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古装剧时,战争场面通常令人热血沸腾,尤其是当两军阵前对垒时。随着号角的一声吹响,千军万马如潮水般奔涌而至,冲锋陷阵,场面壮观无比。往往,在两军交战的初期,弓箭手会率先发起攻击,掀起一阵箭雨。此时,冲锋的士兵们便会首当其冲,阵中不少人纷纷倒地。但令人好奇的是,为何这些士兵被箭射中后会立刻倒下,难道古代的弓箭威力超过现代枪械?其实,背后有其原因。
▲古代战争中,千军万马冲锋之际,最怕的便是还未接近敌阵便遭遇弓箭手的致命一击。(示意图/来源于百科词条)
在冷兵器时代,缺乏远程武器的情况下,弓箭的杀伤力远超刀枪。古人常说“弓响人灭”,无数将士死于弓箭之下,已经无法统计。古代战场上,若弓箭得当,便能让敌军遭遇惨重的伤亡。历史上,匈奴等强悍部落为了增强骑兵的战斗力,甚至在箭头上涂抹毒药,以加重敌人的伤势,但即便如此,被箭射中的士兵仍会倒地,这背后自有其深层原因。
▲在缺乏远程武器的古代,弓箭的致命性远超刀枪。(图/来源于百科词条)
专家解释得十分简明。根据史料,早在先秦时期,弓箭就已成为战争的重要武器。古代战争讲究阵法和布阵,士兵通常在阵中等待战斗。当弓箭手发起第一波攻击时,士兵会迅速倒下,用盾牌保护自己。因为,在古代,弓箭手攻击后的第二波攻击几乎接踵而至,躺下并用盾牌遮挡,是士兵在面对箭雨时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
很少有士兵在中箭之后,像刺猬般全身插满箭头仍继续冲锋。古代的医疗技术远不如现代,若士兵被射中,可能已经重伤,剩下半条命。此时,躺下保护自己,待第二波攻击过后再站起来,显然是更安全的选择。毕竟,等到我方骑兵冲杀过来,弓箭手的威胁才得以消除。
蒙古草原的气候适宜草类生长,地势平坦,这为蒙古和南俄罗斯等地区的马匹繁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不适合农业发展,降水量不稳定,常常导致牧草匮乏,这让游牧民族依赖骑马驱赶牲畜进行生计。然而,由于他们没有足够的自然资源发展如冶铁等技术,游牧民族也无法自给自足,生活中所需的物资只能通过侵略农业定居民族来获取。由此可见,掠夺物资成为他们生存的方式,他们并不以占领土地为目的。
草原上马匹的移动和不平坦的地形给骑射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骑射的精准度受到了很大影响。骑弓手在放箭时会等到马匹腾空的瞬间,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颠簸对箭矢的影响。同时,由于箭矢本身有一定重量,飞行一段距离后会逐渐下落。所以骑弓手在射箭时,会特意把箭射向空中,形成大约45度的角度,这样箭矢飞行时呈现抛物线,最终垂直打击目标。
在草原的骑兵中,拇指拉弦法(蒙古式拉弦法)是常见的技法。骑弓手会用拇指扣住弓弦进行拉弦发箭,通常拉弦至胸部再松开弦线,而蒙古的骑弓手则会拉弦至耳朵位置发射弓箭。
对于骑射来说,骑术和箭术同等重要。骑兵在战斗时,双手不能同时紧握缰绳,这样会影响拉弓射箭的精准度。同时,有些武器需要双手操作,比如蒙古的套马杆。骑弓手必须精通骑术,不仅能掌握坐骑的控制技巧,还懂得如何利用马鬃来控制马匹,甚至能够在不使用缰绳的情况下驾驭马匹。马匹有跟随其他马匹的本能,弓骑手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在战斗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骑兵的高速度和精准的箭术,使得回马箭成为他们常用的战术之一。回马箭战术通常是在假装撤退后,迅速转身并放出回马箭,这样能够有效地打击敌方正在追击时因松懈而形成的空档。回马箭的威力巨大,能够在配合伏兵的情况下击退数倍于己的敌军。历史上,卡雷一战中,帕提亚弓骑手以回马箭打败了数量远超自己的敌军。
弓骑手的高机动性是他们战术成功的关键,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诈逃、快速突袭和精准射击等战术。弓骑手通常在远距离发起攻击,然后迅速撤退,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在确认敌军无法反击时,他们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此外,由于马的奔跑速度非常快,弓骑手能够迅速在战场上调整阵形,从各个方向包围敌军,形成致命的战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