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开始之前,毛主席多次电报催促部队南下,但接到命令的部队也屡屡遭遇麻烦而无法完成指示,战争千变万化,毛主席心急如焚,却遇到了“讨价还价”。
对此毛主席勃然大怒,就连周总理与朱老总都劝不下,罗荣桓元帅赶忙请出来一位“关键人物”——也正是这位,将一场逐渐爆发的争吵巧妙地化解与无形之中......
此人究竟是谁,就有如此大的本领?东北野战军南下究竟遇到了怎样的问题?
东北野战军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维护统治地位,制定了“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为了打破这种被动局面,东北民主联军从1946年开始先后进行了新开岭战役以及“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东北解放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大,到了1947年的时候,东北民主联军几乎取得了东北地区所有的主动权,总兵力也达到了46万人之多。
后来根据形势需要,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从1947年夏开始,东北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收复了十余座城市,歼灭了敌人数十万人。
也正是由于战果的迅速累积,到1948年8月的时候,东北人民野战军总人数突破百万人,成了当时各大野战军中人数最多的部队。为了便于指挥这支百万雄师,党中央经过慎重思考,专门成立了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罗荣桓担任政治委员,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为政治部主任。
打铁要趁热,为了进一步解放东北全境,毛主席于1948年8月电令东北野战军:准备南下,解放东北全境。为了配合东野作战,党中央还特意成了第三兵团,由杨成武将军担任司令,并出发前往绥远地区进行作战,另一边,杨得志将军率领第二兵团攻打察东。
毛主席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就是为了给东野南下之时,牵制平津一带50多万人的傅作义部队前来支援。绥远是傅作义的“发家地”,无论怎样,傅作义都不会坐视不管,这样一来,东北野战军南下解放东北压力就会小很多。
可当“二杨”部队已经各就各位整装待发时,东北野战军向毛主席所在的党中央发来了一封电报。
“为避免傅作义部队增兵驰援,应由杨成武部队先行出动吸引其向西作战,而不应由东北野战军攻打其东面来吸引注意力。”这封电报的意思就是让杨成武将军带领的这支刚刚成立还不到一个月的第三兵团先开打,等确定傅作义向西去了之后,东北野战军南下才更加畅通无阻。
要知道,第三兵团不仅仅是刚刚成立的,整个兵团总人数不过5万人,傅作义手握50万大军,按照电报的意思,一旦杨成武将军将傅作义引走之后,东野的压力固然小得多,可杨成武部队的“死活”,又该依靠谁呢?
收到电报之后的毛主席虽然略有不解,可考虑到东北野战军的压力,并没有多说什么,但也没有完全按照东北野战军发来电报中的意思来,随即回电:“基本同意。现已规定杨成武部于8月21日出动,东北野战军也需同步筹划行动。”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特意点了一下:绥远是傅作义一定会回救的,又是个地广人稀的地方,杨成武部一动,不仅会招来大量的敌人,也不好筹集粮食等后勤物品,不论杨成武部何时行动,东野必须立刻配合,不可耽误!
毛主席的”提醒“已经是十分委婉了:东北野战军兵强马壮,又已经解放了东北大部分地区,解放东北全境不过是临门一脚,可杨成武5万对50万,不能不管第三兵团的死活。可是东北野战军接下来的回复,显然是没有“听懂”主席的深意。
第二天,电报就又传了回来:为了配合杨成武的部队,东野将出动第十一纵队出击,但主力部队不应轻举妄动。东北野战军百万部队,却只派出一纵队来策应,毛主席看到会有怎么样的想法,不得而知但又呼之欲出。
这一次毛主席回复地更加直接:杨成武出击时间不变,但东北野战军必须同时全力出击!
随着语气的变化,也能看出毛主席的态度明显是已经有所不满。十一纵队出击对于杨成武的第三兵团来说,根本起不到大作用,第三兵团的“生死”,绝对不可儿戏!
而东北野战军的第三次回复,彻底将毛主席“惹怒”:我们的意思绝非等着杨成武开打之后再打,而是东北夏季多雨,部分道路被雨水冲坏,粮食也是个大问题,故而不可轻举妄动。
这一次毛主席不再忍让,当即严肃回电,电报内容很长,大致意思有几下几点:
一:粮食问题,早在两个月之前毛主席就已经叮嘱,如今却拿天气做借口?
二:你们那里都有困难,难道杨成武那边没困难?
三:一旦杨成武真叫敌人死死咬住,对我们部队的南下有什么好处?
四:刚刚说完不准让杨成武部队单打独斗,就又扭过头来说粮食问题,你们究竟是哪里有问题!
如果看过电报的原文,就能清楚的发现,毛主席当时确实是动怒了,可以说是毫不留情。而东北野战军那边收到电报之后,也是发现了问题,立马给毛主席回电,再不讨价还价,即刻就能出兵南下,会克服一切问题。
可这一次,毛主席收到汇报之后,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任何回复。当时的毛主席不仅仅要时刻关注着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的形势同样也是至关重要,本就是分身乏术,又哪里有时间在这里“讨价还价”。
眼见“玩脱”了,东野那边便着急了,几十万部队可不是闹着玩的啊,没有“领头羊”怎么行?毛主席不回复,中央其他人员也都联系了个遍,但貌似谁也劝不动毛主席。
不能这样“冷”下去,“讨价还价”的主意罗荣桓元帅本来就不是十分赞同,如今整个东野“买单”可不是办法。思来想去,罗帅搬出了“谭政”出马,于是,“林罗刘”联名电报变成了“林罗谭”联名。
谭政将军是搞军政的一把好手,随着“林罗谭”的联名电报发至了中央之后,毛主席便开始回复东野了。谭政将军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面子”?
当时谭政担任东野的政治部主任,主抓军队的政治工作,之前林罗刘的联名电报说过来,说过去,就是想让杨成武部队先出动,确保无后顾之忧后东野再南下解放东北全境,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其实已经很清楚了,而这问题的根源,也绝不是一封电报就能解决的。
政治问题不彻底解决,就算这一次过去了,也难保没有下一次,只有真正认识到错误了,才能彻底化解毛主席的“愤怒”。其实让毛主席消气的不仅仅是谭政过人的军政能力,而是东野能让谭政出马,就已经明白了错误的根源在哪里,这才是最重要的。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全力出击,连克昌黎、义县等城市,将敌人牢牢控制在了锦州一带。10月11日,锦州战役打响,4日之后,随着廖耀湘部队被全歼,锦州解放。11月1日,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解放,辽沈战役历时52天,东北人民解放军共歼灭敌人47万多,解放了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的胜利,不仅仅让东北地区建立起了更加可靠的战略后方,还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兵力上第一次超过了敌人,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出,更是政治上的伟大胜利!
战场上千变万化,既需要指战员的灵活指挥,更需要战场上每一位战士的执行力。解放战争中无论是辽沈战役,还是后来的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都是少有的超大规模的运动战,更是歼灭战。
但无论敌人是谁,只有上下一心,才是取得胜利最大的“法宝”。毛主席的深谋远虑,也许并不是所有人一时之间就能理解的,但是根据历史的经验来看,毛主席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伟人,更是带领中国人民获得近代革命胜利的唯一领袖,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东北野战军固然也是一支敢打敢拼、英勇无畏的英雄部队,没有他们,东北的解放不会来得这么快。那些为解放全中国而牺牲的烈士们,他们都是好样的,也是值得尊敬的,这并不是说说而已,毛主席也正是明白牺牲的残酷,才会对每一次的战斗都进行事无巨细的安排。
在毛主席的心里,只要考虑得多一丝周全,就可能挽救数条战士们的性命,这比什么都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