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隋炀帝,人们更多地认为他是暴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地人认为隋炀帝对后世有着巨大的贡献。我们知道,粮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脉,现今如此,古代亦如此。
粮食容易腐坏,如何更好地保存粮食,成为古代统治阶级关注的第一问题。为此修建更好的粮仓,就显得无比重要,而隋炀帝修建的粮仓让人后人惊艳,以至于粮仓里的谷物千年后还能发芽。
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在洛阳老城区发现了一座粮仓。在一块刻名砖上,记录了这座粮仓的情况,有粮食来源、存入日期等。更关键的是,铭文前面有“含嘉仓”三个字,隋朝国家粮仓就此发现。
随后的考古的深入,含嘉仓的规模远超大家的想象。这座大型国家粮仓遗址呈长方形,东西宽600米,南北长700米,总面积达到了42万平方米,共有仓窖400多座。史书记载,含嘉仓在唐朝时被称为“天下第一粮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杜甫描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当时“人家储粮,皆及数岁”。唐玄宗天宝年间,国家储量总量约1200万石,含嘉仓一处就储量580万石,称为唐朝最大的国家粮仓。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含嘉仓一些仓窖受到了破坏,但整体还是保存完整。经过发掘,发现含嘉仓遗址的仓窖形制基本相同,最大口径18米、深12米,呈圆缸形。仓窖的选址也非常讲究,地势较高、水位低、土质干燥,非常有利于粮食储藏。
令人惊叹的是编号为160号的仓窖,人们在仓窖里发现了部分谷物,仍然粒粒饱满。经过仪器的测量,发现这些粮食超过60%还是有机物。更让人意外的是,考古人员在仓窖木板缝里发现了一些谷子,送到洛阳农科所培养,第三天就发芽了。
含嘉仓的谷物之所以保存如此之好,跟隋唐时先进的储粮方式密切相关。储粮前,将挖好仓窖用火烘干,并把草木灰摊在窖底,还在上面铺上一块厚厚的木板。正式储粮时,还在木板上铺上一层草席,窖壁也是如此。
粮食装满后,在距离地面一米处铺层草席,上面覆盖一层米糠,糠上再盖一层草席,最后封土。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程序,储粮才算正式结束。前面提到安史之乱后含嘉仓造成一定的破坏,但是最终放弃使用直到北宋灭亡。
参考资料:《隋唐第一粮仓之含嘉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