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平台更新了,现在多了个看广告解锁的新功能。等广告弹出来后,您先别急着动,让它播5秒钟,然后麻烦您动动发财的手指,点右上角的x关掉它,之后您就能接着看我的文章了。这一切都是免费的,您放心就好。
【前言】
辛弃疾,南宋时期词界的一位大豪杰,特别有才华,既能写词又能打仗。
可是,这么一位既会写文又会武艺的全能人才,为啥在南宋朝廷里一直没被提拔重用呢?奇怪的是,这背后的缘由竟然和他的好战性格有很大关系。
都说他杀人如麻,手段残忍得让朝廷大臣们害怕。这样一个铁石心肠的将军,咋就成了朝廷的眼中钉呢?在这个靠文化治理国家的朝代,他的勇猛怎么反倒成了阻碍他的大石头?
【少年辛弃疾:誓雪国耻的热血壮志】
公元1140年,辛弃疾在山东济南的一个富裕家庭里呱呱坠地。但他的童年过得并不安稳。那时候,北宋已经灭亡,金兵又不断往南打,这些国家大事像波浪一样,影响到了千家万户,也包括他的家。
辛弃疾小时候就没了爸妈,是爷爷把他拉扯大的。爷爷把他送到诗人刘瞻那里学习,在那儿,他交到了一个一辈子的好朋友党怀英。这段经历对辛弃疾以后写东西很有帮助,也让他深深感受到了国家和家庭的苦难。
刘瞻的教导给辛弃疾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基础,但他内心却怀揣着别样的热情。每当回想起父母被金兵杀害,靖康之变带来的耻辱,他心里就燃起一股浓浓的复仇之火。
他在心里默默许愿,梦想着成为名震天下的武将,打败金兵,把失去的土地夺回来。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愿望,也是整个时代的呼唤,说出了当时好多读书人的心里话。
1161年,辛弃疾迎来了实现梦想的机会。那时,完颜亮带着金军往南打,21岁的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抗金的队伍。很快,起义军的头儿耿京就看中了他的本事,给了他很重要的任务。
辛弃疾拉着他的一千名勇士,还有好友和尚义端,一起加入了耿京的队伍,表现出了很厉害的打仗本事。这次经历让辛弃疾头一回感受到了成就事业的快乐,也让他更加下定了为国家效力的决心。
可是,战场上的背叛让人措手不及。义端悄悄拿走了耿京的军印,跑去投靠了金兵。辛弃疾一听这消息,立马就追了上去,一点不留情面地把义端给杀了。
这个行动不但帮起义军解了围,还让大家看到了辛弃疾雷厉风行的个性。经过这事儿,辛弃疾深深体会到人心的难测,以至于他以后做官时变得更加小心谨慎。
【壮志难酬:南归之路的曲折坎坷】
1162年,22岁的辛弃疾迎来了命运的大变化。那时候,金军内部闹矛盾,头头完颜亮被干掉了,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从前线传来。耿京决定带着队伍投靠南宋,就选中了辛弃疾当信使去临安,找宋高宗说说这事儿。
这次任务不仅证明了辛弃疾的能力,还给了他一个大展身手的好机会。可是,事情的发展并没像他想的那样顺利。
可是,辛弃疾这回又被命运捉弄了一回。当他急急忙忙赶路去南宋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坏消息:耿京被杀了!事情是这样的,义和军里出了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他早就计划好了,杀掉耿京后就投靠了金军,害得义和军一下子没了领头人,乱成了一锅粥。
这个消息就像天上突然打了个响雷,把辛弃疾的安排全给搅乱了,还让整个起义军都陷入了困境。辛弃疾听到后心里难过极了,但他没有因此就被打垮。
他立马带上50个贴身士兵,靠着自己的胆量和聪明,在五万多敌人的包围里,居然把张安国给生擒了。
他把张安国绑在马鞍上,一路带回南宋,到了临安城门外就把他杀了,以此祭奠耿京。这件事不仅让大家看到了辛弃疾的军事本事,还让人们知道了他是个忠肝义胆的人,因此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夸奖。
23岁的辛弃疾干了一件大事,一下子在朝廷和民间都出了名。但他心里真正想要的,不是当官发财,而是能继续带兵打仗,把失去的土地夺回来。可惜啊,事情没按他想的那样发展。
南宋朝廷对待他的方式,跟他想的差远了,这也成了他之后几十年里难以施展抱负的起点。辛弃疾的经历,就像是南宋朝廷对待从北方来投降的人们的普遍写照,同时也预示着他以后做官的路会很不顺。
【仕途蹉跎:朝廷猜忌下的无奈转折】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没能拿到他心心念念的带兵打仗的权力。反倒被安排做了江阴签判,从此走上了文官的道路。
这对一心想成就一番大业的辛弃疾来说,简直是个沉重的打击。这样的安排暴露了南宋朝廷对武将的猜疑,同时也白白浪费了辛弃疾的才干。
从1169年到1176年这几年间,辛弃疾已经30多岁,他在好多地方都当过官,先是做了建康的通判,然后又转到了临安当司农寺主簿,最后还做了滁州的知府。这些官职其实都不算小,但可惜的是,都离军事上的大决策圈子太远了,让他没法用上自己擅长的军事本事。
在这些职位上,辛弃疾尽管拼尽全力,可心里头还是一直感到憋屈和不满意。这段日子让他更加明白朝廷的实际状况和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为啥会这样呢?原因有不少。首先,辛弃疾坚持要打仗,可南宋朝廷却想求和。朝廷怕金国怕得要命,所以就选择了躲着不打的策略。
另外,辛弃疾的“身份也成了个绊脚石”。“归正人”是当时人们对从北方逃到南宋的人的轻蔑称呼,这体现了那时候南北两地之间的隔阂。
最后,南宋朝廷大多对武将手握兵权感到不放心,这让辛弃疾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成了辛弃疾做官路上的绊脚石,同时也显示出南宋政治的复杂。
这种时候,辛弃疾只能硬着头皮去当文官。可他心里并没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换了个法子,通过写词来抒发自己的抱负。
他的词写得气势磅礴,满怀着想要报效国家的雄心和对当时社会的不平。这些词不光是他心里话的抒发,还成了那个时代很有分量的文学作品,一直有着很大的影响。
【诗酒风流:稼轩岁月里的豪放与孤独】
1181年,辛弃疾40岁时被人冤枉,背上了一个无缘无故的罪名,结果被朝廷撤了职。这次事件让辛弃疾对朝廷心灰意冷,于是他决定隐居山林。
这种经历不光辛弃疾碰到过,当时很多有本事但没被重用的人都有过。辛弃疾的做法显示出他的硬气,同时也是在给朝廷暗暗较劲。
辛弃疾回到了江西上饶,在带湖旁边建起了一座大气的宅子,他给这宅子起了个名字叫“”,还拿它当了自己的别号。这宅子可大了,有一百多间屋子,还有池塘和稻田,真是个超棒的私人大院。
辛弃疾建的这座庄园,不光显示出他的个人喜好,还是他在官场不如意时找的一个心灵安放之处。这个庄园就像是他的心灵避风港,也是他写作品的好地方。
在稼轩,辛弃疾过上了挺悠闲的日子。他和知心美人一起写诗对对子,跟几个好朋友喝酒聊天。就连他的好朋友朱熹来了,都忍不住赞叹这庄园有多豪华。
辛弃疾好像乐在其中,经常拿自己开玩笑说:“这样的日子,表面上看是自己在仕途不顺时找乐子,其实心里藏着对现状的不服气和对梦想的执着。”
这种执着体现了辛弃疾热爱国家、不肯屈服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他内心的纠结和斗争。1188年冬天,辛弃疾和同样支持抗击金兵的好朋友陈亮在瓢泉相聚,他们两人喝醉后在雪中的小屋躺下,一起去鹅湖游玩,尽情谈论着北上打金兵的理想。
这次见面让辛弃疾心里又燃起了希望,于是他写下了有名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这首词既说出了辛弃疾的大志,也成了中国文学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晚年壮志:时不我与的最后呐喊】
1203年6月,已经64岁的辛弃疾又一次被朝廷找去干活,同时,朝廷还下了要打仗的命令。辛弃疾心想,自己盼了大半辈子的愿望这下子能成真了,于是他赶紧着手招募士兵,准备武器,还研究起打仗的方法来。
但是,他的全部打仗计划都被大臣们因为嫉妒给否定了,结果他又一次被撤了职。这次的事情让辛弃疾觉得岁月不等人,也让他更明白朝廷的烂透和无能。
过了三年,已经67岁的辛弃疾又一次等来了他最后的一次机会。这时朝廷突然决定北伐,辛弃疾急忙到处劝说,想让大家明白这场战争很可能会失败,可惜又被皇帝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事情跟辛弃疾预想的一样,宋军一败再败,最后全乱了套。这次事儿不光说明辛弃疾带兵有一套,也笑话了朝廷的决定有多糟糕。辛弃疾的预料又对了,可这正确却让他心里头特别难受。
边境战火连天,金国兵马大举进攻时,朝廷这才记起辛弃疾。但这时候,辛弃疾已经因忧愁苦闷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没法再去打仗了。
这事儿不光是辛弃疾个人的倒霉,也是南宋整个国家的伤心事。他一身本事被白白浪费,直到国家快撑不住了才被想起,这不就是说南宋朝廷没远见又没本事嘛。
1207年秋天,68岁的辛弃疾在病床上用尽力气喊出了他最后的心声,然后安静地离开了人世。他一辈子都没能实现上战场打仗、收回被占领土地的心愿,但他写的诗词却成了永远流传的经典,稳稳地站在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舞台上。
辛弃疾这辈子,就像是他个人理想碰壁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代表。他的才能、大志和经历,把南宋朝廷的政治氛围和社会情况体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
辛弃疾这辈子,就像一本讲述他自己努力打拼的书,同时也反映了南宋王朝从强盛慢慢变弱的过程。他的本事没被好好用上,心里的抱负也没能实现,这不仅是他自己倒霉,也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不过,正是这种冲突和困难,造就了辛弃疾那种大气又略带悲伤的词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历经岁月,到现在依然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辛弃疾的经历告诉我们,就算碰到再大的困难,也别放弃自己的梦想,要用自己的办法给这个世界带来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