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国风云:刘备、诸葛亮与司马懿
迪丽瓦拉
2025-08-06 22:33:38
0

一、三国中最励志的人物-刘备

我们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被《三国演义》带偏了。

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假仁假义、还爱哭鼻子的家伙,就是大名鼎鼎的跑路哥---刘备。

其实啊,历史上真实的刘备绝不是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窝囊。

刘备绝对是三国中最励志的一个,是一个屡败屡战的大丈夫,他是标准的寒门逆袭的典范。

和官二代曹操、四世三公的袁绍相比,刘备就是个正儿八经的底层草根。

刘备他爹死的早,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靠着织草席、卖草鞋艰难度日。

虽然他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然而到了刘备这一代的时候,刘家早已没落到连底裤都穿不上了。

公元184年的时候,黄巾之乱爆发,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这时候的刘备正是一个23岁的精神小伙,他平时喜欢结交豪杰,在地方上小有名气。

马商张世平、苏双是刘备的粉丝,他们资助刘备拉起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

刘备就带着这几百人征讨黄巾,立功不少,于是被封为安喜县尉。

而刘备以后主要的对手曹操,却在平定黄巾之乱中被封为济南相,这一出场就比刘备高出好几个档次。

这人比人,气死人。起点比别人低就算了,刘备还特倒霉。

话说刘备刚当上县尉没多久,屁股还没坐热呢,朝廷却下令裁撤因军功而获官的人员。

于是,上面就派了一个督邮来刁难刘备。

刘备一气之下,就把督邮绑起来狠抽了一顿,然后弃官逃亡。

然而,这仅仅是刘备跑路的开始,此后的刘备,不是在跑路就是在跑路的路上。

公元190年,各路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

刘备也带着区区几百人起兵响应,结果在混战中鸡飞蛋打,仅有的一点家当都打散了,于是他只好灰溜溜地跑到老同学公孙瓒那里混口饭吃。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已经混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步了。

而跑路哥刘备这时候刚刚从陶谦手里接管徐州没多久,还没捂热呢,就被吕布夺走了,刘备又开始撒丫子跑路了。

到了公元200年,著名的官渡之战打响,曹操以少胜多,袁绍败逃。

而这时的刘备却在袁绍麾下,袁绍败了,他也如丧家之犬一样,最终跑到了刘表的荆州去混口饭吃。

此后的六年,曹操定辽东、征乌桓,已经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

而刘备依然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苟且于刘表的帐下。

这个时候,江东的孙权也统业有成、雄霸一方了。

刘备看着别人创业都在走向成功,而自己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寄居在他人的屋檐之下。

想着自己年近半百,却依然颠沛流离,没有一寸属于自己的土地。

他摸着大腿上的赘肉,不禁悲从中来。

但刘备并没有就此灰心,他依然走在创业的路上。

公元208年,曹操亲率大军,进攻荆州,刘表病逝,刘琮投降,刘备败逃,损失惨重。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江东的鲁肃向刘备提出了孙刘联合的策略。

于是就有了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历史。

赤壁之战后,刘备才稍稍喘了口气,随后占领荆州四郡,终于有了自己小小的地盘,但却随时都面临着被孙权夺去的危险。

也许是励志哥刘备的努力感动了上天,不久,他的机会来了。

公元211年,益州的刘璋请刘备过来帮忙。

刘备应邀入川,名为帮忙,实为抢地盘。

公元214年,刘备取代刘璋,占领益州,自任益州牧。

公元219年,刘备占领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到了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年号章武,大赦天下。

自此,刘备从出身底层的寒门子弟走到了权力的顶峰,在乱世中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份天下,自此逆袭成功。

这就是汉昭烈帝刘备的传奇创业史,他屡经挫折,但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终成大业。

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很多挫折。

如果你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不妨想想刘备的挫折苦难;

如果你在创业中遇到挫折,不妨想想刘备的百折不挠;

如果你正处在中年危机,不妨想想刘备的髀肉复生;

如果你也出身寒门,不妨想想刘备起于毫末之间、却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

我们每个人难免会遇到伤心失望,难免会对自己产生怀疑,难免在我们的人生路上遭遇坎坷,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建议你一定要看看刘备。相信他的创业之路一定会给你带来信心和力量。

二、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顶级智囊斗法,亦是政治价值观之争

导语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顶级智囊和谋略家,两人一正一邪的较量也成为三国后期的主旋律。

他们均来自士族集团和地主阶级,但却分属不同的阵营,他们拥有过人的智慧才能,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诸葛亮终其一生,牢固践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追求,成全一代智者忠臣的英雄形象,并为后世千古传颂。

而司马懿深沉隐忍,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古稀之年发动政变夺取曹魏大权,诠释了狼视鹰顾,高深莫测的奸雄本色。

两人结局不同的背后是价值理念的不同,当我们将诸葛亮与司马懿放在一起比较,不仅仅了解这一时代的故事,对指导当下的职场观人生观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家族背景和家族精神,决定诸葛与司马迥异的价值观

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其家族是当地名门,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任司隶校尉,但在执法中得罪元帝宠臣而被诬陷罢官,后死于家中。

此后诸葛家族虽屡有入仕者,但无显达之人,到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这里,只做了一个泰山郡丞的地方官职。

到诸葛亮八岁时,父亲病逝,而此时正值东汉末年,中原混战,盗贼遍地,诸葛亮不得已跟随其叔父诸葛均逃难至荆州。

可以说,在诸葛亮之前,其家族一直在走下坡路,到诸葛亮这辈已经沦为庶族,彻底失去官宦之家的光环。

其实诸葛家一直走背运和诸葛丰关系很大,诸葛家在诸葛丰时已经是当地望族。

诸葛丰自小聪慧,读经阅史,博闻强记,入仕后展现出很强的能力,从小小的御史属官一路升至司隶校尉。

要知道,司隶校尉在西汉中后期是非常强势的职务,上可弹劾中央百官,下可督察京师地方,非皇帝心腹不能担此重任,可见诸葛丰在当时有多受汉元帝信任。

不过诸葛丰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性格刚直,刚直到什么程度呢?

无论是权贵还是官吏,只要稍有不法,当场斥责拘捕,就连班固的《汉书》都记载:“名特立刚直。”

在贪污腐化、结党攀附的西汉中后期官场,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诸葛丰犹如一股清流得到百姓和社会舆论的赞誉,但同时也得罪了很多达官显贵。

这些奸佞权贵向汉元帝诬告诸葛丰,汉元帝遂将其贬官,后削职为民。

但诸葛丰刚直耿介的性格,以及“杀身以安国,蒙诛以显君”的牺牲精神奠定了诸葛家族未来百年的文化价值取向。

而在当时豪强结党,阶级压迫深重的两汉社会,秉持正直忠君的诸葛家族自然不被士族集团待见,诸葛家也就没有诞生仕途显达的后人。

到诸葛亮这一代,依然恪守公忠体国的理念,为此诸葛亮隐居隆中,刻苦读书,只为报效国家,早日结束割据乱世。

同时他与黄承彦、司马徽、崔州平、石韬、徐庶、孟建等荆州名士来往,并迎娶黄承彦之女,而黄承彦与荆州牧刘表是连襟,其好友崔州平的父亲崔烈曾任太尉。

所以说,虽然诸葛亮家道中落,但凭借与荆州士族的亲密关系,极大的扩展了人脉,为日后出山辅佐刘备奠定政治基础。

对于诸葛亮来说,变化的是世道,不变的是初心。

不管是隐居读书还是政治联姻,他所追求的依然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忠恕之道,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同理想。

在遇不到三观一致的明主前,宁可忍受岁月蹉跎也不愿轻易就范,这是诸葛家族的遗传,也是诸葛亮的坚持。

与诸葛亮的家道中落相比,司马懿的家族背景要显赫许多。

司马懿的先祖是跟随项羽灭秦的司马卬。秦朝灭亡后,项羽论功行赏,将司马卬封为殷王,建都河内,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

司马懿出生于179年,大诸葛亮两岁,是司马防的次子,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号称司马八达。

司马懿的家族经营地方数百年,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比如司马卬最初跟随项羽,刘邦还定三秦之后,司马卬主动反楚,等到项羽派军前往攻打他时,他又投降楚国,结果没过多久,汉将灌婴将他击败,他再降汉,直到205年楚汉彭城大战后被楚军杀死。

你可以说司马卬反复无常,但他在乱世之中总能做出最利己的选择,对于司马卬来说,脸面、尊严、节操都可以不要,只有政治利益不能丢。

所以司马家族终两汉都能屹立不倒就是这个道理。

在数百年时间里,司马家族成为河内世家大族的代表,与颍川荀彧家族、钟繇家族及清河崔氏结成中原社会一股强大的士族政治势力,并被曹操、袁绍等军阀争相拉拢。

而司马懿受家庭文化熏陶,其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南阳太守杨俊素、尚书崔琰见到年轻时的司马懿,都夸他深沉果断,绝非寻常之子。

史书亦记载:

“少有奇节,聪明大略,博学洽闻,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只不过相比于诸葛亮的儒家赤诚之心,司马懿似乎多了一些道家的厚黑烙印,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两人出仕风格迥异。

雄韬伟略隆中对,卧龙飞天vs深沉多谋善权变,冢虎出穴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刘备起兵二十年来以复兴汉室为己任,却始终寄人篱下,连块属于自己的地盘都没有。

但其政治理想的纯粹和决心却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即便刘备落魄无所依,诸葛亮也愿意出山辅政,陪他一起白手起家,只因心中的夙愿和理想。

而两人三观的契合和无利益浸透的纯粹成就了一段君臣千古佳话。

在隆中,诸葛亮为刘备擘画了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形成三分天下,进而图取中原的宏伟蓝图《隆中对》。

尤其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展现出“曹刘为主要矛盾,孙刘为次要矛盾以及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构想。

在被刘备请出山后,诸葛亮充分展现出雄韬伟略的气质和足智多谋的才干,帮助刘备实现三分天下的愿望。

在长期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中,诸葛亮与刘备将中国传统君臣观和忠义观发挥到极致,两人既是君臣也是益友,只为了心中那团赤诚的火焰。

不过相比于刘备的感情用事,诸葛亮更加理性,体现了一位政治家的成熟和韬略。

在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斩杀后,刘备大兴报复之师伐吴,最后落得夷陵惨败,而诸葛亮在混乱多变的形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紧紧抓住联吴抗曹的主要矛盾。

在刘备举全国之力伐吴时,诸葛亮以小不忍则乱大谋为由予以劝阻。

刘备病死白帝城后,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总揽蜀汉军政大权,一边修复与东吴的关系,另一边积极处理西南少数民族关系和地方豪强。

比如他降服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任用少数民族官员管理西南。

不管是处理孙吴关系还是平定内乱,诸葛亮始终坚持攻心为上的原则,最终目的是让敌人心悦诚服的归顺。

在治蜀方面,诸葛亮同样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他制定《蜀科》严明法纪,一改此前刘璋威严不举、宽软暗弱的弊端,以刚猛矫正柔弱。

同时又注重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夷陵惨败三年就使蜀汉国力恢复。

从228年至234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益州一州之地,区区百万人口硬抗曹魏,要知道当时的魏国占据十州,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人口和军队是蜀汉五倍以上。

而蜀汉能有如此底气和能力,多亏了诸葛亮杰出的理政能力。

相比于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佳话,司马懿的出仕之路同样充满趣味性。

201年,曹操听说司马懿的名声,派人前往其家中征辟,曹操的父亲曹嵩曾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

司马懿一向以名士自居,不想屈节在有宦官背景下的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拒绝出仕。

对此,曹操派人夜间去刺探,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这才骗过曹操。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磨刀霍霍南下,此时的曹操急需北方士族集团的支持,征召很多士人入朝,司马懿亦在此列。

这次曹操下了死命令,如果还和以前一样不出仕,便立即逮捕,毫无疑问,在性命与气节的选择上,司马懿选择前者。

出仕后的司马懿历任黄门侍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同时和世子曹丕关系不错。

相比于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之情,曹操与司马懿更多的是利用关系,曹操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而地方豪族也仰仗曹操巩固权势。

因此曹操与司马懿之间会有一丝提防,而当曹操发觉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后心里十分忌讳,认为其有雄豪志,并感叹“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曹操看人的眼光非常准,只不过终曹操一世,司马懿恪守本分,加上富有谋略,与曹丕关系好,才得以仕途安稳。

与诸葛亮出道即巅峰的耀眼相比,司马懿的出仕经历要低调许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最初的几年里,司马懿默默耕耘,低调的服侍曹操,巩固与曹丕之间的关系。

赤壁之战后的几年,周瑜是与诸葛亮匹敌的绝代双骄,瑜亮之争是当时的焦点。

而司马懿最大的特点是多谋略,善权变,其深沉老练强于周瑜几个段位。

215年,曹操平定汉中张鲁,司马懿建议趁刘备在西川立足未稳时立即进攻,只可惜曹操以得陇望蜀学会知足,大军疲惫为由撤回,丧失了统一中国的大好时机。

而当时的蜀中朝廷到百姓,闻听曹操攻下汉中,一日数十惊,当听说曹操撤军后,诸葛亮与刘备欢呼不已。

219年,关羽将曹魏征南大将军曹仁包围于樊城,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荆州各郡县无不闻风丧胆。

曹操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从洛阳迁都至黄河以北的邺城,关键时刻又是司马懿稳住阵脚。

他说于禁被大水所淹非战守失误,对国家未伤筋动骨,为此迁都,人心不稳,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坐大,孙权必定不安,只要联合孙权牵制关羽,樊城之围自解。

结果果如司马懿所预判,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关羽被俘杀,樊城危机顺利解除。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供职的几年虽没有独立领军,但其表现出的谋略和见识比曹操更胜一筹。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魏王位,司马懿凭借拥立之功,正式走上曹魏政治前台,任侍中、录尚书事,此后长期主持魏国内政,成为朝臣之首。

226年曹丕病逝,魏明帝曹叡继位,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同为辅政大臣,从此成为北方士族集团的领袖。

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出仕经历以及政治思维来看,诸葛亮更擅长谋划布局,全面考虑各种因素,通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卓越的能力,做出最佳决策。

而司马懿善于从细微之处揣摩形势的变化,通过洞察事物的发展趋势掌握先机,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祁山之战,既是两种战略思维的较量,也是儒家忠义与道家厚黑思维体系的碰撞

公元227年,诸葛亮上书《出师表》,准备北伐曹魏事宜。

如果说《隆中对》是光耀千秋的战略构想,那《出师表》就是对三顾茅庐的报答。

二十年前刘备请他出山复兴汉室,经过岁月洗礼,如今物是人非,曾经踌躇满志的青年才俊已是两鬓斑白的老臣。

虽然先主已逝,但复兴汉室的火炬需要继续传递下去。

228年,诸葛亮启动大军北伐,他没有听从魏延关于穿越子午谷,突袭长安的建议,因为他认为那样太冒险了。

夷陵之战五万蜀汉男儿战死沙场,国力大伤,如今蜀汉再也经受不住大的挫折,诸葛亮不忍心赌上益州将士的身家性命成全所谓的千秋霸业。

最终诸葛亮选择率领主力部队进军祁山,先图陇右,再稳妥向关中推进。

当然结果显而易见,马谡在街亭失守,诸葛亮因粮道受阻被迫退回汉中,第二次、第三次北伐皆因粮食后勤跟不上而失败。

虽然诸葛亮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但照比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似乎总是差那么点意思,毕竟没有太拿得出手的战功。

因为诸葛亮过于稳重,他背负的东西太多,道义上的牵绊太多。

诸葛亮是道德上近乎完美的儒家君子,是充满雄韬伟略的战略家,其理民之才优于将略,最大的长处在政治,而非军事。

相反,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曹丕死后不久,孙权趁魏国政局未稳之际前来攻打,司马懿第一次领军大败吴军,升任骠骑将军,成功完成从文臣向军事统帅的转变。

此后司马懿屡屡表现出超强的军事能力,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他闪电擒斩孟达,断绝诸葛亮夹击曹魏之计划。诸葛亮死后,他千里突袭公孙渊,一战平辽东。

司马懿认为兵者诡道也,关键在因时而变,而不是墨守成规,即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守不住则跑。

对于诸葛亮的军事作风,司马懿始终不认同,评价其:

“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但视察蜀军遗留的营寨之后,又叹服诸葛亮治戎布阵之才:“亮真天下奇才也!”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诸葛与司马,这两位隔空平行多年又彼此熟悉的对手终于相遇,迎来了正式对垒的机会。

两军的作战打法凸显了不同的军事风格,诸葛亮设计布阵引诱魏军出战,制造木牛流马转运粮草,同时沟通孙权两线夹击。

在为数不多的正面交战中,蜀军总体上居于上风,后来面对司马懿的坚守不出,使用激将法,送上妇女衣服逼迫其出战。

在与司马懿的博弈中,诸葛亮充分展现了其军事才能的全面和以弱对强的果决。

而司马懿在祁山之战中坚持背水筑营,以持久战消耗蜀军,使其自行撤退,魏军将士被诸葛亮激将法气的火冒三丈,纷纷请战。

但司马懿却稳如泰山,在接待蜀汉使者还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当得知他进食少而事务烦时,便断言其命不久矣。

在这场实力和谋略竞赛中,诸葛亮到底输给了时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积劳成疾病倒,逝世于五丈原。

不过他最后却仍然用智慧上演了一出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好戏,真正实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价值追求。

可以说,诸葛亮是儒家忠义精神的化身,在被托孤白帝城后,始终践行一个臣子的本分。

其实刘备在临死前曾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暗示诸葛亮,在刘备眼里,诸葛亮或许是复汉的最佳人选。

而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终其一生未越雷池一步,在处理军国大政展现出智慧光芒的同时,也诠释了公忠体国、奋斗到底的人格力量。

也许诸葛亮的成就不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但其纯粹的忠义之魂却指引后世砥砺前行。

至于司马懿,为什么说他是道家厚黑典型,首先司马懿教育其子弟:

“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庶可以免乎。”

大意是,骄傲自满是道家坚决反对的,春夏秋冬还有个四季更替,我又怎么可以占据一个高位而不变?在利益上减损又减损,才是免除灾难的最佳方法。

司马懿实际也是这么做的,服务曹魏数十年始终保持谦恭,善于韬光养晦,在耗死诸葛亮取得对蜀战略胜利后依然如此。

曹叡死后,司马懿与曹爽争权,再次装病,装出一副死在旦夕的样子麻痹对手,而曹爽误以为他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

就在曹爽不设防的情况下,司马懿雷霆出手发动政变,诛杀曹爽,取得曹魏政权。

综上,诸葛亮与司马懿代表不同的人生战略和价值取向,诸葛亮的才能更突出,形象更正面,正直的人格魅力和聪明才智,成为历史上备受研究和推崇的典范。

而司马懿的形象更加阴暗,给后世留下篡逆的骂名,虽然与曹操架空汉朝,为儿子曹丕篡汉铺路,但其手段更加毒辣,因此被当做反面人物看待。

但作为职场中的我们,不是一定要批判或褒扬哪一个人,而是要了解他们的智谋和策略,从中汲取经验,学习他们对待问题的方式和思维,以便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更理智的选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千... 文/历史 秦始皇,嬴姓,赵氏(一说秦氏),名政(一说正),也有祖龙、吕政等别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
原创 《...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经典章节“举荐新太子”中,康熙帝收到了一份数百个官员举荐老八当太子的联名上奏。...
原创 朱...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两位皇帝对贪官的惩治力度之严厉,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分别是明朝的奠基...
原创 三... 三国演义是一个高武世界,像吕布、马超,都可以一人独战数将;像关羽、典韦,都可以挥舞数十斤的沉重兵器;...
原创 夷... 曹丕没有趁着夷陵之战的机会,直接去讨伐东吴,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在这一战的结果出来之前,曹丕在战略上...
原创 上... 上海解放,国民党财政局长向军管会"投诚":潘汉年可证明我身份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的钟声响...
原创 《... 老虎现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然而在一千年前的宋代,却是为祸一方,难于捕杀的“大虫”。 在《水浒传》...
原创 汤... “将军,您为何不帮皇上去狩猎黑熊呢?” 汤和听后笑着说道:“你把‘熊’字拆开看看,或许就会明白了。”...
原创 宋... 赵构为什么一定要杀掉岳飞?岳飞的死,其实就是赵构给金国人递的一张投名状。当年金兀术给秦桧写过一封信,...
原创 7... 引言 毛主席是深受人民爱戴的伟人,虽然当上了新中国的主席,也让人民过上了好生活,但他自己却过的不怎么...
原创 刘... 刘伯承元帅:我军有两个人最会打仗,徐向前元帅和粟裕大将 引言: 1949年,战火初熄。在北京中南海的...
原创 不...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宋词《夏日绝句》,其中有一句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起这位楚...
原创 如... 历史没有如果,但可以做一个假设。假设不是秦国统一,那么,在战国七雄中还有哪个国家可以统一六国呢? 韩...
原创 作... 王耀武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阵地战、夜战、反包围、歼灭战都很擅长,可以说是国民党名将,可是这样一位名...
原创 以...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加上外国侵略,民众生活十分贫困,各种反清起义层出不穷。在诸多农民起义军中,太平天国...
原创 他... #我在岛屿读书# 这个人是马谡。 1.所献之计“攻心为上”: 计策提出背景:建兴三年(225年),诸...
原创 1... 1969年,鸭绿江边局势极度紧张,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在这一年,朝鲜军队在金日成的指挥下,开始逐...
原创 战... 文|老达子 本文共361#图文万粉激励计划#7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在周朝初期,爵位主要分为...
原创 为... 为何古代没人敢伪造圣旨?你看圣旨第一个字是啥,怎么造? 世人皆知圣旨代表皇权,一纸诏书可定人生死...
原创 重... 重庆谈判,是否真的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次“和谈”?在那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 毛主席和蒋介石之间的博弈,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