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蒙古历史上,如果要评选一个影响力最大的人物,那么非
成吉思汗
莫属。
他几乎成了
蒙古人的精神图腾
。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统一草原、征服欧亚大陆的伟大人物,
居然在外蒙古被“咒骂”了将近70年
。
外蒙古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祖先如此不敬呢?
成吉思汗:从民族信仰到阶级敌人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曾经横跨欧亚,蒙古人在他的带领下
一路从亚洲打到欧洲,差点就征服世界
。
然而,如此伟大的一位民族英雄,于外蒙古的特定历史阶段,
竟被视作“阶级敌人”
。
1924年,彼时大清王朝已轰然覆灭。岁月的车轮无情转动,往昔的辉煌消逝不再。
在军阀分裂的乱局中,中国面临困境。外蒙古受苏联挑唆,脱离中华民国,成立了所谓的“蒙古人民共和国”。
然而,所谓的“蒙古共和国”实乃傀儡,事实上,掌控外蒙古命运的真正主宰者是
苏联
。
在苏联的协助和教唆之下,蒙古人民革命党得以成功执政,其在上台后,迅速施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一项重要改革,就是
意识形态全面向苏联看齐。
成吉思汗开始被新政府当作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开始
遭贬低,被当成压迫人民的封建暴君。
此转变令人慨叹,极不公平,也凸显出历史评价的纷繁复杂与变幻无常。
于此次深度改革进程中,蒙古历史遭苏联人肆意篡改,成吉思汗之功绩竟被有意淡化乃至恶意抹黑。
蒙古人对成吉思汗的崇拜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每年都有祭祀仪式,这种民间崇拜甚至比宗教还更加狂热。
可在苏联的铁腕统治下,
祭祀成吉思汗成了禁忌
。
成吉思汗的画像与雕像惨遭损毁,任何公开对其的崇拜行为,皆遭到了严格的遏制与打压。
苏联的意图:为何要打压成吉思汗?
那么苏联为什么非要对成吉思汗下手呢?这么做对苏联又有什么好处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13世纪。
彼时,成吉思汗统领着蒙古铁骑,如风卷残云般横扫近乎整个欧亚大陆,甚至兵锋直抵今之俄罗斯地域。
1237年,成吉思汗之长孙拔都征服基辅罗斯,对斯拉夫人统治两百余年。其影响深远,于悠悠历史长河中留下浓重一笔。
这段历史于俄罗斯人而言,堪称镂心刻骨。
苏联作为俄罗斯的继承者,对成吉思汗这个“侵略者”的仇恨从未消失
。
所以,苏联极力遏制成吉思汗的英雄形象,更不愿意蒙古人们宣扬成吉思汗。。
如果对成吉思汗的正面形象不加以歪曲,那么会会激发蒙古民众的民族主义情愫,从而对苏联掌控蒙古构成威胁。
于是,苏联运用诸般手段,竭尽所能地对成吉思汗加以抹黑。
将他描绘成残暴的封建主,企图彻底抹去他在蒙古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种做法是极不公正且充满恶意的。
不仅如此,苏联亦怀有切实的政治思量。其考量基于当时现实状况,对苏联的发展走向产生了一定影响。
蒙古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时,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倘若持续过度宣扬成吉思汗的英雄形象,必然会致使蒙古人民对苏联的干预心怀抵触。
为此,苏联干脆直接下令禁止对成吉思汗的任何公开赞扬。
曾经被神化的成吉思汗,现在成了教科书里抨击的对象。
苏联不仅企图让蒙古忘却这位英雄,还妄图迫使蒙古人铭记,
他是一个“侵略者”,他的征服行为是对其他民族的压迫
。
高压下的沉默:蒙古对成吉思汗的禁忌
但是人的思维惯性是很难改变的,苏联的高压政策,并不能完全断绝蒙古民族对成吉思汗的崇拜。
表面上,蒙古官方已经抛弃了这个老祖宗。
可在民间,对成吉思汗的信仰从未真正消失
。
1962年,成吉思汗诞辰800周年。尽管长期遭受官方压制,民间依旧自发组织活动,予以欢庆。
可是,这次庆祝活动还没开始,就被苏联紧急叫停。
彼时,蒙古领导人泽登巴尔因苏联施压,迫不得已下达指令,要求民间停止相关活动。
并对着民众开始宣传歪曲成吉思汗,说成吉思汗是个“恐怖分子”,根本不是什么民族英雄。
事后,苏联方面为了清算活动举办人,不惜出动克格勃进行调查。
那些民间纪念活动的组织者一旦被查出来,
运气好点就流放到古拉格挖土豆,运气差点就直接被处决
。
成吉思汗的复兴
在苏联的高压政策之下,成吉思汗本该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是到了1985年,事情迎来了转机
。
此时的苏联进入了
戈尔巴乔夫时代
。
在经历了勃列日涅夫的穷兵黩武后,
苏联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对于邻国的掌控力变弱
。
更何况戈尔巴乔夫又是个鸽派,他所推行“新思维”政策,
让苏联对蒙古的控制进一步放松
。
这时,成吉思汗信仰开始慢慢在外蒙古复苏。
尤其是在
1990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放弃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改革后
,成吉思汗的崇拜彻底回归。
曾经的“阶级敌人”,又变成了伟大的民族英雄
。
一年之后苏联解体,对于成吉思汗的狂热更甚从前。
政府在教科书上也不再抹黑成吉思汗,反而使苏联成为了被批判的对象。
苏联还在的时候,外蒙古的意识形态是全面倒向苏联。
而在苏联解体之后,为了填补意识形态的空白,同时也为了提振民族自信心,
蒙古政府再次把成吉思汗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
1992年,蒙古国制定新宪法,
政府决定重新祭拜成吉思汗,以此弘扬民族精神。
此后,成吉思汗的雕像于多地矗立,以其名冠名的广场、机场亦相继落成。
2008年,蒙古竟建成世界最大的成吉思汗雕像
。
其巍峨屹立于乌兰巴托城外,象征着蒙古这位精神领袖的归来。
然而,成吉思汗的回归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虽然他作为民族象征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但蒙古国本身的
经济问题
却并未因此得到缓解。
不少人觉得,与其斥巨资构建成吉思汗的纪念场所,倒不如将此款项用于增进民生福祉。
毕竟,成吉思汗再伟大,也无法直接解决蒙古人民面临的贫困问题。
民族自信与现实困境
如今,成吉思汗已然成了蒙古国的标志。
每年,不计其数的游客纷至沓来,参观成吉思汗的雕像与纪念馆。蒙古人民也借由他,再度寻回了民族自信。
蒙古政府不断宣传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凝聚民心,增强国家认同感。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争议。
成吉思汗的回归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振奋了蒙古人民的士气,但现实是,
蒙古国的经济依然疲软
。
2023年蒙古国人均GDP仅仅只有5867美元,仅仅相当于四万多人民币
。
相比之下,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2023年人均GDP超过十万人民币
。
经济发展的差距,甚至影响了婚恋市场。
因为同属于一个民族,内蒙古和外蒙古经常通婚。
在过去有不少内蒙古的女性嫁到外蒙古,而如今
基本上都是外蒙古嫁到内蒙古
。
毕竟人性使然,谁都不会愿意嫁到穷地方受苦。
内蒙古的经济发展,让许多外蒙古人民感到自卑。
原本外蒙古在苏联的援助下,经济是远超内蒙古的,
而在失去了苏联的援助后,外蒙古的经济便一蹶不振
。
缺乏支柱型产业,国内的市场经济改革也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繁荣。
在这种情况下,过度依赖成吉思汗这个民族象征,是否真的能够帮助蒙古走出困境?
这是许多蒙古经济学家和官员正在反思的问题。
成吉思汗固然是伟大的历史人物,但
一个国家的崛起,终究要靠经济、科技和现代化的制度建设
。
参考资料:
新浪财经《
蒙古国,如何沦落为最没有存在感的国家?|国家经济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