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为什么没有出几个能够力挽狂澜的君主?这个问题的实际上可以进一步延伸成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每一个王朝到了后期,都没有能够出现所谓的“明君圣主”?这难道真的是所谓的“气数”使然吗?
显然,这个问题又回到了一个经典的问题: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对于这个问题,毫无疑问,答案是时势造英雄,当然,同时也并不能否认“英雄”本人具有的利用时势,顺势而为的超凡能力。在了解这一层之后,不妨再去思考一下:难道真的是历朝历代到了后期,没有圣君出现,还是所谓的圣君也要借助社会现实来实现自己的能力,如果社会现实变得不可控,那么君主本人的各项素质再优秀,也难以挽救自己行将倒塌的大帝国。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唐朝的唐文宗,唐武宗,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一国之君,但面对当时内部宦官专政,外部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尽管他们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但还是无力改变唐王朝行将就木的局面。
明朝末期,实际上就是一个死局,无人能解。为什么说历史是一门科学,因为它的背后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任何的“个人”因素,都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但很多人却单纯地将历史当作一个游戏,一类故事,甚至一部都市爽文,总是固执地认为在某个王朝的危急时刻,能够出现一个凭一己之力便改变天下大势的“天选之子”。如果怀着这样一种心态和认知去看待历史,自然是无法真正了解历史,对于历史的认知永远只会停留在浅层面上。
且说明朝末期,危及明朝国祚的大事件,主要有:关外的后金(清),内部的土地兼并和膨胀的皇族亲王俸禄和农民起义,这可谓是内外交困。并且,这些敌人之间,是存在着紧密的内部联系的:
皇室王爷的开销非常之大且不用从事任何类型的劳动,同时某些亲王居然掌握着自己封地内的税收权力,这就导致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家的税收减同时明朝政府还要负担巨额的诸王爷的生活费;第二,百姓被严重剥削。
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自然会造成军饷的紧缺,边关士兵在缺军饷的情况下必然会闹情绪,进而使得外患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政府不得不加重税款,甚至透支税收,即一次性征收三四年的税。
这样一来,百姓的负担大大加重,再加上天灾,百姓更是活不下去,于是纷纷揭竿而起反对明王朝的统治。明王朝为了平定内乱,更需要军饷,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敌人越打越多,而关外的满洲也是越来越猛。
因此,这种情况下,没有人可以解决问题,包括所谓的千古一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而且,随着王朝存在的时间越来越长,中国古代始终存在的土地兼并问题也导致社会矛盾愈发突出,此时朝廷采取改革措施的容错率也越来越低,一旦一着不慎,那么整个社会的矛盾便会彻底爆发。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王朝在建立大约六七十年后开始达到巅峰,因为这个时间段由于建国时间不长不短,旧有的土地兼并被前一个王朝覆灭时的动乱打破,而新的土地兼并尚未到来,因此统治者采取改革措施的容错率就相对要高一些,即使走错一两步,社会矛盾也不会很快爆发,从而留有改正,试错的空间。
举个例子,被很多人认为是“世界性大帝”的朱棣,他采取的很多措施,都是建立在激化社会矛盾的基础上的,比如远征蒙古五次,大耗钱粮和兵力;比如六次派遣郑和下西洋,送给各国使者不少奇珍异宝,这些都是在消耗民力。但由于当时明朝建国不久,自耕农数量巨大,且官僚地主数量较少,因此税收丰足,能够支撑得起朱棣大搞这些面子工程,朱棣也因为这些工程的客观作用,而成为了“伟大的君王”。但让他去明末,明朝绝对死得更快。
回到题目,并不是说,明朝,或者历朝历代在最后时刻,都没能出现力挽狂澜的君王,而是在王朝末期的社会现实之下,王朝形式的已经到了周周期的末尾,要维持王朝的统治模式,只能继续进行循环——即建立新的王朝,来解决王朝模式自身发展无法解决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