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战后,战胜国对德国提出了各种限制条约,但自从《华盛顿海军协定》作废后,德国就已经再次暴露了恢复军事强国的野心。尤其是1938年,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后,直接控制欧洲的心脏地带,这已经不是恢复军事强国地位能够掩盖的了,而是极度扩张的前兆。
而且德国的这一行动明确违背了《凡尔赛和约》中的条款,严重挑战了英法等欧洲强国的威严。这还不算完,同年德国又打着“民族自决”的名义,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事实上,无论是奥地利,还是捷克斯洛伐克,在欧洲的地理位置都非常重要。一旦德国将其完全控制,那么德国将占据欧洲的战略位置,隔断欧洲东部与西部的联系。
到了这个地步,德国在欧洲扩张的野心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为何欧洲的强国,英法两国不仅不加以阻止,还要像鸵鸟一样固执地认为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反而成为德国的“帮凶”?
拿下奥地利以后,德国高层提出将苏台德地区从捷克斯洛伐克中分裂出来的提议,解放被捷克斯洛伐克“压迫”的德意志人。随后,德国就以此为由,在德捷两国边境处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威胁该国政府让苏台德地区的居民能够“民族自决”,恢复独立地位。
苏台德地区居住了很多的德意志人,对德国也有着一定的归属感。尤其是在德国强势的支持下,不少人有了回归德国的心思,而想要完成这一步,就必须要逼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低头。
不过捷克斯洛伐克并没有第一时间低头,而是找到了在一战中帮助自己的英法两国。一战后虽然英法两国国力有所衰退,但在其他的欧洲国家心中仍是不可动摇的存在。更何况捷克斯洛伐克还有与法国签订的“互助条约”,他们相信英法两国不会置之不理。
但是没想到的是,法国没有直接下场参与德捷两国的纠纷,而是转头求助了英国当“和事佬”。更绝的是,英国首相不仅没有谴责德国的侵略主义,而是前后三次飞往德国协商,协商如何满足德国的要求。
从德国返回后,英国首相张伯伦联合法国总理,掉头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压,要求对方割让土地“息事宁人”。捷克斯洛伐克也没有想到,求爷爷告奶奶最终居然是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该国当局的愤怒,但在边境德国军队的威胁下,已经英法两国的不断施压下,只能同意割让苏台德地区。
而割让的土地,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德国占领的领土,为德国以后的扩张、侵略奠定了基础。那又是为何,英法两国要成为德国的“帮凶”?
主要是英法两国认为自己好歹也是数一数二的“强国”,德国欺负其他国家也就算了,没有资本欺负自己。同时利用《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英法两国也与德国达成了“永远和平”的约定,各自承诺永远不会和对方挑起战争,这让英法两国误以为得到了“德国的保证”。
还有就是英法两国当时过得也不容易,一战后经历了经济萧条的英国不愿意再次开启战争,法国也是类似的想法。再说了割让的还是他国的领土,英法两国就更不在意了。而这种妥协,也让德国坚定了打响战争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