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年间(1852年),山东济南药山的一户王姓人家,王崇仁夫妇收养了一个四、五岁的孤儿,起名王振邦。其养父王崇仁早逝,因家族内家产纠纷甚大,养母恐受其害,便携其幼子流落在济南泺口、南营一带,以卖针头线脑糊口为生。孤儿寡母无所依靠,故常遭恶霸、地痞欺辱。年幼的王振邦将此铭记于心,并发誓长大雪恨报仇。故七、八岁时便只身离家出走讨饭入少林寺学艺。10年后出师成为武秀才,参加义和团,走镖江湖,设场授徒。
少林寺及江湖的历练,不但造就了他精湛的少林武功,且使其兼学精通了形意、八卦、太极、八极等诸家功夫(据吴殿科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形意拳术大全》记载其形意拳师承于郭云深弟子刘勇奇)。其身怀绝技,授徒众多,山东省立国术馆成立后曾为国术馆名义指导员,当时在济南设有几十个武场,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道德救国,武林誉为“济南大侠”
其所传世的少林、形意等诸门武艺广泛流传于山东、江苏、天津、西安、内蒙、东北以至台湾等地(国民党第30和第44军工厂的诸多弟子分别于1937年、1938年、1949年和1948年从济南去了西安、重庆、柳州及台湾)。其弟子中也不乏武艺超群,行侠仗义的武林豪杰及抗日爱国的仁人志士。例如:其子王漱生(字化民)、邳州弟子赵荣胜(字轶凡)、沛县弟子宋月明等等。
王振邦少年时为报家仇而入少林寺习武,出师后以走镖、授徒为业。从山东省档案馆保存的部分资料得知,中华民族在外强欺辱,国危家亡之时,王振邦曾上书呼吁当局劝导同胞,明确提出和倡导:“努力体育重道德以感天和尚武学健身体以救国危”等简便易行的武学强身之法。其八十四岁临终前,嘴里还反复念叨着“跨虎”、“跨虎”……的招式!
一代武术名师处事低调以德为本,博采众家之长而不张扬。其为中华武术的传播倾注了毕生精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过世时吊丧的弟子传人排满了整条泺口街,为其戴孝之众多有八十多岁的白须老者,由此亦足见其一生之功德了。
其子王漱生(字化民)随其父王振邦经过数年不避寒暑的苦练己尽得其父真传,其功夫己至臻境。为此,王化民为印证所学,提高技艺,逐外出游历名山大川,遍访名师高士。20多岁时便自山东经河北入关东,而后返内蒙,31岁得子后,才携妻儿由内蒙丰镇回老家济南。
民国时期,济南北园刘家桥村地处济南北郊,其地势低洼,土地少而贫脊。村民多以种菜或卖莱为生。到市埸卖莱经常遭到当时的地痞、恶霸的欺负,不谨菜披抢走,还被打骂,因此为少受欺辱,村中张氏兄弟会同村里富户,乡绅商议聘请名师来村里教授武术。
据说是先请来了一位姓周的老师,教授地点设在村后街一王姓大户人家的院內。当初只有少数几个家里较为富裕的人参加习练。时间不長,这位周姓武师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仼,便提出辞呈,但承诺帮助另聘一位武师来教。而后来的这位就是我的师爷王振邦。,
据夲村已故的张有志老先生说:王振邦是本村张氏兄弟出面请来的,第一次来刘家桥时是其子王化民跟着来的,当村里的绅士们在屋内与王振邦商议相关事宜时,王化民站在门外等候。当时的王化民外显廋弱,并不为人所关注,直至王振邦开场授艺时,王化民与当时村里的大师兄磕臂试艺后,始被众师兄弟敬服。
王振邦来刘家桥之前已在北园一带的沃家庄,黄桥,何庄,及东郊贤文庄一带教习武术,来刘家桥时已是七十多岁,虽乙届古希之年,但其武功、阅历、授徒经验己达鼎盛,又有其長子王化民相助,因人施教,相人所授,加之村里学武之人都为免受强恶所欺而发奋苦练,故事半功倍,进步显著。是年春节后,村里首次组织社火(即玩灯),便以武术而名贯济南,令以前的地痞,恶霸甚为吃惊,纷纷打听是谁教给刘家桥人武功的。当听说是王振邦父子在刘家桥开场(当时叫武塾坊)授艺时,便叹道:“今之刘家桥,非昔之刘家桥了!”故其恶行所为也大为收殓。
据村里老人讲,当时的社火班子多数村子,或名气较大的街居都有,并且相互交流,俗称拜灯。因而行至狭窄道路相遇时,也经常因争路而出现争执,因参与者多为年青人,加之以前曾看不起刘家桥的部分痞子等恶势力也出来制造亊端,寻衅滋事,曾多次出现打斗,但每次都以对方臣服而结束。从此“刘家桥”三字开始在济南为人所知。北园一带习武之凤盛起,东起黄台,西至吴家堡,争聘王振邦父子开场授艺。
“守艺弘道”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之根本,为人类生存之天职。而守艺弘道之师亦为弘道、授艺、解惑之要。上世纪三十年代享誉齐鲁暨苏北诸地的著名武术家王振邦堪为武道中之名师。
王振邦:山东省济南北郊药山人,生于1852年,逝于1936年。王振邦年幼乃一孤儿,其出生地与亲父母不详,为药山王崇仁夫妇所收养,其养父早无,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然因祖业之争遭乡党所欺,年幼时便与养母离乡外出度日,饱受风霜欺凌,为此垂髫之年的王振邦便独自离家外出投奔河南少林寺拜师学艺十年,艺成返归故里,令昔日市井狂妄地痞之流生畏。
籍此王振邦以其武技谋生,曾为镖局押镖护银。然,据初步考证,其一生多以设场授徒、传授武技为业,并倡导:“以道德导人,重道德,尚武学以救国危”的武学思想。其传人不但有名绅官吏亦有布衣百姓,南及苏北诸地、北达齐鲁燕赵关东。王振邦虽艺出少林,但其闯荡江湖,遍访名家,其形意、八卦、太极、劈挂、翻子、梅花、八极、摔跤等诸门功夫无一不精。现已知晓其形意拳即乃形意拳名家刘勇奇所传。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著名武术家却由于世事沧桑,英名沉沦,为后世所淡忘,为今人所不晓,成为今日济南武术界之憾事。为其技艺传人难赎其过也。
是年,经互连网得与江苏无锡卢玉和先生、北京华新生先生(华新生是王振邦重外孙)取得联系,又于2015年4月份、5月份两次抵江苏邳州暨沛县走访,与邳、沛两支王振邦传人交流,证实三方之技确为王振邦师门一脉相承,同出一家。
然而欣喜之余,更为本门功夫传承担忧。首先因年代久远,王振邦先生所传弟子俱已辞世,其次又因诸多缘故其所传功夫分散失传甚多,且多年来各支脉也从未有机缘相互交流,目前其完整性已无系统可言。
据此,为更广泛的与王振邦传人取得联系,更好地挖掘、整理王振邦所传世之传统拳法技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与各支脉多位同门商讨,商定暂以济南市天桥武校为基础,组建“王振邦拳法研究会”。
本会为济南市天桥武校内部学术研讨机构,其组织形式为会员制。
组织机构:因本会为初创阶段,暂不设立详细的管理系统,其相关机构设置待以后条件成熟后逐步完善。目前日常管理工作由“研究会理事领导组”负责。
会员组成:目前可由拟入会者本人自愿申请,经“研究会理亊领导组”成员两人以上确认,暨被接纳为会员。
近期工作:1.探寻和认证王振邦拳法的传人并与其建立联系。2.挖掘整理、论证王振邦所传拳法、技艺。3.编纂王振邦、王化民父子及其师门传人传记、轶事。4.组织同门之间的交流、学习,研究探讨等活动。
为此,本会竭诚欢迎各位同门垂询、加入本会。
本会将藉前辈之灵气、尚先贤之美德、弘吾门之功夫,为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承及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作出应有的贡献。
螳螂架,也称地螳拳,为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武术界恭称为济南大侠的武术名家王振邦所传。据老辈人讲,王振邦所传少林拳共十二路,前八路是单练,后四路是对练,被称为第一路的既为螳螂架。至于此拳为何又被称为螳螂架?是出自于少林螳螂拳还是因谐音而得名尚待考证。在济南市北园地区六十岁以上的尚武男子大都闻之或练习过此拳。据传该拳为王振邦及其长子王化民(王淑生)教拳授徒时的开馆之拳,亦是必学之拳,这一点已在江苏省邳州市、及沛县同门的交流中得到证实。
据多方考证,王振邦、王化民(王淑生)父子早年在鲁南及苏北一带教拳时都曾教过此拳,都以此拳为开馆首选之技。在济南,也无他人在王振邦父子之前教过此拳,然而近期在互联网见一演练少林拳的视频与我们练的少林拳(螳螂架)极为相似。除动作顺序和段落稍有区别之处,其风格和功架与我们所练少林拳并无不同之处,如属同门,当为武术圈中一大幸事。
当年王振邦、王化民父子在济南教拳时虽都教过螳螂架,但王化民教时却有所改动,主要体现在起势、劈山震脚、马步双冲拳等几个动作,这与王化民艺成以后在经师访友、及常年研修此道有关,但其风格及实战技法和要求丝毫未改。螳螂架拳其风格古朴,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结构紧密连贯、劲力刚柔相济、架矮式低、动迅静定、身法多变、手法疏中寓密、腿法刚猛迅疾、步法轻如蝉羽掠地、重如邰石坠地。攻中寓防、无花哨取宠之技。但因该拳动作过多、多为低架,因此对基本功及体力的要求较高。不适于当今武术比赛活动。还由于诸多原因其拳谱未能传于后世,实乃当今之憾事也。为不使此技消没于世,本人依当今武术编排顺序、将该拳之动作做了归纳整理,此举绝非贪天之功,尚望同门诸友见谅。
经整理后将该拳归纳为五十四个动作,其动作包括拳法、掌法、肘法、腿法、拿法、摔法。
拳法有:冲拳、贯拳、撩拳、架拳、双开拳、揣拳、砸拳。
掌法有:推掌、穿掌、分掌、挒掌、挑掌、劈掌。其中有一掌法名曰:绞手跨虎。可谓王振邦所传少林拳中掌法之精华,摔、打、踢、拿俱在其中体现。
腿法有:弹踢、侧踹、正蹬、前扫、左右后扫、搓踢、里合腿、胯打等腿法。
肘法有:盘肘、滚肘、顶肘、钉肘。
步型有: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撗裆步、戳脚步、击步、盖步、坐盘。左右移动以闯、搓、碾步为主。
以上谨为本人平素之小悟,况孤陋寡闻、才疏愚昧、实难展现先辈功法之一二,正所谓挂一漏万,诚望各位同门及同道不吝赐教。
王振邦所传十二路少林拳,经与邳州及沛县同门皆力而为已整理出包括螳螂架在内的八路、另四路以及三十六路短打、少林一百零八式、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劈挂掌、八极拳、哪吒拳、大洪拳、破拦拳、升堂拳、梅花拳以及器械等套路尚在挖掘、整理之中,现本人已拙笔小文、诚邀高人方士金简之大作、承我泱泱中华之文脉、福及天下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