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非洲草原上,狮子和鬣狗,在争抢斑马肉。
鬣狗把狮子赶跑,独自享用。
难道斑马还要感谢鬣狗赶跑狮子吗?
那么有这样一种说法,日俄战争,日本打败沙俄,避免中国东北被沙俄独占。难道我们还要感谢日本吗?
一、战争背景与起因
19世纪中后期,沙俄帝国迈入近代工业化国家行列,开始走上对外扩张之路,将目标瞄准拥有近4亿人口的清帝国。
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与《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割走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
海参崴的存在为俄国角逐远东提供了支点,但因其只能在夏季使用,俄国一直寻求太平洋不冻港。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后,将台湾、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岛纳入势力范围,严重威胁到俄国在远东的战略意图。
随后,俄国联合德法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虽归还辽东半岛,但俄国并未满足,继续向朝鲜半岛扩张。
沙俄财政大臣维特计划通过在东北修铁路、控制商贸、逐步移民等方式实现“黄俄罗斯计划”。
1897年,沙俄强占旅大,1900年制造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后,出兵17万攻占东北全境。
这一行为遭到全世界谴责,各国纷纷指责沙俄,日本更是坚决反对,因为这侵犯了日本在东北亚的利益。
日俄两国在远东地区的矛盾日益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二、战争过程与各方角力
(一)日俄双方的战略部署
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意识到与沙俄必有一战,积极扩军备战。
一方面大力发展海军,提升舰队实力;
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盟友,与英国结盟以对抗沙俄。
日本深知自身实力与沙俄仍有差距,因此在战争准备上格外用心,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而俄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在战争初期占据先机。
沙俄拥有庞大的军队和广阔的领土,对日本的威胁并未充分重视。
俄国认为日本是一个新兴的小国,不敢轻易挑战其在远东的霸权。
然而,这种轻视让俄国在战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战争中的关键事件
旅顺争夺战是日俄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斗之一。
1904年2月,日本偷袭旅顺的俄国舰队,但俄军很快反应过来,舰队炮火稠密,日军从海路无法攻入旅顺。
于是,日军调整作战方案,先登陆大连,再从大连围攻旅顺。
日军指挥官乃木希典,带领近6万人第三集团军于1904年5月29日登陆大连。
首战日军损失惨重,以4千多人的伤亡才拿下南山根据地。
旅顺在沙俄手里7年之久,已变得固若金汤,有各种堡垒52座,600多门火炮,几百挺机枪,战壕若干,阵地外还设有高压电铁丝网。
攻打旅顺西部防线的制高点203高地成为关键。
乃木希典让5万多士兵写好遗书,准备决一死战。
双方炮轰后,俄军躲进坚固堡垒,以铁丝网和机枪为屏障,日军冲锋成了活靶子。
一天之内,日军损失5千多人。
第二天,日军换方向进攻盘龙山高地,结果与前一天一样,日军第35联队基本全军覆没。
5天内,日军损失5个联队,伤亡达1.6万人。
奉天大会战也是重要战役。
1905年2月20日,日军在奉天向俄军全线发起攻击。
日军采用迂回战术,分两翼突破,试图夹击俄军。
俄军总司令库罗帕特金,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有误,对总预备队运用不当。
3月9日夜间,俄军撤退。
此役,俄军伤亡大约六万人,被俘二万二千人;日军死伤大约七万人。
三、战争结果与影响
(一)对日本的影响
日俄战争中,日本虽获得胜利,但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日本陆军战死八万多人,十万人因受伤而残废,国内经济濒临崩溃。
粮食、燃油价格暴涨,引发平民多次抗议。
尽管日本在战争中获得了部分权益,如获得了旅顺、大连的租借权,割让库页岛南部,以及在东北的部分权益,但这些成果,未能满足日本国内民众的期望。
日本在战争后,财阀通过战争大发横财,并掀起企业投资热潮。
从1905年下半年到1907年,新建扩建企业投资额,相当于甲午战后,十年间投资总额的两倍。
日本自此全面展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工业部门实现了由轻工业向电子、煤炭、化工等重工业部门的转化。
到一战前夕,日本在机车、铁轨、船舶等方面均能达到自给。
通过日俄战争后的经济危机,以财阀为中心的日本垄断资本迅速形成,日本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同时,日本的胜利打破了“白种人天生优越”的谬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1905-1906初,日本的驻外使馆,由象征“二等国”的公使馆,升格为象征“一等国”的大使馆。
然而,这场战争也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
日本统治阶级宣扬“日本民族优越论”,蔑视亚洲其他国家和人民,自认为应该成为,支配其他民族和亚洲的盟主。
又宣扬所谓“外压论”,即在国际上,日本民族受到了外国的压迫,利益受到了损害,加深了国民的对外排斥和敌对意识,为对外侵略战争,提供了“正当”理由,驱使国民支持战争,充当炮灰。
此后,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逐步建立,为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提供了条件。
(二)对俄国的影响
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实力被大大削弱。
国内的各种矛盾被激化,工人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这为之后苏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日俄战争中,沙俄扩张不成,反而损失了大批殖民地。
沙俄的腐朽和脆弱,在这场战争中暴露得淋漓尽致,虽然动员的部队远多于日军,但是各个集团间完全没有协同配合可言,最终被日军分别消灭。
许多官员将派系斗争,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为了打击政敌,不惜给其使绊子,让其打败仗。
大败过后,沙皇尼古拉二世启用斯托雷平进行改革。
斯托雷平在土地方面进行改革,所有农民无需经过村社考核便可以自由退出村社,农民在村社内的份地完全私有化,稍微富足一点的农民可以向农民银行贷款建立自己的田庄、农场。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去,效果显著,直接打造出了130多万个拥有独立农场的富农,这些人成为了罗曼诺夫家族的坚定支持者。
斯托雷平除了在改革方面是一把好手,在治理方面也很强硬,他对搞事情的人抓起来一顿收拾,先后解散了两届国家杜马,同时颁布了新的选举法。
对于芬兰人、波兰人打算出来单干这件事,斯托雷平也采取了军事打压的策略,他的基本原则是维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
斯托雷平就是想通过集权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改革计划。
奈何当时的沙俄大厦将倾,漏风的地方太多,斯托雷平根本补不完。
(三)对中国东北的影响
日俄战争给东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整个日俄战争期间,有数十万人沦为难民,以至于“小民转徒流离哭号于路者,以数十万计”。
为了筹措军需,俄军、日军蛮横地劫掠我国平民;
许多中国人民被两个侵略者强征为劳工,因劳累而死。
旅顺的工厂被炸毁,房屋被炸毁,就连寺庙也未能幸免。
耕牛被抢走,粮食被抢光,无数生灵被涂炭,“城镇乡村人民房屋财产无不波及损失”。
侵略军每到一处,“抢掠奸淫,无恶不做,妇女因此丧命的不知多少”。
然而,日俄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日俄在东北的势力,避免东北被俄国独占。
清政府在战争中采取“以夷制夷”策略,虽属无奈之举,但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弱国地位。
清政府看到在八国联军之后,东北逐渐被俄罗斯渗透侵略,眼看东北要被毛子吞下,于是使出了一招引虎搏狼之计,许给日本东北铁路的修筑权,以及各项权益,引得日本人和老毛子血拼了一场。
日俄战争,给中国的无辜平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大量伤亡和损失,也是对于一个国家主权的践踏。
但是另一方面,又再次平衡了中日俄三方,在东北的力量,使东北免于被沙俄独占的更坏结局。
国家落后,就必然挨打,这是几千年人类社会,被反复证明的硬道理。
#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