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最伟大皇帝,通常会想到秦始皇、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人,然而,还有一位同样值得我们肯定,那就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西方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国最伟大的两位皇帝是隋文帝杨坚和秦始皇嬴政,而隋文帝更是被看作内外兼修的杰出领袖,可谓功绩非凡。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中原大地近三百年的混乱局面,使中原大地的统治权重新归汉族,建立了一个多民族国家,这里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多民族。自秦朝以来,中原大地一直是以汉族为绝大多数,而在隋朝之前的时期,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各民族相继统治中原,其中重要的国家有十六个,这就是所谓的“五胡十六国”。隋朝统一后,改变了“华夷之辨”、“夷夏大防”等民族观念,推行“华夷一家”政策,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融合,奠定了我们现在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隋文帝时期,中国的经济高度发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全国耕地面积高达5500万多顷,相当于55亿亩,远远超过其他朝代最高值,这与隋文帝实施的“均田制”密不可分。其次,全国户数达到了890万户,人口数量十分兴旺,仅次于唐太宗任内贞观十三年和武则天任内神龙元年。第三,隋朝共有六大粮食库,其中河南巩县的粮仓储备了三千口,每个仓库储备了八千石粮食,令人惊叹。唐太宗李世民曾看到隋朝的粮仓感叹,隋朝仓库里堆放的粮食够天下人吃五六十年了;而隋文帝亲眼目睹国库里的钱粮布帛已经堆得放不下了,依然有如此多的赋税入库,也感到非常惊奇。
不仅是经济发达,隋文帝还修建了大名鼎鼎的大兴城,其实唐朝后来也用这里当作首都,只是把名字改成了长安而已。大兴城首先是大,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面积83.1平方公里,是西汉长安的2.4倍,明清北京的1.4倍,是世界第二大古城巴格达城的7倍多,到了武则天时期,长安城里住了一百多万人都一点不拥挤,中轴的朱雀大街,比今天的长安街还宽30米。
其次,大兴城充满了文化气息,利用大兴城中自然的6个高岗,形成了乾卦的六爻,并根据爻辞安排了建筑的布局;全城共有108坊,对应着108颗星曜;南北排列共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风水四象图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的命名对应着“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中玄武门对应着易经的中“坎”,巧合的是,后来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对应了“坎”的爻辞。
除了上述内容,隋文帝还有很多其他的功绩。
1.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这个制度将宰相的权力进行了分割,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2.帝打击了地方豪强和门阀,这些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和特权地主阶层凌驾于法律之上,攫取社会资源,使百姓陷入苦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采取了打击门阀的政策,唐朝也延续了这个思想。最终,门阀和世族的势力被彻底瓦解,世族衰落,与庶民再无区别。
3.还开创了“科举制”,打破了血缘世袭和世族的垄断,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全社会更加重视文化。科举制的推行也催生了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繁荣。这些功绩都是隋文帝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
4.隋文帝制定了《开皇律》,将过去繁杂的律法条文简化,减轻了惩罚。过去老百姓因为太容易犯法而对法律失去了信任,认为法律不好,自然不遵守。隋文帝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通过《开皇律》的实施,让老百姓逐渐认识到犯法的严重性,自觉地遵守法律。宽松的法律也给予了社会更大的自由,增加了社会的活力。唐、宋、明、清等朝代都在《开皇律》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许多东南亚国家也借鉴了这一法律,可见《开皇律》在世界法律史上的重要地位。
5.隋文帝还实施了均田制,该制度按照人口分配土地,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均田制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缓解了土地纠纷,鼓励开垦无主荒田,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也是隋朝耕地面积广、粮食储备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隋文帝在政府部门设置、社会管理、民族政策、法律制定和人才选拔方面都有着重大贡献,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唯一可惜的是,他没有尽善尽美地传承自己的成果,导致隋朝不久之后便衰落而亡,隋文帝的功绩也因此被误解了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