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镐与赵翼的佛教使用黄金说
关于西汉黄金多而东汉黄金少这一谜题,早在宋代就有官员杜镐提出解释。
一次宋太宗询问杜镐,为何西汉赏赐多用黄金,而到了东汉黄金却变得稀少。杜镐认为,
西汉时佛教未兴,黄金价格低廉,故而数量多
。
之后佛教大兴,大量黄金被用于铸造佛像、法器等,致使黄金减少
。
清代史学家赵翼也持有类似观点,他指出后世黄金减少、价格变贵,是因为佛教传入后,各地佛寺林立,人们用黄金为佛像贴金、制作佛经装饰等,日积月累,黄金消耗严重。
然而,
近现代大多数学者否定了这一说法
。因为佛教于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真正繁荣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东汉佛教刚传入尚未兴盛之时,大规模的黄金消耗行为并不常见。
而且黄金延展性极佳,少量黄金就能制成大量金丝、金箔、金粉,所以这些行为对黄金的消耗不至于使东汉黄金大幅减少,因此,这一观点在现代学术界鲜有支持者。
二、贸易流失导致东汉黄金减少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东汉黄金减少是贸易流失所致。
两汉时期开辟的
陆上丝绸之路
和
海上丝绸之路
,汉朝人用黄金购买外国奇珍异宝,使得黄金无法在国内积累而流失国外。
但这一解释存在诸多问题。贸易本就是互通有无,不是单边交易,汉朝用黄金买外国商品,外国也需用黄金购买汉朝的丝绸等商品,尤其是罗马帝国据史料记载每年花费大量黄金购买汉朝丝绸,资料显示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状态,流入的黄金应比流出的多。
而且在两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起主导作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丝路贸易繁荣,且西汉对西域控制稳固,贸易愈发昌盛;东汉与西域关系却是三绝三通,对西域的控制在时间、力度和范围上都不如西汉,这种情况下
西汉丝路贸易都未导致大量黄金外流,东汉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这一观点在学界也基本无人支持。
从丝绸之路繁盛的持续时间来看,东汉远远不及西汉。东汉时期丝绸之路历经三通三绝,这严重阻碍了丝路贸易的发展。而西汉自张骞出使西域起,丝路贸易便日益繁盛,随着西汉王朝在西域政权的逐步巩固,贸易发展也愈发繁荣。持民间散失说的学者大多以西汉末年王莽府库消散的70万斤黄金为依据,也有学者提及窖藏、盗墓行为等对黄金数量的影响,然而这些学者并未给出详细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