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陕西发现的墓志所指的武则天 “兽行”,即可能杀害儿子李弘这件事,需要谨慎看待和分析:
- 支持的观点和依据:
- 政治动机方面:李弘是唐高宗李治最器重的皇子,他才能出众、品性优良,在朝堂之上逐渐有了声望,且李治有让李弘逐渐接管政事的念头。这对武则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她在李治生病期间掌握了朝政大权,李弘的崛起可能会分走她的权力,影响她对权力的掌控。从权力斗争的角度看,武则天有杀害李弘的动机。
- 墓志暗示方面:1995 年陕西发现的阎庄墓志铭中提到 “缠蚁床则遭祸,随鹤返则俱逝”,被一些学者解读为阎庄的死与李弘有关,可能是因为李弘遭人杀害,从而连累到了随从阎庄。这种表述似乎在隐晦地指出李弘之死存在蹊跷,与官方所说的病死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背后可能有不为人知的阴谋,并且这与《资治通鉴》等史书中指责武则天害子的说法有一定的呼应。
- 反对的观点和依据:
- 缺乏直接证据:虽然墓志的内容引发了人们的猜测,但墓志铭本身的表述较为隐晦,没有明确指出李弘是被武则天所杀,只是后人的一种解读。而且仅凭借这一块墓志铭就断言武则天杀害了李弘,证据过于单薄。在历史研究中,单一的证据很难支撑起一个重大的结论,需要更多的证据相互印证。
- 李弘的身体状况:史料记载李弘从小就体弱多病,并且因操劳政务,身体状况一度不佳。因此,他有可能是因疾病自然死亡,而并非被人杀害。古代医疗条件有限,一些疾病可能无法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年轻早逝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 史书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古代史书的撰写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作者的立场、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等。对于武则天这样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史书中的记载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见和抹黑。一些史书可能出于维护李唐正统的目的,对武则天进行负面的描写,将一些未经证实的事情归咎于她。
综上所述,陕西发现的墓志虽然为研究武则天和李弘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但不能仅凭此就确凿地认定武则天有杀害儿子的 “兽行”。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还需要综合考虑更多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