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和宋希濂,一个是我国的开国元勋,一个是国民党中将,这两个不同阵营的人,按理来说应该道不同不相与谋,但两人之间却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情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1
陈赓和宋希濂都是湖南湘乡人,陈赓的父亲曾参加湘军,受家父影响,陈赓十四岁就投身部队。宋希濂出身小康之家,当十四岁的陈赓扛起枪的时候,十四岁的宋希濂正前往长沙求学。当时无数爱国人士聚集长沙,进行革命宣传和活动,一直有热血报国之心的宋希濂毫不犹豫参加了革命,两年后报考陆军讲武学校。
在这次考试中,两人相识,老乡的身份和共同的报国理念让他俩很快走到一起成为好友,后来一同报名黄埔军校,双双以优异的成绩成为黄埔军校学员。
此时的陈赓已经是共产党员,他有意培养和发展宋希濂,不久在陈赓的介绍下宋希濂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如果一直按照这样的路走下去,两人将会成为一生并肩作战的战友和挚友,宋希濂也会和陈赓一样在中国开国史上留下他的功绩和名字,然而命运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安排好每个人的路。
2
当时黄埔军校校长是蒋介石,他一直在留意优秀学员,游说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优秀的宋希濂进入了他的视线。不久后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宋希濂被调任国民党任长官,这一任命直接让宋希濂被动站到了蒋介石一方,慢慢和共产党断了联系。
最初宋希濂也有过迷茫彷徨和摇摆,但蒋介石一再利诱他,慢慢地宋希濂成为了蒋介石心腹,从此死心塌地扎根在国民党阵营。
自此,陈赓和宋希濂两人分道扬镳,渐行渐远。
虽然两个人因为不同的政见走上了不同的路,但是曾经的情谊没有改变。
1931年陈赓被捕,在宋希濂的大力斡旋之下,蒋介石收起对陈赓的杀心,改为软禁。国共再次合作一致抗日期间,两人又携手一起为了国家和民族浴血奋战。
但解放战争开始后,分属不同阵营的两个人又不得不站到了对立面。
解放战争中宋希濂陈兵西南,阻止解放军西进,然而全国解放的历史车轮不容阻挡,1948年底,宋希濂的部队被彻底消灭,他也被俘。
此时陈赓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司令,而宋希濂沦为阶下囚,二十年时间,物是人非,曾经并肩站在黄埔军校高台上的两位青年,有了各自不同的归宿。
在宋希濂以为自己这一生就此完结的时候,陈赓来看望他并和他促膝长谈,让宋希濂内心颇为触动。他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审视曾经的选择,思考今后的人生。
1959年宋希濂成为第一批特赦战犯,陈赓第一时间赶到监狱接他。
1961年3月,陈赓将军不幸病逝,老友的离去让宋希濂无比悲痛,他饱含热泪写下了纪念老友的文章。
1980年,应儿女之邀,宋希濂前往美国养老。1985年,陈赓的夫人傅涯因公前往美国,受到宋希濂和朋友的盛情款待。在机场分别时,宋希濂掏出一把钱,含泪恳请傅涯收下:“我和陈赓情同手足,请你帮我买束花代我祭拜他。”这样的理由让傅涯无法拒绝。
3
宋希濂出狱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协文史专员,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兢兢业业笔耕不辍,写下了近三十万字的文史资料。
迁居到美国的宋希濂依然心系祖国的统一,他在纽约建立了“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并担任总顾问。促进会的宗旨是:“海外侨胞要不分党派,不分立场,同心协力,共同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1993年宋希濂病逝,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待到祖国统一时,家祭无忘告乃翁。”
陈赓和宋希濂,犹如亮剑里的李云龙和楚云飞。他们虽然阵营不同,但是抵抗外族侵略、渴望祖国统一的信念是一致的。
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家国情怀永流传。无论是哪个党派,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国。相信总有一天,台湾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们可以慰藉所有渴望祖国统一的英灵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