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到达幽州时,巧妙地“扮猪吃老虎”,伪装成普通商人。地方官员盘查他时,他突然亮出一长串头衔: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幽州大都督、河北道黜陟使、河北道行军大总管、户部侍郎。
地方官立刻吓得尿失禁,跪地求饶认罪。
狄仁杰笑着说:“想到他前倨后恭的样子,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从那以后,电视剧中的狄仁杰便沉迷于微服私访的戏码。
电视剧暂且不提,看看这些官职,其中最高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不过是三品,为何如此令人震慑?唐代的一品、二品官员又都在做些什么?
电视剧
一、“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含义是什么
狄仁杰的诸多官职中,首要且最为重要的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凤阁”和“鸾台”是武周王朝时期对“中书”和“门下”的别称。因此,“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另一种称呼。
这个称号非同寻常。到了宋朝,宰相的正式称谓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
在唐朝时期,这个称呼尚未正式化,通常用作正式官职的附加称谓。
(唐朝官吏)
众所周知,隋唐两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隋代和唐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权力和地位相当。最初,三省长官在门下省议事,后来在高宗时期改为在中书省议事,议事地点称为政事堂。到了723年,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凡是在中书门下议事的官员,都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称号,即实际上的宰相。
关于一二品官职,有人认为李世民曾担任过这些职务,因此为了避嫌,这些官职仅是名义上的,并未真正设立。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例如,李勣曾担任过从二品的“尚书左仆射”这一职位,官职极高。此外,他还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具有很高的权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没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的人无法在中书门下参与议事,这些职位逐渐形同虚设。
其他一二品的官职,包括“三公”、“上公”、“三师”,具体而言是太尉、司空、司徒、大司马、大将军、太傅、太师和太保。
唐代官制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占据着独特的位置。这个制度不仅在职官设置上极为严密,还在职责划分上有着明确的规定。各级官员各司其职,从中央到地方都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行政管理体系。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这些官职通常不负责具体事务,也没有属下官员,只是与君王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成为陪伴皇帝进行研究的“无用”之人。
这些官职过去曾是位高权重的实职,然而皇帝出于不信任,逐渐将其架空。这一过程始于西汉,历经各朝代的变化,到隋代时,这些官职最终完全虚化。
在明清时期,官制再次进行了改革。朱元璋大手一挥,废除了许多前朝虚设的官职。前面那些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被撤去,后来的六部官员得以晋升,一二品官员才重新发挥了实际作用。
夹在其中的唐宋时期,成为了三品官最多的时代。
(三省)
二、“黜陟使”究竟是什么
狄仁杰还担任了黜陟使这一官职。
唐代实行一种将散官和使职分离的制度。散官相当于职称,决定了具体享受的待遇,但不一定担任实际职务,具体职责由使职决定。
这个制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玄宗时期为界,其中前段为其发展阶段。
在发展的初期,使职往往是临时性的。例如,使职的起源“吊祭使”就带有明显的临时性质,即当周边政权的掌权者去世时,唐朝廷派遣人员参加追悼仪式。
(唐朝官员)
这些掌权者不可能每天都死,所以事情结束后他们一定会撤退。
皇帝后来尝到这种做法的好处,发现打破行政体系并随心所欲地行事实在畅快,因此经常设立一些“使职”来执行自己的意愿。
总体来说,早期的使职大多是临时性的,狄仁杰担任的黜陟使便是一个例子。
这些职位虽然不是正式的,但却拥有很大的权力。
“黜”是罢免的意思,而“陟”则表示提拔和升迁。换句话说,你能否保住官职,全取决于狄仁杰的舌头偏向哪一边。
(唐代的官员)
这样一来,当地官员岂能不感到如临深渊。没有明文规定,潜规则就会滋生,进而变为真正的规则,临时的措施,久而久之也会变成惯例。
例如,军机处原本是一个临时机构,但到了清末丙午改制时,慈禧依然坚持“军机处不能撤”。
使职制度也是如此。自玄宗时期以后,使职制度逐渐成为常设制度,到了北宋时期,进一步演变为官、职、差遣三位一体的制度。
例如,包拯曾担任三司使、龙图阁直学士,并代理开封府尹的职务。
三司使是负责财政的大臣,相当于经济部长,但包拯并不负责经济事务。这个职位表明他的待遇很高,他实际的职务是开封府尹,而龙图阁直学士则是他的荣誉称号。
三、内朝与外朝的更迭
中国古代的内朝与外朝,就像是一部毒品的兴衰史。
吗啡最初是为了解除鸦片成瘾而发明的,而海洛因则是为了帮助人们摆脱吗啡依赖而诞生的,然而海洛因很快成为一种比吗啡更具毒害性的毒品。
“同中书门下三品”便是这一变化的结果。
历代皇帝常常怀疑宰相暗中搞鬼、把持朝政,因此任用身边的秘书,创立了“内朝”,以此架空外朝。
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内朝这种制度,到了东汉,丞相被废除,改设三公制度,并加强了尚书台的权力。
汉武帝执政期间,广泛推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推动了大汉王朝的鼎盛和繁荣。他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积极进行对外扩张,开疆拓土,使汉朝的疆域达到历史上的最大范围。汉武帝还重视文化教育,倡导儒学,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尚书台原本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属于内朝机构,但到了东汉时期,它变成了新的外朝。
所谓的“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实际上是尚书台掌握实权。这个时代的史书上,经常能看到某人“录尚书事”的记载。以蜀汉的李严为例,这意味着他才是实际的宰相,这也成为他与诸葛亮争权的原因之一。
魏晋时期,皇帝对尚书令再次感到不安,因此提拔了新的内朝成员。
魏文帝和魏明帝采用秘书辅佐治理国家,这些秘书即为中书和门下的官员。中书和门下的机构名称自汉代便已存在,起初是皇帝的家仆,到了魏晋时期,其重要作用逐渐显现。
魏文帝曹丕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开国皇帝。字子桓,他是曹操的次子,以聪明才智和文采风流著称。魏文帝不仅在文学上颇有成就,他的政治手腕也十分高明。登基后,他致力于巩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政策。曹丕在位期间,虽然时间不长,但他的改革和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为魏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中书和门下逐步上位的过程。在刘裕削弱门阀势力的几项重要措施中,有一条是“寒门掌机要”。寒门学士担任的正是中书舍人一职,虽然这个职位官阶不高,但地位特殊且具有重要权力,因为他们可以掌握核心机要事务。门阀势力对此尽管不会完全满意,但也不得不接受。
隋唐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发展为并列机构。其中,尚书省逐渐成为明日黄花,职能日益虚化。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取而代之,成为宰相,形成了新的外朝。
在那个时代,狄仁杰虽然官职仅为正三品,权力被分散,但他所在的位置无疑是当朝最重要的,他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权力游戏中的一环。
张居正,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力图振兴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他的改革不仅包括了税收制度的调整,还涉及到地方官员的考核和任用制度的改进。尽管他的政策在当时引起了许多争议,但长期来看,张居正的改革显著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中央集权,有力推动了明朝的发展。张居正的远见卓识和坚定不移的改革精神,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崇的重要人物。
这个过程从未停止,历史的车轮迅速碾碎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老朱除掉了胡惟庸,废除了中书省。在成祖时期,内阁逐渐显现。
内阁很快变成了新的外朝,"元辅张先生"(张居正)的权威丝毫不逊于宰相。因此,雍正废除了内阁,设立了军机处。
如果不是武昌城头的一声炮响结束了皇权时代,可以想象,这场游戏还会继续下去。
无论是狄仁杰本人,还是他所坐的那把椅子,都不过是游戏的一部分。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