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7年张昶写下“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个字,朱元璋非常生气对丞相李善长说:“我如此重用张昶,他却将我玩弄于股掌之中,我一定要将其碎尸万段,扔进河里喂鱼!”可见朱元璋对张昶有多痛恨,朱元璋厚待张昶6年,为何换来的是张昶的背叛呢?
张昶这个人史料中记载的资料并不多,只知道他是北平宛平人,张昶这个名字在史料中第一次出现是1361年,朱元璋打算向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投降,察罕帖木儿便派户部尚书张昶等三人南下接受朱元璋投降,并且授予朱元璋官职。
1351年韩山童发动红巾军起义,但很快便被元军杀害,韩山童的部下刘福通扶持其儿子韩林儿为帝继续抗元;韩林儿称帝后确实实力不容小觑,到1558年韩林儿的势力范围达到顶峰:西至关中,东到山东,基本上整个黄河流域都是韩林儿红巾军的范围。
而且曾一度逼近元大都(北平),使得元顺帝想要迁都;元顺帝派出大将察罕帖木儿南下平叛,一方面察罕帖木儿确实非常骁勇善战,另一方面韩林儿与刘福通的管理能力不行,能攻下城池,但守不住,元军在察罕帖木儿率领下很快便收复了关中、山东等地,韩林儿不得不逃走,后妃与玉玺都落到了元军手里。
不过韩林儿确实做了一个非常突出的贡献:牵制住北方的元军,使得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枭雄能快速地发展起来;但是察罕帖木儿收复山东以后,朱元璋很快便意识到整个局势对自己的不利:
北边有强大的元军
南边有方国珍
东边是张士诚
西边是陈友谅
尤其是北边的元军:察罕帖木儿率领40万元军对中原虎视眈眈,以前有韩林儿作为屏障,而韩林儿败退以后,朱元璋便直接暴露在元军的视野中,朱元璋很清楚时机未到,不能与元军硬碰硬,便主动向察罕帖木儿提出:投降。
当然朱元璋并不会真的投降,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已;朱元璋能主动投降自然是好,察罕帖木儿便应允,派出张昶等三人前去处理朱元璋投降之事,并授予朱元璋荣禄大夫等职。
不过张昶从山东出发,等见到朱元璋已经是1年以后:张昶先从海路到方国珍的地盘,方国珍首鼠两端,既有投降元朝的意思,但又暗地里跟朱元璋交好,所以并不敢把张昶怎么样,便主动派人将张昶等人送到了福建,从福建又辗转到了江西,从江西好不容易才到了朱元璋那里,而张昶等人这一走就是一年的时间。
元末局势变化莫测,一年的时间对朱元璋来说确实是好消息:察罕帖木儿认为朱元璋已经投降,并没有主动攻打朱元璋;而且一年时间内天下局势大变,察罕帖木儿被杀,他的义子王保保承袭其位置,然而麾下大将李思齐并不服从王保保,自立为一方枭雄,而察罕帖木儿的老对手孛罗帖木儿却在元顺帝支持下,想要吞并王保保,王保保为了自保,并不主动南下平叛。
如此以来对朱元璋来说北边的危机解除,那么张昶作为元朝的招降官员便也没有了价值;朱元璋派人将张昶等人接来衢州,不过让张昶三人脱掉衣服进城,等到了南京以后,才让三人穿上衣服;张昶是读书人,如此被朱元璋对待自然是奇耻大辱。
所以张昶三人见到朱元璋以后很不客气,朱元璋便令下将三人捆绑起来推出去斩首;不过朱元璋确实将另外两人杀了,而是用另一个囚犯将张昶换了下来。朱元璋如此做的目的无非就是告诉天下人:他要抗元的决心。
朱元璋确实骗过了元朝,元顺帝重用张昶的儿子。而朱元璋因为欣赏张昶的才华而偷偷地将其留了下来,并对刘伯温还有宋濂说:“元朝给我送来了一位贤臣,你们有什么事情要多与他商量。”
大难不死的张昶很快便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多次得到提拔,最高的职位做到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张昶提出的很多建议都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毕竟他熟悉元朝制度,朱元璋不仅重用,而且很是信任张昶。
张昶在朱元璋麾下也算是小有成就:
比如张昶为朱元璋建立的粮米还有户籍制度
再比如辅佐朱元璋做出很多的决策
另外张昶与李善长、刘伯温二人一起编撰法典
但张昶此人一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便注定了他的结局定不会好。
1367年朱元璋称帝前一年,李文忠活捉元朝的官员长寿等人,朱元璋并没有为难这些元朝官员便打算给他们一些口粮放他们回去。
但张昶偷偷找到长寿等人,让他们能帮自己将书信带回元朝,并看看自己的儿子是否还活着。但张昶的信并没有送出去,被杨宪发现了。朱元璋非常生气,让冯胜还有杨宪二人审问张昶,张昶便写下八个字“身在江南,心在塞北”。
朱元璋得知张昶一直没有真心归顺自己,而自己一直信任重用他,觉得张昶辜负了他,对张昶很是痛恨。
张昶在朱元璋麾下6年时间,受到朱元璋厚待,但还是背叛了朱元璋,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首先张昶进城时朱元璋下令脱光衣服,对读书人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其次张昶是来招降朱元璋的,自家妻儿都在元朝,孤苦伶仃一人自然想念家人,即便朱元璋给再多的赏赐,都收服不了张昶的心。
张昶在管理钱粮、律法方面确实有才,但毕竟心不在南京,若能真心归顺的话,对大明来说确实是锦上添花,如此以来,只能说是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