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安事变中的何应钦:是真心要救老蒋,还是想取而代之的背刺者?
迪丽瓦拉
2025-08-06 19:03:02
0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36年冬季,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因为一场惊心动魄的“叛变”而再度成为全国的焦点。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将领决定采取兵谏行动,扣押了时任国民政府最高统帅的蒋介石。

这一行动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同时也给南京的国民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而在这场风波中,一位被卷入旋涡的军人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何应钦,这位国民党内部举足轻重的军事领袖,开始主导起了一场引发争议的“讨伐”行动。

在这一关键时刻,他的决策和立场成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所在。何应钦究竟是忠心救主,还是另有隐秘的野心?他的每一步棋都牵动着整个局势的发展。

一、西安事变的爆发与何应钦的迅速应对

1936年12月,西北军与东北军的两个主将——张学良与杨虎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决定采取极端措施,扣押蒋介石。

他们认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已经让中国陷入无休止的内战之中,而日本的侵略步伐却不断加快。张学良的行动目的明确:逼迫蒋介石改变政策,集中力量抗日,停止内战。

西安,作为这场事件的核心,突然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焦点。

蒋介石被扣押的消息传到南京后,整个国民政府陷入了混乱和紧张之中。

国民党内部迅速分裂为两派:一派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主和派以宋美龄、宋子文为代表;

而另一派则认为必须使用武力解决,确保国家的统治秩序,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便是何应钦。

此时,何应钦正是蒋介石在军中的心腹之一,他立刻着手制定军事方案,准备对西安发起“讨伐”行动,以武力解决这一“叛变”。

当时的何应钦被推到风口浪尖,他并非简单地依据情势行事,而是坚定地主张用武力来应对这场危机。

他迅速召集了军中的核心将领,在一场非正式的碰头会上,他提出要通过大规模军事行动,稳住张学良与杨虎城的“叛乱”。

何应钦认为,扣押国家最高统帅是一种严重的违纪行为,如果不加以严厉制裁,国家的法纪将不复存在。

在他的建议下,南京方面决定采取一系列军事手段,先行封锁与西北地区的通讯与交通,并通过消息封锁,防止外界获取更多关于事变的消息。

紧接着,何应钦调动了十多个师的兵力,准备从陇海铁路沿线向西安发起进攻。与此同时,他还调派大批空军,从洛阳机场起飞,准备轰炸西安外围的关键目标地区。

然而,这样的举动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内所有人的支持。宋美龄和宋子文都在此时提出强烈反对,认为贸然发动战争可能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甚至威胁到蒋介石的生命安全。

在一片争议声中,何应钦选择了暂缓大规模的进攻,转而等待更多的谈判机会。

二、矛盾的谈判与复杂的军事局势

蒋介石被扣押后,国民政府内的焦虑与紧张达到了顶峰。何应钦虽然主张武力解决,但他并没有立即发动全面的军事进攻,而是采取了分步行动。

他指挥部队首先沿陇海铁路两侧推进,占领渭南、富平等外围地区,这样一来,他的军队在西安外围逐渐形成了包围态势。

而与此同时,何应钦也下令大批轰炸机从洛阳起飞,对西安周边的交通枢纽进行空袭。

在这样的军事压力下,张学良与杨虎城显然感受到了紧迫性。尽管他们手中还掌握着蒋介石这一筹码,但面对强大的中央军,他们无法确定能否继续控制局势。

在这期间,宋美龄的斡旋开始起到作用,她亲自飞抵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展开了面对面的谈判。

宋美龄的到来不仅仅是为了蒋介石的安全,更是为了缓解双方的紧张局势。她并没有带来明确的和解条件,而是试图通过情感打动张学良,希望他能在不伤害蒋介石的情况下放人。

与此同时,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的对话也在紧张进行。蒋介石逐渐意识到,张学良并不是出于私欲才采取这种极端行动,他的目的是为国家着想,推动抗日。

而张学良也在反复思量后,决定与南京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谈判。他向蒋介石传递了一个信号:如果国民政府愿意做出一定让步,他将考虑释放蒋介石。

何应钦此时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一方面,他的军队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发动对西安的全面进攻;

另一方面,宋美龄与宋子文的谈判取得了初步成果,军事行动的迫切性有所缓解。何应钦并没有一意孤行地发起进攻,而是选择保持克制,暂停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他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发动攻击,可能会导致局势彻底失控,甚至可能会让蒋介石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这时,何应钦收到了蒋介石从西安发来的指令,要求他暂时停止所有对西安的空袭行动,避免局势升级。

何应钦对此迅速做出了反应,他下令停止对西安周边地区的轰炸,并开始进一步与“主和派”进行协调,准备通过谈判的方式促使局势的和平解决。

尽管军事行动暂时被搁置,但何应钦依然保持着对西安的包围,并且没有完全放弃对武力手段的依赖。

三、何应钦的讨伐行动:战与和之间的博弈

何应钦的军事策略在西安事变中表现出了复杂性。虽然他最初主张以武力解决问题,但在事变的进程中,他逐渐展现了某种程度的克制。

西安外围的轰炸行动一直进行,但却始终没有对西安城内发动进攻。这种“施压不进攻”的策略既给张学良与杨虎城施加了压力,也给了南京方面进行谈判的时间与空间。

从军事角度来看,何应钦的行动是为了确保国民政府权威不被挑战,同时也是为了尽可能保证蒋介石的安全。

他调动了大规模的中央军,形成了对西安的包围态势,这让张学良与杨虎城在面对中央军时感到步步紧逼。

与此同时,南京方面也在密切关注局势的变化,宋子文与宋美龄在西安的谈判取得了一定进展,双方逐渐接近了达成妥协的边缘。

虽然何应钦的“讨伐”行动在国民政府内部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他始终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军事压力,才能迫使张学良与杨虎城做出让步。

虽然蒋介石的安全是何应钦行动的核心考虑,但他也意识到,单纯依靠谈判很难完全解决这场危机。

何应钦的军事行动并非毫无顾忌,他在收到蒋介石的亲笔信后,立即调整了作战计划,停止了对西安的空袭,并暂时搁置了对西安城内的进攻计划。

何应钦并没有像一些人猜测的那样,一意孤行地发动全面进攻,而是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妥协,配合谈判的进行。

这样的军事与外交策略相结合,使得张学良与杨虎城逐渐认识到,继续扣押蒋介石只会让局势进一步恶化,而南京方面也意识到,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大增。

随着谈判的深入,何应钦逐渐减少了对西安的军事压力,开始集中力量确保局势不会进一步失控。

尽管“讨伐派”内部仍有一些人主张继续加大军事压力,甚至直接进攻西安城,但何应钦最终选择了与谈判相协调的方式,确保双方能够在不发生武力冲突的情况下达成协议。

四、西安事变的解决与何应钦的最终决定

1936年12月19日,张学良与蒋介石达成了初步的协议,双方的谈判逐渐进入尾声。尽管局势仍然紧张,但和平解决的希望已经越来越大。

宋美龄与宋子文的谈判继续取得进展,张学良终于做出了让步,同意释放蒋介石,并在一定条件下结束对蒋的扣押。

何应钦在事变后期的表现,展现了他作为军事指挥官的谨慎与灵活。他的部队仍然保持着对西安的包围态势,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加大军事压力,而是选择等待谈判的结果。

当张学良同意释放蒋介石后,何应钦迅速采取行动,确保中央军的后续部署,确保西安城不会再度陷入混乱。

12月24日,蒋介石被正式释放,他立即返回南京,受到国民政府的热烈欢迎。

在南京故宫机场,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何应钦在会上发表了讲话,称赞蒋介石的领导能力,并强调了国民政府在危机中的坚决态度。

何应钦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确保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也使得他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然而,西安事变的余波并没有因此平息。何应钦的“讨伐”行动在事变后的国民党内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尽管他在军事行动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克制,但一些党内人士仍然对他的立场与动机提出质疑。尤其是何应钦与宋美龄、宋子文在处理事变时的分歧,更是成为了国民党内部讨论的焦点。

但无论如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国共之间的合作成为了可能。而何应钦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虽然备受争议,却也不可否认地成为了促成这一结果的关键力量。

他的军事行动虽然没有最终演变成全面的战争,但通过施加压力,他为南京方面的谈判争取到了更大的筹码,也为最终的和解奠定了基础。

所以,何应钦当时的目的肯定是为了救蒋,但至于营救失败,何应钦下一步会怎么走,这一点所有人心知肚明,所以后来蒋介石和何应钦之间并非是十分融洽。

结尾:

西安事变后的何应钦,继续在国民政府内部担任重要职务,尤其在军事方面,他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

虽然事变的和平解决让他一度被认为是成功的军事指挥官,但他与国民党内部其他派系的关系却日渐复杂。

此后,何应钦曾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并参与了诸多重要的军事决策。

然而,西安事变中的表现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种种恶行,始终伴随着他的一生,成为历史书中挥之不去的一页。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出使西域归来的张骞在给汉武帝讲述西域见闻时,特别提到一件让他感到困惑...
原创 一...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电视直播面前,送给了西方一个巨大的圣诞节礼物...
原创 苏... 苏联俘虏60万关东军,最后只活了3万人?最怕苏联女医生 战争对每个国家都是灾难,几百年来,历史证明...
原创 五... 标题:五虎上将赵云之子为何平庸一生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不少英雄...
原创 曹... 建安七年(202年)公元202年,东汉国都洛阳发生了一件趣闻,曹操六岁的儿子曹冲竟然称出了一头大象的...
都说明朝皇帝怠政,其中原因何在... 我们都知道,明朝出现了很多喜欢怠政的奇葩皇帝,比如嘉靖和万历,居然出现了长达二十多年不上朝的情况,究...
东汉时的黄金大幅度减少究竟为何... 一、杜镐与赵翼的佛教使用黄金说 关于西汉黄金多而东汉黄金少这一谜题,早在宋代就有官员杜镐提出解释。 ...
原创 北... 在历史上,功高盖主者往往受到帝王猜忌,甚至开国皇帝天下初定后第一时间便是着手处理功臣。面对家国天下,...
原创 唐... 唐太宗晚年的行为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将其定义为 “昏庸” 是不准确和不恰当的。以下是唐太宗晚年的一些行...
原创 曹... 在阅读本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不会错过后续更精彩的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原创 上... 让我们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穿越时空,来捋一捋三皇五帝的几种说法,你更认可哪一个? 一说是三皇:燧人...
原创 权... 权臣在中国古代是十分常见的,秦朝所设立的丞相,从地位上看就是第一大权臣,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总理...
原创 韩... 韩国申遗成功的项目中,有超过九成九是从中国强抢的! 我再重申一遍,韩国并不是从中国偷的非遗项目,而是...
原创 开... 开国大将陈赓,他有着一张敦实憨厚的国字脸,上面永远充满着笑容,看起来平庸朴素,十分亲切,但他却是黄埔...
原创 傅... 在明朝伐蜀的这一战中,朱元璋主要派遣了三个大将过去,汤和、廖永忠和傅友德,老朱砸其创作的《平西蜀文》...
原创 中... 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即使日本在1945年宣布了投降,但是他们带来...
原创 如... 关羽的一刀,不仅让刘备与曹操结下了不解之仇,更是以车胄的生命为代价,激发了一系列的角逐与战争。曹操率...
原创 他... 魏蜀吴乱世三国,各国都是名将如云,猛将如虎,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并称蜀汉五虎将,东吴似乎没有...
原创 唐... 历史上的女真民族是一个活跃的民族,但是人们往往十分熟悉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和女真人演化而成的满族建立的清...
原创 中... 中国,因为特殊的地理形势,所以造成了南北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乱世之间,就很容易形成南北分裂。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