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成长期间肯定学到过众多历史典故
,老师和长辈传授它们就是为了让大家学习其中的优秀精神,或者通过这件事引以为鉴。
然而实际上,
这些典故很多时候只是其中的主人公一生中短暂的一段富有教育意义的经历,并不代表他们本人的真实形象或者一生都是像典故里一样光辉
。
历史上就有这样几个典故,我们在学到的时候只看到了好的一面,却不知道后续发生的事竟然完全不一样
,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完璧归赵
相信大家都知道
蔺相如完璧归赵
的典故
,秦王想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但是赵王担心秦王言而无信,于是就派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随后见机行事。
秦王拿到了和氏璧之后果然表现出了强占的意图,于是
蔺相如借口指出和氏璧上的瑕疵将和氏璧拿回了自己手上,并威胁秦王交出城池
,否则就毁掉和氏璧。
秦王没有办法,只能答应了蔺相如的威胁,
然而蔺相如却反将秦王一军,提前就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并且他最终也经过周旋之后全身而退
。
大家学习这个故事的时候都是强调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殊不知正是完璧归赵这件事
给赵国招惹来了巨大的灾难
。
被蔺相如耍了之后,
秦王一直对赵国怀恨在心,但是为了一块玉出兵未免小气,于是就一直隐忍到了几年之后
,秦赵两国之间再次因为领土起了矛盾。
新仇旧恨加在一起,这次秦王直接让白起带兵出征,
最终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元气大伤不可能东山再起,可见蔺相如一时的聪明却给赵国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
二、一饭千金
被称为“兵仙”的韩信早年只是个一文不名的穷小子,甚至市井流氓都能欺侮他,
韩信也因为久不得志一度想要放弃,然而他在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贵人。
这个贵人是一个普通的漂母,她见韩信饥肠辘辘就施舍给他了一顿饭菜,让韩信将恩情铭记于心
,最终在功成名就之后重新回到故地,拿出了千金报答她。
后世人们传承这个故事就是因为韩信知恩图报的美德十分令人赞颂
,然而实际上,
结合韩信的性格再来看这个故事,其中的报恩就会变成另一个意味
。
韩信自尊心极强
,当年被流氓“胯下之辱”之后一直记恨在心,直到发达之后还专门回到家乡去报这个仇。
漂母当年施舍给韩信一顿饭的时候也说了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这样让韩信无地自容的话
,被恩人看不起让韩信相当不甘心。
因此多年之后报答漂母,
除了报恩这一层原因以外,
更是韩信也是为了向蔑视自己的漂母证明自己不是她所说的那种废物
。
三、金屋藏娇
汉武帝刘彻小时候是汉景帝最宠爱的皇子,但是却还不至于成为太子,
然而他的姑姑馆陶公主想让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当皇后,于是看上了刘彻。
这门亲事商定之后,馆陶公主决定帮助刘彻登上太子之位,但是她相当宠爱自己的女儿,
于是就为了考验刘彻的诚意,于是就问他想不想娶媳妇
。
馆陶公主指着身边跟随的一百多个宫女挨个问他,但是刘彻一个都没有看上,直到
馆陶公主指着女儿陈阿娇问他:“那阿娇好不好?”刘彻瞬间喜笑颜开说道:
“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后世都用这个成语形容对爱人的宠爱
,然而这对娃娃亲的夫妻之后的结局却是一地鸡毛。
汉武帝登基之后,
因为陈阿娇一直没有生育就逐渐冷落了她
,转而爱上了卫子夫,
陈阿娇妒火中烧,于是用邪术诅咒其他后妃。
但是她使用巫蛊邪术的事还是败露了,陈阿娇被汉武帝废了皇后之位,最终只能在长门宫孤老终生
,本来美满的金屋藏娇却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四、凿壁偷光
大多数人小时候肯定都被长辈或老师
用匡衡“凿壁偷光”这个典故劝学过
,话说西汉有个孩子叫匡衡,他家贫寒到连灯都点不起,晚上根本没法读书。
但是匡衡非常渴望学习,于是走投无路只能在墙上凿开了一个缝隙,然后就着邻居家透过来的烛光趁机读书学习
,最终经过苦学之后,匡衡果然有一番成就。
这个故事展现了匡衡勤奋好学、不怕艰苦的品质
,常常被后世人们用来教育孩子或者学生要像他学习,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功成名就之后的匡衡失去了初心
。
他虽凭借学识成为了丞相,但却开始恃强凌弱
,出于贪婪之心非法扩大封地,甚至贪污受贿,
他的儿子匡昌也目无法度,醉酒杀人,最终一家人被贬为庶民
。
而匡衡在获罪返回故乡之后不久,就在孤苦无依和心惊胆战之中病死家中
,结局可以说相当惨淡,完全没有当年凿壁偷光的坚韧劲儿了。
相信这个后续绝对能让很多人刷新对匡衡的印象,
同时也教育了我们勤奋和学识是成功的基石,但坚守道德和廉洁自律同样重要。
五、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
可以说是儿童教育的经典故事了
,很多人都通过东汉末年文学家
孔融在四岁时便懂得礼让,将大梨分给长辈和兄长、自己只拿最小的梨
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学会礼让。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真实的孔融其实只是个伪善的伪君子罢了,根本不算高尚。
孔融身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家世是非常出众的,这也就导致了
他要在人前保持自己高尚人格的固执,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给自己经营出了好名声
。
然而实际上的孔融曾因为私自收留罪犯导致兄长孔褒被处死
,他反而得了好名声,
后来更是因为嘴上会说但是实际做不好而搞砸了很多事。
同时,
孔融虽然不畏权势,但情商也是相当低,这最终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因为他一直看不惯曹操僭越的行为,因此经常明里暗里讽刺曹操。
曹操本来就不是什么心胸宽广的人,听了孔融一直骂自己当然不能忍,因此最终下令将他处死
,其实如果不是这么嚣张的话,何至于死呢?
六、力士脱靴
李白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同样有着大多数文人共有的那种骄傲的骨气
,因此产生了有名的典故
“力士脱靴”
。
相传,
唐玄宗有一次在和杨贵妃玩乐的时候,一时兴起,于是召见了李白让他为此作诗一首
,可是李白当时刚好喝得酩酊大醉,连走路都歪歪扭扭。
可皇帝的命令总不能不完成,
于是李白就任性地表示只要高力士给他把靴子脱下来,那他就能写出来诗
,但高力士可是唐玄宗最重用的大太监,连权贵官宦都要尊敬地给他几分面子。
然而李白却坚持自己的要求,
最终高力士为了让皇上高兴,只能找李白说的做了,
因此后世认为这个故事表现了李白不畏权贵、坚持自我本色的品格。
然而这个故事表现出来的李白其实没有人们想的那么好,
高力士算不上是个奸臣,他只是因为唐玄宗的重新比较有权势
,但是这却戳痛了李白身为文人的自尊。
李白当时郁郁不得志,而
宦官本来是非常被人们看不起的,但高力士的权势却比他还高,
因此为难高力士拖靴完全是他的刻意刁难罢了
。
七、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
基本是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说过的故事
,相传北宋名臣司马光小的时候和伙伴们在后院玩耍,没想到一个小孩不慎掉入进了院里的大水缸里。
其他孩子们瞬间乱成一团,
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搬起了大石头砸破水缸,救了掉进去的孩子
,因此后世人们用这个故事
教育孩子要机智勇敢、遇事沉着冷静
。
因为这个故事,司马光在无数人的印象里都成为了正人君子的良好形象
,然而历史上的司马光虽然也是君子,
但却是个阻碍时代发展的老迂腐
。
为了改变北宋的各种积弊,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了改革变法
,这就代表很多人的利益会被触犯,因此受到了很多反对,
司马光就是其中声音最大的之一
。
这就表现出了司马光思想保守的弱点了
,而后变法失败之后,
司马光重回朝堂,就开始夹带私仇报复先前的政敌,打压异己
,这又是一个错误。
不仅如此,
司马光还缺乏政治家的格局和眼光
,如将安疆、葭芦等四寨割让给西夏,
危害了国家安全
,所以司马光这个人的格局和品行其实并不优秀。
结语
历史是有多面性的,更何况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用一件事来认识一个人是不可取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典故为后世带来的教育意义也是深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