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14日这一天,在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上一个身穿囚服,浑身遍体鳞伤的女人正在往刑场走去,周围都是国民党的军队,手拿钢枪,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肃杀的味道。
那位似是饱受过酷刑折磨的女人却依然昂首挺胸,眼睛里充满神采,对于即将到来的死亡并没有任何恐惧之心,相反的却是一脸坦然。
而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为我国共产主义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革命先烈江竹筠“江姐”。
随着刑场上的一声枪响,江竹筠倒在了行刑台上,终年29岁。
但就是这么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革命家,按理说后代子孙更应该将她这种爱国爱民的精神和行为发扬光大,但江竹筠的后人却选择待在美国发展,并长期定居生活。而在被问道为何不回国时,其后人有了这样的回答。
那么江竹筠的后人是谁?他为何选择待在美国定居而不回国呢?他又回答了什么呢?
先烈之子,定居美国
江竹筠与其丈夫彭咏梧同为中共地下党员,刚开始只是假扮夫妻来掩盖身份,后来因为时间一长,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最后假戏真做结了婚,成为了真正的夫妻。
过了一段时间,江竹筠就身怀有孕,在华西医院生下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彭云。但好景不长,江竹筠因为叛徒的出卖,被国民党的军统特务抓住。只好将年幼的儿子托付给自己的表弟谭竹安来代为抚养。
因为当时局势比较紧张危险,后来经过辗转,由谭正伦接替抚养,谭正伦为了彭云的安全,只能东奔西走到处藏身。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谭正伦才带着小彭云出现在明处,谭正伦之后也是知晓了江竹筠和彭咏梧牺牲了,便毅然决然带着彭云一起生活。
谭正伦也常常给小彭云说起他的亲生父母,讲述他们的事迹,是如何为祖国和革命做出贡献的。虽说彭云当时年纪尚浅,但经过自己的养母耳濡目染,也对自己的亲生父母感到自豪和崇敬。
彭云在养母的教导下,一直都是比较刻苦用心的学习。即使国家政府对烈士的子嗣有特殊照顾,而作为烈士之子的彭云并没有接受这些照顾。因为自己父母的那种为国为民的大义精神,他想要一直传承下去。
上学的时候,学校方面和同学得知彭是江姐之子,所以对他也是多加关照。但彭云并没有对这些很在意,依然想要做出自己的一片风采。
1965年,长大后的彭云凭借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考进了当时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大学期间,也是丝毫没有松懈,依然刻苦学习。
四年后,大学毕业后,彭云便被分配到一家还不错的公司担任技术顾问。过了些年,国家恢复了高等教育的考试,彭云于是打算继续的深研学习。
后来凭借自己的优异成绩又进入到了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进行研究工作,在校期间,彭云还是觉得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太过匮乏了。国内的计算机发展还是比较缓慢,感觉自己应该去到国外学习更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经过多年的研究生学习,彭云凭借自己的成绩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批公费留美学习的学生之一。这对于彭云来说无疑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心里也在默默暗示自己,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定不会辜负国家的栽培和父母的期待。
在美留学那段时间,彭云就读于马里兰大学,没过多久彭云就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双学位。这个时候的彭云已经在美国深刻学习到了有关计算机的先进知识,也完成自己的学业。
彭云也没有继续攻读高学位的想法,于是,彭云也是抱着一颗回报祖国的心想要回国发展计算机事业。
彭云自己也一直没有忘记国家对他的培育和母亲对自己的期待,因此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之后,彭云就开始急着办理回国的签证手续。
那个时候中国的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发展相较于西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所以彭云此次的回国也是给祖国的计算机发展能带来一些贡献。
然而彭云回国后不久,却又再次的回到了美国。而且自己的妻子易小冶在美国大学获得了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彭云觉得在国内的发展和自己设想的差的太远了,于是便和妻子商定,决定长期在美国发展,定居下来。
毕竟身为革命先烈的子嗣,在祖国大力培养之后,却依然到美国发展和定居,在别人看来属实有些忘恩负义,数典忘祖了。
于是,一些媒体也刻意在此大做文章,故意引导舆论,各种对彭云的恶意猜测也逐渐增多,更有甚者说出“江姐的儿子崇洋媚外,加入美国国籍”的妄加揣测之声。
面对这些充满恶意的言论,彭云也是不得不做出回应:“我从来就没有加入美国籍,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父母是为国捐躯的烈士,我也由此感到自豪,我永远都是中国人。”
而在被问到自己为什么选择在美国发展并在此定居,他的回答却十分耐人寻味:“我那段时间其实也纠结过很多回,之前我也曾回过国,怀着满腔的抱负和热血,想要大干一场;然而等到自己回国之后,却发现自己没有施展手脚的地方,最后,只好回到美国,我想着等自己在这边做出一番成就再回去,然而这么一做就已经等到了自己双鬓结白,变成一个老人了;但是每回想来,自己对于祖国还是十分愧疚的,所以我是不会加入美国国籍的。”
巾帼英雄“江姐”
彭云显然是有着自己的选择,我们应当尊重。
而说到他的母亲江竹筠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江竹筠出生于四川自贡的一家贫困的农户家庭,在江竹筠8岁的时候,母亲对于整天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父亲十分看不惯。于是,便独自一人带着年幼的江竹筠前往重庆,投奔自己的一个亲戚。在重庆的那段时间,江竹筠也算是度过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童年。
但是,看着每天起早贪黑的母亲,江竹筠为了给母亲减轻一点负担。就找了一份雇佣童工的织袜厂工作,由于自己的身材矮小,织袜厂老板给她弄了一个小凳子来帮她工作。
当然,江竹筠也并没有自己早早的工作而耽误学业。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她就凭借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进入到了重庆中国公学。而且在自己19岁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
对于马列主义思想十分坚信,所以她对能够去到延安工作十分向往。可惜,因为局势的变动,应党组织却要求,她必须得留在重庆负责地下通讯和联络其他地下党员。为了更好的协助工作,江竹筠专门去了学校学会计。
接到上级的指示之后,江竹筠便在第二年考入了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了。在学校那段时间,她就不停地刻苦学习,为了能够早日完成党组织下达的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江竹筠提前从学校毕了业。
然后成为了党组织里面的党员干部,她自己对于学习也是十分热爱,一直认为“学海无涯。”在1941年她又再次进入了中华职业学校。在学校里隐藏着自己的身份,并悄悄开展地下党活动。
1941年的夏天,江竹筠曾多次组织学校的学生举行游行和爱国游行,同时在“挺进报”任职参与进行发行的工作。之后的两年,她又接到上级发派的另一项任务,就是和彭咏梧假扮夫妻来掩盖身份,并协助对方的工作。两人成为了假夫妻之后,就搬到了中信大厦。而他们这个地方就成为了地下党组织在重庆的秘密指挥中心。
在之后的长时间互相协助中,两人有了感情。在之后的两年,两人便真的成为了夫妇,两人结婚之后,江竹筠也是多次协助着彭咏梧。而这个时候,江竹筠便多了一个称呼“江姐”。婚后的第二年,江竹筠便诞下一个儿子——彭云。
只是,相对较为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彭咏梧就在一次行动中不幸牺牲。更丧心病狂的是,那些国民党的军统特务们还将彭咏梧的头颅高悬在城楼之上,想以儆效尤。
虽然江竹筠对此也是悲痛不已,但自己还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江竹筠便接替了丈夫的工作开始组织一系列地下党活动。
1945年6月,国内形势日趋紧张,国共两党也逐渐开始产生分歧,且局势也不明朗。于是在地下党组织内部出现了一名叛徒,导致行踪暴露。
作为组织的核心江竹筠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抓捕,被监禁在重庆渣宰洞监狱。为了使她就范说出更多情报,敌方对她进行了百般折磨。列如用带刺的钢鞭、电刑来折磨江竹筠,但是江竹筠依然不为所动,他们于是想到一个更恶毒的手段,就是将竹签钉进手指甲里。让江竹筠感受十指连心之痛苦。
尽管遭受诸多非人般的虐待,但是江江竹筠始终不发一言。面对敌人也是坚决的喊道:“你们虽然能够肆意的折磨我,让我的肉体无比的痛苦,但想要我出卖组织趁早死了这条心。你们这些手段只是让我的身体饱受摧残,但我心中那份共产党的意志会永远支撑我到最后一刻。”江竹筠这番话显然是让敌人对她失去了耐心,最终在1949年,只有29岁的江竹筠,在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被执行死刑,壮烈牺牲。
写给儿子的遗书
江竹筠对于儿子彭云也是充满着母爱的,对他饱含自己的思念之情。从她写的遗书就可以看的出来,江竹筠在临终之前曾给自己的表弟谭竹安写了一封遗书,因为自己身在狱中没有笔和墨水,所以就用筷子磨制成竹签来当作笔,再用衣服上的棉花做成墨水,艰难的写下了这封饱含深清的遗书。
遗书中大义凌然的一面
在纪念江竹筠牺牲58周年的时候,这封“红色遗书”的遗物终于在湖北的三峡博物馆揭开了神秘面纱。
信中的大致意思是:“我坚信我们的党终有胜利的一天,自从我被他们关在监狱的这段时间里,我就已经明白自己可能要几年牢的处境,但是现在形势不断发生着变化,局势也一直在向我们这一方倾斜,估计也会有出狱的可能性,而且我们并不是在牢里坐牢一直做到死,我们也在想办法提升自己,学习更多共产主义知识:但是话说回来,自己终究是这些人的阶下囚,是死是活也是在未定之间,如果我当真是遭遇不测的话,我和咏梧的儿子彭云就交给你了,希望你能够让他踏上我和咏梧的足迹,以建设共产主义的新中国为奋斗目标,为了革命事业奋战一生。对他千万不要娇生惯养,以平常之心相待就行。”
这封遗书充分向人们展现了江竹筠为革命,为新中国建设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和对儿子充满期待的为人父母一面。
遗书中经常提到儿子
这封遗书的大有12厘米长,纸质也是特别特别的粗糙,而且因为时间过了那么长时间,已经有很多位置泛黄和残缺了。“这是江姐临终前最后一封亲笔信。”博物馆的相关的工作人士这么说道,江竹筠不光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共产主义战士,同时也是一位对孩子充满柔情的伟大母亲。她在遗书中也多次提到了自己的儿子彭云。
很多人都觉得革命战士都是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一群人,但他们终究也是人,也有充满感情的一面。从江竹筠的遗书也可以看的出来,自己最为牵挂的除了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另外就是自己的儿子,“遗书里面的字迹也是十分潦草,有很多涂改的痕迹,可见当时江竹筠想要对儿子说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以至于写错了字,要不停的涂改。”
在充满血腥味道和犯人痛苦嚎叫的渣滓洞监狱里,江竹筠仓皇的写下这封遗书,又偷偷托人把这封遗书送出去。在行刑的两个月之前,江竹筠偷偷便将这封遗书送到了表弟谭竹安手里。
但是,监狱对犯人看管很严,江竹筠也是通过一个监狱里比较同情她的看守,把信转交给了谭竹安。解放之后,谭竹安便将这封遗书赠给了三峡博物馆一直延存至今。
其实,我们对于革命先辈的后人不应该过于苛责,他们如何选择任何人没有权利干涉,只要不是违法犯纪,损害国家利益和名誉,都不应该妄加揣测和污蔑。毕竟我们现如今的生活和那些革命先烈的努力奋斗分不开。而他们之所以付出生命去战斗,也是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之中,从而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参考文献
《红岩》
《江姐》
《四川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