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抗日十姊妹是由10名介休籍女子于1938年2月在抗日的队伍中结成“十姊妹”。于克、魏克是“十姊妹”的发起人,她们在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共同参加了山西省牺盟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十姊妹”将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卓越女性尊称为大姐,然后按年龄排序,二姐于克(原名陈丽生,虽比三姐年轻,但由于曾任女师学生会主席,有革命经历,被推为二姐),三姐侯凤祥,四姐张剑秋(原名张学琴),五姐宋望飞(原名宋挹芬),六姐魏克(原名任爱莲),七姐辛克(原名赵爱莲),八姐武瑛(原名武兰英),九妹王桂香,十妹刘迪(原名刘凤英),十一妹任韬(原名任毓莲,任爱莲之妹)。她们大的二十出头,小的才十三四岁。她们以艰苦抗战为荣,辗转于抗日的不同阵地,在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砥砺成长,抒写了一曲中华女性时代壮歌。
抗日十姊妹之二姐于克
抗日十姊妹之六姐魏克(左一)与十一妹任韬(右一)合影
走上抗日道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烽火在全国燃烧起来,成千上万的热血爱国青年走出学校,走出家庭,加入抗日行列中。介休县“十姊妹”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奔向了抗日前线。
1937年7月9日,李志敏作为牺盟特派员来到介休,组织发动群众抗日,重建中共介休县委。11月初,日机轰炸介休火车站,原县长牛锦章携眷逃跑,山西省政府委派张德含到介休任抗日县长。1937年11月起,县委以介休县抗日总动员实施委员会的名义招生,一个月后,在后土庙举办了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在录取的40多名知识青年中,有陈丽生、张学琴、宋挹芬、任爱莲、赵爱莲、武兰英、刘凤英、任毓莲8名女同志,她们都是有文化的教师或中小学学生。面对日军残暴的威胁,她们参加训练班,高喊着“坚决跟共产党抗日救国,宁愿死在战场上,决不当亡国奴”,投身抗日斗争最前线。
1938年2月13日,日军第二十师团攻占平遥,驻留近三个月后,继续南下,直逼介休。中共介休县委、介休抗日县政府作出上绵山打游击的决定。八姊妹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跟着出城。家里父母都无思想准备,所以除宋挹芬一人外,其余姊妹都没敢与自己的父母告别,怕被父母拖后腿。2月14日晨,她们随部队撤离介休城。次日,日军就占领了介休。出城后第一天,大家住在离城20里的大靳村,第二天到绵山脚下的槐树庄。这时,大靳村的王桂香、逃难到大靳的侯凤祥一家都跟着上了绵山。这10名女子一见如故,在陈丽生,任爱莲提议下,她们结成“十姊妹”。从此,介休“十姊妹”就成为游击队的成员,光荣的抗日战士了。
战争年代,为了革命的需要,经常要隐姓埋名,所以在新组建的革命队伍中,也兴起了一股改换姓名的小热潮。于是,陈丽生改名为于克,赵爱莲改名为辛克,任爱莲和任毓莲姐妹取英文“胜利”的谐音,分别改名为魏克、任韬。这时的改名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看起来是件小事,可受到的是一种革命启蒙教育。布尔什维克这一光荣而又新鲜的称号吸引着她们,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壮阔前景鼓舞着她们。
经历艰苦考验
出城后,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出门就爬山,吃饭有上顿没下顿,睡觉席地为床,加上人地两生、举目无亲,这对家境相对宽裕,教员、学生出身的女同志来说,的确是严峻的考验。
2月21日,“十姊妹”随队伍从绵山大岩向马跑泉转移。大家天一擦黑出发,向南进入一条土少石多的深沟,然后翻一座上下20余里陡坡的高山,走的都是灌木丛生的羊肠小道。开始人人精力充沛、争先恐后,随着山越爬越高,人越走越累,有的人鞋坏了,有的人袜子、衣服挂破了,有的人被树枝划破了头,有的人脚上起了泡,个个疲惫至极、疼痛难忍……但革命的信念鼓舞着她们,在这困难时刻,她们没有叹气哭鼻子,而是互帮互助,你拉我推,顽强坚持,无怨言,不掉队,当胜利到达目的地时已是第二天的上午。
打游击的日子里,“十姊妹”时常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到了缺水的村就难以喝水、洗脸,晚上挤在老乡的一盘炕上睡觉。只有最大限度利用这盘炕,才能睡得下10个人,她们就一人头朝炕头,一人头朝炕尾,交叉着睡,腿上共盖一条棉毯,上身盖着各自的棉衣。
“十姊妹”到绵山时,只有于克带了一套衬衣,大家就轮流换洗。没有肥皂就用柴灰,到了夏天就用灰条草当肥皂,天气逐渐热起来后,就将棉衣里的棉花拆出,当夹衣穿。坚持几个月后,每人才缝制了一套单衣。
在抗日宣传中砥砺成长
出城后,介休县人民武装自卫总队下设政治工作团,“十姊妹”是政工团里十分活跃的成员。团长是安民(原名安国屏,后改名安克南),副团长是于克。政工团的任务,就是到敌后广大农村去,宣传动员群众共同抗日;有时还到连队战士中间,开展文娱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形式,既有街头演讲、入户动员等口头宣传,也有散发油印传单、书写标语口号等文字宣传,还有教唱歌曲、自编自演歌舞和戏剧等文艺宣传,所以,她们深受群众和战士们欢迎。
决死纵队前哨剧团在排练合唱
开始,日军的据点在介休城、张兰,后来又在义安、洪山、保和、上梁等村增设了据点,政工团经常在敌人的据点之间或到接敌区去工作,随时有被捕的危险。敌人对政工团恨之入骨,想方设法要”抓“女则兵”。机灵的她们总是在群众的掩护下一次次安然脱险。有一次,魏克、辛克刚进村,就被敌人发觉了,随之进村搜查。群众把她们用绳子吊到井里,藏在井壁窟窿里,敌人未搜寻到。敌人走后,她俩上来笑哈哈地说:“这回我们真是坐井观天了!”
1938年3月22日,政工团正在距敌十余里的南庄村演戏,戏进入高潮,群众正在兴奋之际,传来“敌人出动”的情报,演员们沉着冷静地把戏演完,才背着简单的道具撤回渠池村。第二天,日军又追至渠池村,自卫总队一中队在李志敏的指挥下与日军激战,以牺牲一人受伤一人的代价,掩护“十姊妹”等政工团人员安全撤退。敌人的阴谋又一次落空,丧心病狂地将他们住过的房屋点燃烧毁。
5月,介休人民武装自卫总队的活动已经超出了介休一县的范围,开辟了以绵山、马跑泉为中心和船窟、木壁、后崖头等村为中心的两块游击抗日根据地。根据地东连平遥,西接灵石,纵横百里,活动地区主要在介休、沁源、平遥一带。根据山西省第三行政区命令,自卫总队改编为山西省抗日游击第五支队。政工团随之改编为五支队政工团。她们的工作更加活跃,成为游击队伍中一支不带枪的战斗队。
打游击所到之处都是山沟小村。村里人对来的人总是躲躲闪闪不敢接近。如何能取得群众信任呢?“十姊妹”放下城里人、读书人的架子,改变等人问、脸红、扭捏等大姑娘做派,主动叫群众大伯、大娘、大嫂,向群众宣传她们是介休抗日县政府的游击队,是和群众在一起共同打日本的。若群众家炕上有土就坐在土上,如遇群众干活她们就边帮助干活边宣传……总之,尊重群众习惯,待群众如亲朋。在演剧方面,她们就地取材,写群众、扮群众、演群众,不但能放下架子,还能够抹黑脸。只要剧情需要,跌、打、滚、爬处处认真,台下看不出哪个是“姑娘”,哪个是“小子”。为演好角色,她们在群众中物色自己要扮演的对象,反复模仿练习。在接敌区演出,如遇敌情,宁可自己迟撤退,也绝不慌张惊吓群众。渐渐地,抗日县政府与抗日游击队为广大群众所熟悉,大家纷纷要求参加抗日,游击队也随之扩大了。就这样,在宣传抗日动员群众中,“十姊妹”提高了本领,磨炼了意志,到8月底至9月初时,她们中多数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点燃巾帼抗日烽火
1938年底,五支队奉命调离介休后,“十姊妹”及政工团的同志分别走向新的战斗岗位。于克到晋冀鲁豫党校学习,刘迪、任韬参加八路军工作团,介休只留下魏克、辛克、张剑秋、宋望飞、侯凤祥五人。魏克负责组建妇女抗日救国会,辛克分配在县教育科,张剑秋、宋望飞参与举办民主革命学校。1939年,民革校共办了两期学习班,培养了几十名干部,充实到各个地方。
在抗日根据地举办军政民干部训练班
在县委领导下,魏克等采取培训干部的办法组建妇救会,共办了三期妇女训练班,培训妇女干部45人,选拔区妇女干部18人,编村妇女干部6人,这是介休县参加抗日的第二批女青年。
从1938年10月到1939年5月间,介休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相继成立,抗日力量不断壮大,与日寇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9年5月1日,介休县妇女抗日救国会在绵山云峰寺成立,魏克任妇救会秘书(相当于现在的县妇联主席),委员有辛克,侯凤祥、温毅、程光。从此,她们并肩战斗,谱写了介休妇女革命运动的时代篇章。县、区两级妇救会组织建立后,农村妇女工作火热地开展起来了,90个村妇救会逐渐组建起来,发展妇救会会员6000余人,其中基本会员1300余人。1940年5月,中共介休县委成立妇女工作委员会,魏克任妇委会书记,妇委会常委有程光、张剑秋、郭云鹤。县妇救会秘书由宋望飞担任,直到1943年5月她离开介休。
妇女救国会部分同志
在中共介休妇委会、妇救会组织领导下,妇女干部们在游击区、接敌区走村串户开展工作,引导广大妇女积极行动起来支前参战,送丈夫、子女参军,为部队做军鞋军衣,碾米磨面,纺棉织布,救护伤病员,站岗放哨,传递情报,介休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抗日局面。与此同时,她们还帮助一些妇女解决切身问题,如婚姻、家庭纠纷等,教妇女识字、学文化。
抗日十姊妹组织妇女制作军鞋
抗日十姊妹组织妇女送军鞋
忠孝难两全
“十姊妹”走上抗日战场后,她们的家人多被牵连,受到日军的肆意欺凌、残酷折磨。魏克、任韬姐妹俩是介休龙头村人,由于汉奸告密,日军多次气势汹汹闯进她们家,抢夺家中仅有的财物,勒令她们的父母任锦春、康玉玺老人把参加抗日的两个女儿叫回家来,停止与“皇军”为敌。日军为了达到目的,把任锦春押上龙头村旁的一座山头,然后推向山下的淤泥潭,再从淤泥潭中拽出,重新押上山头,又一次推下……就这样一次次地折磨他,逼迫他答应把两个女儿叫回,敦厚朴实的任锦春老人经不住日军的野蛮摧残,不久身染重病,抱恨长辞。日军牵着凶狠的大狼狗,对着身有残疾的康玉玺老人不停地狂吠,恐吓威逼老人就范。
听到家人惨遭凌辱的消息,魏克、任韬姐妹俩无比悲痛。但她们说:“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日寇对我们家、对我们民族的野蛮摧残,丝毫动摇不了我们的革命意志,反倒让我们看透了敌人的残酷嘴脸,更加坚定了我们跟着共产党抗战到底的决心!”
经受了战争烽火锤炼的“十姊妹”,为民族救亡、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章节选自《旗帜》
END
审核:刘 芳
编辑:冯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