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方把世界瓜分完了,才对清朝动手?而且最终也没能分割清朝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一片肃杀。新军工程第八营里,一个叫熊秉坤的年轻人握着步枪,心跳如鼓。他知道,自己即将点燃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之火。就在这个不平凡的夜晚,一声枪响划破长空,武昌起义拉开序幕。这一枪,不仅击碎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也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即将终结。
然而,谁能想到,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竟是由一群普通人发起的?那些穿着粗布衣服、戴着草帽的农民,那些蓬头垢面的工人,那些面黄肌瘦的学生,他们才是这场革命的真正主角。他们用血肉之躯,推倒了一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大厦。
让我们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看看这些普通人是如何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的。
1912年2月12日,一纸诏书传遍天下六岁的小皇帝溥仪正式宣布退位。这份诏书写道“朕准太后懿旨,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至此,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走到尽头,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呼之欲出。
这一切,要从三年前说起。
1909年,四川成都。一群身着长衫的绅士聚在茶馆里,讨论着铁路国有化的事。他们愤怒地说“朝廷要把我们的铁路收归国有,这不是明抢吗?”旁边的茶客插嘴道“听说湖广总督要把新军裁掉,那些当兵的怕是要造反啦!”
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事,却是导致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索。
再往前推十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一个老农民看着烧杀抢掠的洋人,悲愤地说“大清朝完了!”他哪里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再往前推六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一个广州商人看着英国军舰,叹息道“天朝上国,也有被打败的一天啊!”从那时起,中国就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滚动的。在那些看似平静的日子里,革命的种子正在悄然萌芽。
1905年,日本东京。一群留学生聚在一起,成立了同盟会。他们中有孙中山、黄兴等人,他们立志要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国。当时,谁能想到这些衣着光鲜的留学生,日后会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人物呢?
1911年9月,四川成都。保路运动爆发。民众冲上街头,高喊“誓死保路!”这场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就在这个时候,革命党人看准时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炮声隆隆。新军工程第八营的起义官兵迅速控制了城内要地。第二天一早,起义军就占领了武昌全城。
消息传开后,全国沸腾了。江西巡抚冯汝骙第一个响应,宣布江西独立。接着,浙江、山西、云南等地相继起义。11月1日,上海光复。3日,江苏独立。4日,广东独立。连满族人聚居的东北三省,也纷纷宣布脱离清廷。
一时间,革命的烈火席卷神州大地。老百姓们欢欣鼓舞,纷纷剪掉辫子,喊着“共和万岁”走上街头。
然而,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清廷还在垂死挣扎。慈禧太后的亲信、满族权贵袁世凯被启用为总理大臣,妄图力挽狂澜。
但革命的洪流已不可阻挡。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民国成立。袁世凯看到大势已去,开始与革命党人谈判。
最终,在1912年2月12日,那份改变中国历史的退位诏书颁布了。
辛亥革命胜利了!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如何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如何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革命者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人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军阀混战、外敌入侵,中国仍然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历史的车轮终究是向前滚动的。辛亥革命播下的种子,终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这是多少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啊!回望百年前的那个深秋夜晚,我们不禁感慨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先烈们,你们看到了吗?你们用鲜血浇灌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