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场从日本侵略东三省开始,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那么在1945年日本投降时,在中国境内的日军兵力、武器有多少?
日军的规模
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前,日本仅有常备的17个师团,人数在40万左右,分布在东三省、朝鲜半岛等地区。此时的日本还得依靠在东三省征召伪军才能维持在当地的统治。日本在全面侵华后,整个国家开始迅速扩军,仅半年时间日本就扩军了一倍半。到日本军队规模最巅峰时期,整个日本陆军有40个师团,达两百多万人。
这些师团有1个在朝鲜,5个在日本本土,剩下的都在中国。所以日军在中国境内最巅峰时期,兵力维持在两百万人左右。后来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失利,日本只能将驻扎在中国境内的日本兵投入太平洋战场,这导致在中国战场的日军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直线下滑。
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军不到70万,这不到70万日军有8万多被苏军歼灭,剩下的全部被俘虏。在山海关内,也有不到70万日军,这些日军在投降后有极少一部分留在了中国,大部分都被遣送回家。因此在日本投降时,中国境内日军数量大约有不到140万人。
日军的主力
在武器方面,日军则更加窘迫。苏联在剿灭关东军后,共计缴获了不到20万支步枪,不到一万挺机枪,160辆坦克以及655架飞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飞机有大约五百架都是教练机,根本无法作战,所以关东军实际能用的飞机就150多架。
至于驻扎在山海关内的日军,当时国军将其划为15个受降区,根据这15个受降区统计,他们共计缴获68.5万支步枪、5.6万支手枪、3万多支轻重机枪、各类火炮1.2万门以及上万架飞机和4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
抗战后期
从关内和关东军这两支日军势力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在关内的日军明显比关东军富裕一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当时抽调驻去太平洋作战的日军部队主要是关东军,所以到了抗战后期,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主要是守备军,而关内日军则是和中国军队作战的主力。
其实到了抗战后期,在中国境内的日军都变得越来越窘迫了。当时随着战争发展,日本国内的生产力其实已经出现了大幅度下跌。在中国境内,八路军和新四军又深谙游击战术,基本控制了农村和铁路,在中国的日军长时间得不到后勤补给,甚至做出过用武器和新四军换粮食的事情。如果抗日战争再推迟几年,在中国的日军数量会更少,也会更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