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克之,原名华皖,别名张建良,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汇光湖乡五里村人。生于1902年12月20日。早年加入国民党,1935年11月1日与王亚樵、孙凤鸣等策划刺杀蒋个石、汪精卫,遭国民政府通缉,投奔延安。
1939年经周恩来、潘汉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中共建国后,任内务部副部长,1955年受潘汉年案牵连,入狱二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平反,1998年1月7日在北京去世。
华克之为何刺杀老蒋?毛主席为何拒绝他的加入?遭拒绝之后毛主席说了什么?这些问题涉及到华克之的生平经历和他与两党领导人的复杂关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华克之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受到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他在读书时就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和革命运动,对国民党的统治感到不满。1924年,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在校期间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党的一员。
然而,在战争中,他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残暴和反动,对国民党失去了信心和忠诚。他认为国民党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政策,与帝国主义勾结,镇压工农群众,背弃革命同志。他开始接触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和活动,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同情和支持。
1935年10月,在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华克之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司法部秘书科科长。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与王亚樵、孙凤鸣等人密谋刺杀蒋介石、汪精卫。他们认为蒋介石、汪精卫是国民党内最大的两个反动派别,是中国革命的最大障碍。他们希望通过刺杀这两个人物,引发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和混乱,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
1935年11月1日晚上9点左右,华克之、王亚樵、孙凤鸣等人携带手枪和手榴弹,乘坐出租车前往南京市中山北路上的金陵饭店。当时,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正在饭店内举行会议。华克之等人在饭店门口下车冲进饭店大堂,向会议室的方向开枪。
然而,他们的行动被国民党的保镖发现,立即还击。在激烈的交火中,王亚樵、孙凤鸣等人被击毙,华克之则趁乱逃出饭店,乘坐出租车逃离现场。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均未受伤。
华克之刺杀老蒋未遂后,被国民政府通缉。他先后逃往上海、香港等地,寻求中国共产党的联系和帮助。1937年4月,他终于通过周恩来的安排,抵达陕北延安革命根据地。他向周恩来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共产党的敬仰和信任,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将此事报告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对华克之的刺杀行为表示了赞赏和同情,但是拒绝了他的加入申请。
一是考虑到华克之的身份和背景。华克之是国民党的高级官员,曾经参与过国民革命军的东征和北伐,与国民党内部有着复杂的关系。毛主席认为,如果让华克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可能会引起国民党的怀疑和敌视,影响两党之间的合作和谈判。同时,也可能会引起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不信任和反感,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纪律。
二是考虑到华克之的思想和观点。华克之虽然对中国共产党有所了解和认同,但是并没有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他还保留着一些国民党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革命的性质、目标、道路、策略等问题有着不同甚至错误的看法。毛主席认为,如果让华克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可能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分歧,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斗争。
三是考虑到华克之的行为和作风。华克之虽然有着革命的热情和勇气,但是也有着冲动和盲目的倾向。他在刺杀老蒋时没有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同意和指示,而是自作主张地进行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行动。这种行动不仅没有给中国革命带来利益,反而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损失和危险。毛主席认为,如果让华克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可能会造成行动上的冒险和失误,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和战术。
毛主席拒绝华克之的加入,并不意味着他对华克之没有关心和尊重。毛主席拒绝华克之的加入,是出于对中国革命的全局和利益的考虑,是一种政治上的明智和决断。他对华克之表示了友好和尊重,没有把他当作敌人或叛徒,而是当作一个有着革命志向和潜力的同志。他没有把华克之赶走或关押,而是让他留在延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培养。他没有把华克之孤立或排斥,而是让他参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和工作。他没有把华克之打压或消灭,而是让他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毛主席拒绝华克之的加入后,亲自与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在谈话中,毛主席首先肯定了华克之刺杀老蒋的勇气和牺牲,表示了对他的同情和理解。然后,毛主席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方针、政策、任务、目标等问题,向华克之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原则、组织、纪律等要求。
接着,毛主席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特点、阶段、路线、策略等问题,向华克之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方法、步骤、措施等措施。最后,毛主席诚恳地建议华克之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安排,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