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15师一分为三,为何分出两大野战军,三位元帅,三位大将?
迪丽瓦拉
2025-08-03 11:34:04
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砚墨言史

编辑|砚墨言史

1937年,平型关的炮火还未完全消散,115师的名字已经在全国响彻,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迅速崛起,一战成名,但在取得如此耀眼战绩之后,115师却很快被分散,化作三大力量,支撑起两大野战军,甚至走出了三位元帅和三位大将。

当时的中国战场,尤其是华北地区,日军的大规模进攻让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接连溃败,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则开始在敌后积极展开游击战。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八路军很快意识到,如果要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仅仅依靠集中作战并不足以支撑长期抗战的需要,于是,创建根据地、发动群众、进行分散游击战,成为八路军的战略核心,而115师的分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115师的分兵,可以追溯到平型关大捷之后,那是1937年9月25日,林师长和聂副师长指挥343旅和344旅,在山西的平型关狙击日军,这场战斗让115师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焦点。

但仅仅一个月后,115师便接到命令,开始分兵,虽然平型关的胜利大大提振了士气,但八路军的主力力量依旧非常有限,不能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长期的正面交锋,于是,领导人提出了“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分散游击作战”的战略思想。

第一个分兵的决定,便是在此背景下做出的,115师并没有选择继续集中力量打击日军,而是开始了大规模的分兵行动,聂副师长率领约3000人,离开了115师的主力,留在五台山一带,着手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地区地形复杂,山岭纵横,正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地带,聂副师长带领他的部队开始在这里深耕,不断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打击敌伪势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晋察冀根据地从一个零散的游击区域,发展成为抗战中最早、最成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不仅牵制了大量日军,还为后来的华北野战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115师的主力并没有闲着,在聂副师长率部北上晋察冀的同时,林师长则率领343旅和344旅主力南下,进入山西的晋西南地区,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林师长在南下的过程中,遭遇了多次日军的围攻,但凭借着出色的战术指挥,他成功地将部队带到了安全地带,并开始在吕梁山脉一带扎根,晋西南根据地的建立,使八路军在山西的抗日斗争有了稳固的后方保障,也为随后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扩展打下了基础。

但115师的分兵还没有结束,在1938年初,344旅被调往冀南地区,接受129师的指挥,这一调动,使得344旅成为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力量,冀南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日军控制力较强,但在黄克诚的率领下,344旅通过灵活的游击战术,逐渐在这一带站稳了脚跟。

1940年,344旅编入八路军第二纵队,继续在华北地区活跃,直到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的第三师,这支部队在抗战期间表现卓越,抗战胜利后又被调往东北,为解放战争中的东北野战军奠定了基础。

从1937年底到1938年初的几次分兵,彻底改变了115师的命运,曾经的115师虽然辉煌,但它的命运注定不在统一的编制下继续前行,而是在分散中寻找新的生机。

这种分兵不仅是战术上的调整,更是战略上的深远考量,在日军的强大压力下,集中作战已经不再是最优解,分散兵力、开展灵活的游击战,建立根据地,才是八路军能够生存并发展壮大的关键。

115师的分兵不仅带来了抗日根据地的壮大,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的两大野战军提供了基础力量,首先是东北野战军,抗战胜利后,当时的罗政委率领115师主力进入东北,整编后的部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林总指挥下的东野核心力量。

而原来344旅调到冀鲁豫根据地的部队,后来也成为了华北野战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这两支解放战争中的主力部队,其血脉正是源于当年115师的分兵。

此外,115师还涌现出了三位开国元帅和三位开国大将,林帅、罗帅、聂帅,这三位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元帅,都曾是115师的核心将领。

大将徐海东、黄克诚和罗瑞卿也都是从115师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将领不仅在抗战中表现出色,更在之后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从115师这支英雄部队中锻炼出来的。

115师的分兵,表面上看似削弱了这支主力部队的战斗力,但实际上,它为八路军和解放军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分散兵力,创建根据地,115师不仅没有走向衰败,反而在分散中壮大,最终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支柱力量,那些从115师分出的部队,在抗战胜利后再度汇聚,继续肩负起解放全中国的重任。

115师的一分为三,成就了两大野战军,培养了三位元帅和三位大将,这并不是偶然,它的成功,源于共产党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源于115师全体指战员的英勇无畏,也源于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

分兵的背后,是抗日战争的残酷现实和战略布局的智慧,回顾115师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支军队的故事,更是整个中国抗战历史的缩影,是一场人民战争的真实写照。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儒... 原创作者:余世亮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① 。 ——叔孙通 士燮(“燮”音同“蟹”)字威彦, ...
原创 隋... 隋炀帝杨广文武双全,才华横溢,统一江山,修运河、建东都、改革创新,然后因为他的急功近利,导致了当时社...
原创 莱... “龙”这个姓氏,集中分布在南方省份,在胶东半岛区域内,规模并不算大。 就笔者个人所知,在胶东县市区当...
原创 如... 说起李世民,谁都知道他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划并以此夺权的一场著名政变...
原创 专... 在当今的考古工作中,对古墓的保护性发掘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对古墓的保护性发掘,有助于保护长眠于地下...
原创 非...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对于现代世界来说,发展的根本其实还是在于国际贸易,以及跟世界的往来和交互。正...
原创 荆... #历史开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千年前易水河畔,那个毅然决然的白衣身影慷慨激...
73年,曾志给毛主席写信:我是... 1968年国庆前后,陶铸时常感觉自己头晕眼花,想吐,几个月后,他的出现了胃部不适、全身酸胀的情况,医...
原创 开... 看历史老照片,品百年沧桑巨变。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张毛主席游览天坛的照片。 我们...
原创 吴... 关于吴三桂,身上有太多的谜团留之于世。其中就有关于吴三桂是否投降过李自成的这一经久不息的争议事件,成...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西汉末年的政治家、改革家,也是新朝的建立者。王莽的一生充...
原创 三... 《——【·前言·】——》 三国时代,名将如云,谋略与勇气交织,但要论“完美”,那可不好定义。有人武力...
原创 汉... 1940年,前苏联在 唐努乌梁海 以北的哈卡斯州修建一座集体农场,在施工的时候工人发现工地有古代建筑...
原创 韩... 在当今地球村时代,各国相互往来密切,文化交流无处不在。 然而,世界上总有一些国家和民族,自己妄自尊大...
原创 非... 引言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无强求”,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这句话简单地翻译过来就是是自己的东...
原创 2... 日本,作为我国的邻邦,在历史上曾是我国的藩属国。然而,步入近代社会后,日本却对我国发动侵略,犯下惨绝...
原创 荆...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
原创 后... #历史开讲# 在阅读本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赞+关注”,方便以后继续观看和讨论,感谢支持![比心] 人...
原创 历...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隋... 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说,隋炀帝杨广是一个穷兵黩武、滥用民力的皇帝,他败光了父辈家业,毁了大隋。但究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