开始失去自由了。
到了元代,匠户就彻底失去了自由,再也不能更换职业了。
元朝政府将匠户纳入政府的户籍统计之中。
最关键的是,匠户的户籍被列为单独的一类,并且明文规定匠户必须世代承袭,不准脱籍改业。
也就是说,匠户将终身从事这个职业。
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是匠户,无穷尽的接着干下去。
如果有人不想做匠户,那么必须皇帝亲自批准。皇帝日理万机,又怎么会有时间来批准这种事情呢?
所以匠户要想换职业,那简直难如登天,门都没有。
不过好歹元朝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很快到了明朝。
明朝对于匠户的制度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明朝初期由于政局不稳无暇顾及,所以基本上是完全照搬了元朝的匠户制度。
与元朝一样,明朝初期的匠户地位低下,任务繁重,生活十分艰苦。
要想换职业,不做匠户,也必须皇帝特批。
随着明朝的发展,匠户制度开始慢慢发生变化。
匠户又被细分为民,军,匠三等,但是不管哪一等,依然是世代承袭。
要想脱籍,换职业,难如登天。
不过明朝的匠户最大的改变就是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更换职业。
按现在的话说,知识改变命运。
比如明朝大名鼎鼎的宰相张居正,他其实是军户出身。
通过科举考试,张居正成功地改变了命运,更换了职业。
虽然说匠户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职业的机会很渺茫。但这至少是一个途径。
也算是一种进步了。
到了明朝中后期,匠户又被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
轮班匠轮流在官办的作坊服役三个月,住坐匠则每个月都服役十天。
这个时期的匠户制度最大的变化是:如果不愿意服役,可以出钱让官府请其他的人。
也就是说匠户终于又回到了半自由状态。
从唐朝到宋朝、元朝、再到明朝,历经数百年。
匠户经历了从半自由——彻底不自由——半自由的时期。
但有一点始终没变:不允许脱籍,世代承袭,子子孙孙不能换职业。
那么,匠户制度是什么时候被终结的呢?
清朝,顺治皇帝下令废除的。
实际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匠户制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一是匠户制度本身就非常的不人性化,不可能永远存续下去。
二是匠户的地位卑微,生活艰辛,还要遭受层层压迫和盘剥,导致大量的匠户逃亡,甚至暴乱。
三是匠户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了,必然会被淘汰。
实际上明朝末期,匠户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了。
公元1645年,也就是顺治二年,清朝顺治皇帝顺水推舟,宣布废除匠户制度。
从此延续几个世纪的匠户制度被终结。
匠户终于获得自由身份。
回顾匠户的历史,可谓是一把辛酸泪,令人感慨万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