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朱高炽两个弟弟不服他,朱瞻基九个弟弟没一个敢争位?
迪丽瓦拉
2025-08-06 21:07:16
0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故事广为人知,而到了第三代,朱高炽和朱瞻基虽然都是嫡长子,命运却大不相同。朱高炽的两个弟弟屡次不服他的太子之位,而朱瞻基的九个弟弟却对他俯首称臣。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朱瞻基的威望和能力远胜朱高炽,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历史渊源?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开其中的奥秘。

朱高炽与朱瞻基:太子之位的不同命运

朱高炽和朱瞻基,一个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一个是朱棣的孙子,两人都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然而,他们的太子之路却大不相同。

朱高炽自幼体型肥胖,性格懦弱,不得父亲朱棣的喜爱。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册立太子,群臣中就有人提议立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为太子,理由是朱高煦在靖难之役立下汗马功劳,颇得军心。朱棣虽然最终还是选择了朱高炽,但这已经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此后,朱高炽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先后对他的太子之位虎视眈眈。朱高煦曾多次在朝堂上对朱高炽不敬,甚至在私下里拉拢大臣,意图取而代之。朱高燧也不甘示弱,伙同太监伪造遗诏,企图废掉朱高炽。虽然这些阴谋最终都没有得逞,但朱高炽的处境始终岌岌可危。

与之相比,朱瞻基的太子之路可谓一帆风顺。朱瞻基从小就受到祖父朱棣的悉心教导,文武兼修,颇有大将之风。朱棣对这个孙子寄予厚望,早早就立他为皇太孙,并多次带他出征,为他赢得军中将士的拥戴。

朱瞻基的九个弟弟,没有一个敢对他的储君之位有丝毫非分之想。一方面,是因为朱瞻基的威望和能力有目共睹,令他们心服口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朱棣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朱瞻基的独特地位,不给他们任何觊觎皇位的机会。

两代太子命运的差异,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背景的影响。朱高炽虽然是嫡长子,但他不讨父亲喜欢,又缺乏军功和政治手腕,自然难以服众。而朱瞻基不仅得祖父提携,自身也才华出众,加上当时北虏南倭频繁入侵,内忧外患,更需要一个文武兼备的储君来主持大局,这就使得朱瞻基的地位更加稳固。

此外,朱棣夺位而上,虽然最终取得了天下,但这种先例无疑给了他的儿子们一些错误的启示。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曾想效仿父亲的故事,通过谋反来实现自己的皇位梦。相比之下,朱瞻基的弟弟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不一样,他们明白自己只能安分守己,做锦衣玉食的藩王,不能有非分之想。

总之,朱高炽和朱瞻基虽然都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但前者的道路坎坷曲折,后者的道路却平坦顺畅。这背后既有个人禀赋、家庭教育的因素,也有时代环境、皇权运作的深层原因。正是这些复杂的历史力量,造就了两代太子迥然不同的命运。

朱高炽的弟弟们:野心勃勃,屡次谋反

朱高炽虽然是朱棣的长子,名正言顺的太子,但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却从未真正服过他。尤其是朱高煦,他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曾多次救父于危难之中。朱棣曾许诺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这让朱高煦对皇位产生了极大的觊觎之心。

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权衡利弊,最终还是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煦心有不甘,处处针对太子,想方设法要篡夺其位。朱高炽身材肥胖,又有脚疾,行走需要宦官搀扶,经常跌倒。朱高煦就在其身后讥讽道:"前面的人跌倒,后面的人要懂得小心。"太子的儿子朱瞻基立即机警地回应:"还有更后面的人懂得小心。"

朱高煦最初被封到云南,他极不情愿,称"我犯了什么罪,要被贬到万里之外?"后来又被封到山东青州,他又抱怨道"我犯了什么罪,要被贬到这荒地?"朱高煦执意留在京城,还请求组建天策卫亲兵,得意洋洋地说:"唐太宗当过的天策上将,我也当上了!"在京城,朱高煦为非作歹,杀害兵马指挥使徐野驴,又将几个人肢解抛尸江中。

永乐十四年,朱棣从北伐回到南京,得知朱高煦的种种恶行,本欲废为庶人。在太子的力劝下,才免于一死,被强制迁封到山东乐安。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圻继位世子后,因恨父亲杀母,多次向朱棣告发朱高煦的罪状。朱棣惊讶道:"你们是父子,怎么忍心这样?"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朱瞻圻当时在北京,将朝廷的事无所不报,甚至编造"朝廷将征讨乐安"的谣言,挑唆朱高煦造反。朱高煦也每日派人入京,伺机而动。仁宗一年后驾崩,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朱高煦自以为时机成熟,终于在宣德元年发动政变,欲夺取皇位。

然而这次叛乱从一开始就露出了破绽。朱高煦让儿子朱瞻圻伪造诏书,宣称仁宗遗诏立己为帝,并派人招降宣宗。宣宗岂能上当,立即下令讨伐。朱高煦腹背受敌,前有宣宗大军压境,后有儿子朱瞻圻从中作梗。朱瞻圻对朱高煦恨之入骨,竟然主动向宣宗告发了父亲的种种罪行。朱高煦叛乱迅速瓦解,不得不向宣宗求饶。

宣宗念在同宗手足之情,本想宽恕朱高煦,只是削爵为庶人。谁知朱高煦非但不知悔改,在被囚禁期间,竟然出言不逊,大肆辱骂宣宗。宣宗终于震怒,下令将朱高煦炮烙处死。一个巨大的铜缸,约重三百斤,被架在炭火之上。朱高煦虽然膂力过人,却无法逃脱这炽热的火刑。最终,在铜镕铁铄的高温中,朱高煦及其诸子惨死,为他的叛逆之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朱高燧虽然没有朱高煦那样明目张胆,但也一直对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虎视眈眈。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病重,朱高燧伙同太监杨庆等人,伪造遗诏,意图毒杀朱棣,废黜朱高炽,自立为帝。然而阴谋败露,朱高燧吓得说不出话来,多亏太子朱高炽为他辩解,才免于一死。此后,朱高燧渐渐收敛,不敢再轻举妄动。

朱高炽的两个弟弟,一个心狠手辣,一个阴险狡诈,都曾一度威胁到他的太子之位。然而,朱高炽凭借其宽厚仁慈的品性,以及朱瞻基的辅佐,最终化解了这场皇位争夺战。反观朱高煦,虽然勇武过人,却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野心膨胀,最终酿成大祸,断送了自己和儿子的性命。

朱瞻基的弟弟们:俯首称臣,安分守己

与朱高炽的弟弟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瞻基的九个弟弟没有一个对他的太子之位有非分之想。这既得益于朱瞻基超群的才能和威望,也与朱棣明确的皇位继承安排密不可分。

朱瞻基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领袖气质。他骑射娴熟,善于领兵打仗,又精通诗文,熟读兵书。朱棣对这个孙子寄予厚望,亲自教导他治国之道,带他南征北战,为他赢得军中将士的拥戴。永乐十八年,朱棣正式立朱瞻基为皇太孙,并多次当众夸奖他"真乃我朱家之龙种也!"

朱瞻基继位后,他的九个弟弟都俯首听命,对他忠心耿耿。其中最出名的是朱瞻埏,他曾随朱瞻基征讨朱高煦,立下战功。后来,朱瞻埏镇守北平,守卫京师,成为朱瞻基最得力的助手。朱瞻基的其他弟弟,如朱瞻墡、朱瞻垕、朱瞻埩等,也都各司其职,为朝廷效力。

这种兄弟和睦、众星拱月的局面,与朱瞻基的性格和能力密不可分。朱瞻基为人果断,雷厉风行,对朱高煦的叛乱绝不姑息,最终将其炮烙处死。这种铁腕手段,让他的弟弟们不敢有丝毫僭越之心。同时,朱瞻基也很懂得笼络人心,对弟弟们体恤有加,赏罚分明。他常常对弟弟们说:"我们兄弟同心,就是最大的力量。"

此外,朱棣对朱瞻基的培养方式,也为他赢得了弟弟们的敬重。朱棣从不给朱瞻基的弟弟们任何觊觎皇位的机会,而是一开始就明确了朱瞻基的储君地位。他常常对朱瞻基的弟弟们说:"你们要辅佐好皇太孙,他日继承大统,就看你们的本事了。"在这种教育下,朱瞻基的弟弟们从小就接受了臣属的身份,明白自己的使命是辅佐兄长,而非与之争权。

当然,时局的动荡也是朱瞻基弟弟们安分守己的一个重要原因。永乐末年,北虏南倭频繁入侵,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朱瞻基的弟弟们深知,此时最需要的是一个文武兼备、能号令天下的明君,而不是内斗削弱国力。他们明白,只有拥护朱瞻基这个名正言顺的皇太孙,才能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固。正如朱瞻埏所言:"国家多事之秋,岂容兄弟阋墙?我等唯有辅佐皇兄,方能安天下,享太平。"

与朱高炽的弟弟们相比,朱瞻基的弟弟们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有一个深得祖父宠爱、才华横溢的兄长,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辅佐兄长;他们生逢乱世,深知团结一心的重要性。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注定了朱瞻基的皇位之路会一帆风顺,而他的弟弟们也会俯首听命,安分守己。正是在这种家国同心的气氛中,朱瞻基开创了明朝中兴的局面,他的弟弟们也各尽其才,为大明王朝的稳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两代太子之间的差异:个人因素与历史大环境

朱高炽和朱瞻基虽然都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但他们的遭遇却大不相同。这种差异既有个人禀赋、性格特点的影响,也有家庭教育、历史大环境的深层原因。

从个人因素来看,朱高炽虽然是长子,但他不讨父亲喜欢。朱高炽体型肥胖,行动不便,常常在朝堂上跌倒,引来弟弟朱高煦的嘲笑。相比之下,朱瞻基文武双全,骑射娴熟,颇得祖父朱棣的赞赏。永乐十三年,朱瞻基随朱棣征讨漠北,大破鞑靼,让朱棣刮目相看。朱棣常常对朱瞻基说:"你真乃我朱家之龙种也!"

家庭教育也是影响两代太子命运的重要因素。朱棣对儿子朱高炽并不十分信任,常常抬举朱高煦,给了他觊觎皇位的机会。相比之下,朱棣对朱瞻基却是倾囊相授,亲自教导他治国之道,为他赢得军中将士的拥戴。朱瞻基的弟弟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辅佐兄长,这为日后朱瞻基的顺利继位奠定了基础。

历史大环境的差异,也是两代太子遭遇不同的重要原因。朱高炽所处的时代,虽然经过朱棣的多年经营,但内部矛盾仍然较多。藩王们对朱棣夺位上台耿耿于怀,朱棣的儿子们也各怀鬼胎,觊觎皇位。这种环境下,朱高炽难免会受到威胁和挑战。相比之下,朱瞻基所处的时代,虽然北虏南倭频繁入侵,但内部矛盾已经得到缓解。藩王们对朱棣的皇位继承安排已经接受,朱瞻基的弟弟们也明白兄终弟及的道理。这种环境下,朱瞻基的皇位之路自然会更加顺畅。

此外,朱瞻基对朱高煦的惩治,也起到了震慑群臣的作用。朱高煦叛乱失败后,朱瞻基下令将其炮烙处死,手段之狠毒,令人胆寒。这种雷霆手段,让其他藩王和大臣们不敢有丝毫僭越之心,为朱瞻基的皇权巩固扫清了障碍。

草原游牧民族的威胁,也是影响两代太子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朱高炽时期,北虏势力尚未完全平定,朱棣需要多次亲征漠北,皇帝之位并不轻松。相比之下,朱瞻基继位时,北虏势力已经被朱棣打击得七零八落,对明朝的威胁大大减少。这让朱瞻基可以更加专注于内政,巩固自己的皇权。

结尾

总之,朱高炽和朱瞻基虽然都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但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禀赋都有很大不同。正是这些复杂的历史因素,造就了两代太子迥然不同的命运。朱高炽虽然最终顺利继位,但他的太子之路充满坎坷。而朱瞻基虽然面临北虏南倭的威胁,但他的皇位之路却相对顺畅。这既有朱瞻基个人才能的因素,也有朱棣明确皇位继承安排的影响,更有当时历史大环境的深层原因。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力量交织下,两代太子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也为明朝的兴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大清雍正年制《五彩缠枝花卉寿字... 在中国瓷器艺术的浩瀚长河中,清代雍正时期的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雅的文化内涵,成为了...
原创 邓... 刽子手,是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职业。他们手持鬼头刀,在刑场上斩杀罪犯,为朝廷执行死刑。他们虽然是为了维...
原创 别... 日本军国主义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清除,不光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日本皇室被保存了下来,日本当年的文官体系也...
原创 8... 提起宋朝很多人可能都会觉着这是一个比较屈辱的王朝,尽管宋朝的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可是也改变不了在历史...
原创 丘... 丘吉尔,是第61、63任英国首相(1940年-1945年,1951年-1955年),他被认为是20世...
原创 再... 结论:答案依旧是“不能”。诸葛亮的北伐,哪怕再给他十年,成功的概率也微乎其微。因为从他开始北伐的那一...
原创 六... 说到我国的四大名著,大家一定张口就来,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红楼梦》,但是很...
原创 为... 熟悉历史的大家都知道,清朝的时候,人们的发型很怪异,大大的脑袋上拖着像蝌蚪尾巴一样,冗长的长辫子, ...
原创 中... 前言 在革命年代,涌现出来了很多英雄人物,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奉献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而今天我们所要讲到...
原创 上...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19...
谭长明:“侦心”不怠 古稀之年... 企业与市场网讯:(通讯员赵万佳)“报告,谭长明前来报到!” 这是1970年6月,谭长明被抽调到公安工...
原创 浅... 方国珍是元末时期,第一个站出来反抗的人,所以也被冠以了首义之功,虽然他最终没能赢得整个天下,但在他投...
原创 三...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英雄与智谋的时代。这个时期的许多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至今仍被...
原创 刘... 文|老达子 本文共2061字,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前言 在讨论中国古代历朝开国皇帝的身份地位时,有一...
原创 三... 诸葛亮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诸葛丞相在国人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绝对地位。他忠君爱国高风亮节,更有...
原创 刘... 就陵墓的排面而言,嬴政生前的排场一定够大。 他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油门踩得最猛的那个,十年时间横扫六国,...
原创 他...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下...
“汉简之乡”甘肃启《简牍学文库... “具体内容包括简牍学经典名著、名家论集、汉译名著、简牍类编、学术新著等五大部分,基本涵盖了简牍学科体...
原创 宋... 标题:宋朝一位侍卫出身的宰相,阻止了再一次“烛影斧声” XXXXXXXX年XX月XX日XX:XX发...
原创 他... 他比肩赵云,若没离开刘备五虎将必占1席,蜀汉后期姜维只配做他副手。 其实刘备早年间还在长江以北角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