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拟授大将的名单经过了多次审议和调整。1954年1月,在经过最终的讨论后,初步名单中有11位开国元勋被提名为大将候选人,机要秘书将军委起草的开国大将候选人名单,呈递至正在杭州休养的主席,主席接过名单,仔细审视着每一位候选人的名字,在沉思了一会儿之后,他用笔划掉了名单上的一个名字,最终确定了十位大将的人选。而被划掉的那个人就是张继春。
张际春,湖南宜章人,1900年出生在一个并不宽裕的家庭,尽管因家中经济困难使得他多次中断学业,但张际春从未停止追求知识。1920年,他考入衡阳第三师范学校。在校园里逐渐投身于革命活动。毕业后,他以教师的身份为掩护,秘密参与了农民运动。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张际春不得不离开家乡,转而在笆篱堡地区秘密进行地下斗争。
1928年春,张际春加入了湘南起义的部队,并随军登上了井冈山。他很快担任了第十一师政治委员及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职务。当时,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逐渐占据了上风,张际春坚决反对这一错误路线,因此遭受了打压,被调任校训育处副处长。
1934年10月,张际春随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他随红五军团第十三师三十七团行动,主要负责宣传、收容伤员和筹集粮食等任务。到达陕北后,他被任命为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之后就一直从事政工方面的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际春历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副主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北方局宣传部长等职。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上,他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随着解放战争的打响,张际春先后担任中原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和第二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其在二野地位仅次于刘伯承和邓小平。在二野前委中,按照排名顺序依次为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陈赓和李达,张际春的排名在陈赓和李达之前。虽然长期身居高位,但张际春却十分低调,从来不以二野第三号人物自居。
新中国成立后,张际春担任西南军区党委第一副书记、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重庆市军管会主任、西南局第二书记等职务,在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剿灭地方土匪、主持土地改革、镇反等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1954年,他的名字出现在授衔名单中,并且被定为大将军衔。但是主席亲自将他的名字从名单上划去,并召他回北京进行面谈。那时,西南地区刚刚解决了匪患问题,随即张际春被任命为中宣部常务副部长。
这样的调动意味着他将离开军队,投身宣传战线,同时也让他失去被授予军衔的资格。起初,张际春曾以自己在部队中一直从事政治工作、对中央宣传工作不熟悉为由,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顾虑,担心自己难以胜任这一新角色。
为了解决他的疑虑,主席特别与他进行了谈话,鼓励他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宣传舞台上取得更出色的成就。面对主席的期望,张际春最终表示将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1955年初,也就是授衔的前几个月,张际春主动辞去在西南军区的军职,正式离开军队。
在大将中除了张云逸和许光达两个特例外,张际春和其他八位大将都是享受行政四级待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张际春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不久之后,激情燃烧的岁月来到,张际春也受到这场风暴的冲击。由于他最初有国民党党员的身份,被贴上了“反动派”的标签,遭受迫害。但他并未向压力低头,张际春和他的妻子罗屏共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在一次批斗中,罗屏因情绪过于激动而突发心脏病,万幸的是她得到了及时的医疗救助。
由于长时间的打击,使得张际春身心疲惫,68年初就病倒了。可恨的是,那些“造反派”竟不允许他外出就医,在家中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等到终于获准去医院时,张际春的健康状况已恶化到医生束手无策的地步。68年9月中旬,这位昔日的二野第三号人物凄然离世,享年68岁。
由于当初的局势混乱,他逝世那天都还带有“帽子”。1979年,中央为他平反并补办追悼会。邓公作为张际春昔日的战友,亲自主持,还代表中央致悼词。如果张际春泉下有知,对这份情谊以及恢复名誉,也会感到些许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