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翟翔)“我的孩子今天不能来听您的讲座,请我带一个问题给您。她知道您研究动物考古,她对马这样的大型动物也很感兴趣,未来也想在这方面有一些探索……”14日中午,中国考古博物馆三层,一场关于动物考古的讲座已近尾声,许多观众仍然意犹未尽,向主讲学者提问交流。
这期讲座名为“又见贝丘——广鹿岛贝丘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考古科技与实验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鹏主讲,是该馆中国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的第25期。
广鹿岛位于辽宁大连长海县,1978年特别是2006年以来,这里发现了新石器时期先民大量的渔猎和农耕生活遗迹,有他们利用完的贝壳堆积而成的贝丘,以及鹿、狗、猪、黄牛、斑海豹、海狮等动物的骨骼。
吕鹏介绍,近年来,考古学家们在广鹿岛上开展了动物考古的综合研究,得到了关于环境和海平面变化、动物驯化和传播等方面的认识。距今8500年前,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广鹿岛从大陆隔离,当史前先民在距今6500年左右登陆此岛时,岛上有大量的鹿可供狩猎,海里有牡蛎等丰富海产品可供渔捞,而随着人类入岛的狗成为渔猎的好帮手;距今5500年,家猪开始出现在岛上,同位素分析显示人类开始用种植粟和黍的副产品喂饲家畜,锶同位素分析显示家猪源于岛外,家畜引入可能与狩猎所得已满足不了岛上居民的肉食需求有关,证据之一是岛上的马鹿已因过度狩猎而逐渐灭绝;距今5000到距今4500年,家畜饲养在此阶段进一步得以强化,家养黄牛肢骨做成的骨器传入岛上。
“这座小岛生业‘三部曲’就是中国史前畜牧的缩影。距今10000年以前的华北平原上,河北保定南庄头的先民驯化了狗,用作狩猎助手。距今9000年以前,在河南舞阳贾湖,家猪作为肉食来源进入人类社会。距今5500到距今5000年以前,家养黄牛和绵羊从西亚经由欧亚大草原进入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距今4000年以前,随着家马的传入,中国史前畜牧格局大体形成。”吕鹏娓娓道来。
在这场讲座中,史前的贝丘遗址再次“复活”,熠熠生辉。人类与家养动物的结盟,体现互利共生和与自然的深刻联结;同时,一些过度开发导致的动物灭绝也引发用更多智慧与耐心面对自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