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出身农民的他却有勇有谋,通过起义一步步登上了至高之位,他的才华和眼界令后人赞不绝口。
然而,朱元璋的暴力粗鄙也难免让人诟病,洪武四大案件的爆发沾染了无数鲜血,因此而落马丧生的官员更是不计其数,其中不乏曾助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有功之臣。
此后,朱元璋的“暴君”形象自此深入人心,伴君如伴虎,朝臣们纷纷胆战心惊,唯恐遭到皇帝的猜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危机关头,刘伯温却早已预测到朝堂的险境,巧妙地用一首诗保住身家性命。
时至今日,这首诗依旧被人们广为传颂,几乎人人都会背。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农民皇帝朱重八
天历元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穷困偏僻的乡村朱家巷,当时农村人大多没有文化,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地,因为在家里排行第八,便被父母起名为朱重八。
他的家里不仅穷困潦倒,甚至还欠着外债,弟兄几个也多数被送人,作为最小的孩子,朱元璋侥幸避免,却也只能在当地一个地主家里放牛。
朱元璋原本并没有对摆脱当下生活有任何的妄想,只希望可以在乱世中求得安稳的生活,就这样勉强度日。奈何世事无常,当地突发蝗灾和瘟疫,父母和大哥都相继因此丧命,只留下他孤苦一人。
当时,朱元璋甚至没有多余的钱埋葬亲人,随后他又和大嫂在逃亡中走散。由于身无分文,自身又没有文化,朱元璋只能来到一座寺庙当和尚,也算有一个栖息之地,不至于饿死在街头。
只是,他的磨难却并未到头,饥荒愈加严重,寺庙也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只能将庙里的和尚打发出去,让他们自己寻求活路。多年的漂泊生活,并未消磨朱元璋的希望,反而让他拥有了更宽广的见识。
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朱元璋也受到了极大的感染。恰巧此时,儿时好友向他来信,让他和自己一同参加起义,但他当时还并未有此打算,也不想去冒险。
不料,朱元璋却遭人举报(参与造反),最终只能走上了起义军的道路,而他投奔的正是郭子兴的军队。自此之后,郭子兴就成为了朱元璋的引路人。
后来,朱元璋先是在军队树立自己的威信,又自立门户建立新的势力,还吸引了各路人才的投靠,一步步的壮大军队。不久,郭子兴病逝,朱元璋开始大展身手。
当时,各地称帝不断,但朱元璋却并未轻举妄动,而是采取更为稳重的策略,等待时机成熟。直到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所有威胁势力被彻底拔除,朱元璋才建立明朝称帝,并在1968年派遣军队北伐统一天下。
谋臣刘伯温
回看朱元璋的发展生涯,纵然他未曾读过书,有些地方思虑不周,但他最大的优势则是在于知人善任,其中刘伯温便是其称帝路上的最大助力,朱元璋也多次称其为“吾之子房”。
刘伯温在幼时便是有名的“神童”,12岁便中秀才,随后便在各处求学,直到23岁考中进士。他还曾在元朝为官,为人刚正不阿,在发现朝堂的黑暗后辞官归乡,表示对元朝腐败的不满,等待自己的伯乐。
在民间还有人将刘伯温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前朝有谋士诸葛亮三分天下,后朝则有谋士刘伯温一统天下。话说,朱元璋得到刘伯温时,也正是他举步维艰的时刻。
刘伯温的实力不是吹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都是朱元璋遇到的阻碍,前两者势力更不可小觑。如果一味强攻,则很难取得优势,正在焦虑之际,这时便有人向他举荐刘伯温。
刘伯温的眼界和计谋自然更为深远,在朱元璋派人请他出山时,也经过了深思熟虑,看出朱元璋的确更有帝王之相,在其多次邀请下便顺理成章的投靠于他,为其出谋划策。
在刘伯温的辅佐下,各路敌对势力一步步被瓦解,随后还出计为朱元璋赢得了众多的民心,帮朱元璋解决了不少心头之患。朱元璋称帝后,刘伯温便成为了开国元勋之一。
当然,刘伯温的功劳不仅是助其登帝,建国后还有许多烂摊子等着他,毕竟当时朱元璋征战多年,天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急需一些治国的文臣、大才。
刘伯温自是劳心劳力地提供计策,平叛各种冤假错案,短短时间内便为朱元璋稳固朝堂,发展明朝的势力,他也随之一步步的加官进爵,令不少臣子艳羡。
只可惜,帝王之心却深不可测,历史上因为功高盖主而落得个凄惨命运的臣子数不胜数,朱元璋身居高位,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也愈发的情绪无常,对自己的臣子也有了猜忌之心,甚至开始对功臣下手。
凭借一首诗保命
刘伯温将这些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如果自己继续奔波于朝堂,结局却未必能够善终,毕竟当时还有其他朝臣盯着自己。于是,刘伯温便开始一步步地掩盖自己的光芒,还向朱元璋提出辞官的请求。
然而,辞官未必能打消朱元璋的疑虑,朱元璋仍然疑心他图谋不轨,或者认为刘伯温是为了养精蓄锐,想要暗中将其灭族。对于这一点,刘伯温似乎也预料到了,他便想到了“假死”的方式来躲避灾祸。
朱元璋听说刘伯温病逝后,当即便前来查探,因为他并不相信刘伯温会死得这么凑巧,必须眼见为实才能让自己安心。
朱元璋想得也十分周全,为了避免刘伯温“暗度陈仓”,他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暗自换上微服私访。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最后却并没有走到刘伯温的家,走到村口他便回去了,这是为何呢?
因为刘伯温也早已预料到事情的发展,他认为即使是假死,也不是万全之策,必须要有第二手准备。在此情况下,他便在村口写了一首诗歌:“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刚到村里时,朱元璋就在路边看到了这一首诗,这首诗歌表达的意思也很简单:“大千世界人才很多,何必都要收为己用呢?况且残害有功之臣,也容易让自己失去民心......”
朱元璋看到后便明白一切,也知道这是刘伯温特意留给自己的诗句,一时间感慨万分。对于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朱元璋也体会到了,意识到自己的做法确实会令功臣寒心。
随后,朱元璋便打道回府,不再前去探查,刘伯温也得以逃过一劫。如今,这首诗虽然已经过去几百年,但依然非常的有名,更是被一些人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