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在对抗匈奴的过程中,虽然不断出征,却始终陷入日益贫困的局面;与此相对,唐太宗李世民虽然经历了连年战争,国家却愈发强盛。究其原因,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唐太宗的军事才能在各方面都远超汉武帝。
真正的军事才能并不仅限于指挥战斗的能力,还包括军队的构建、管理、后勤保障以及战略规划等多个方面。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军事实力是指与军队和战争有关的全部实力。
汉武帝刘彻希望在自己任内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但他却忽视了战争对国家经济及人民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当他意识到这些问题时,已经是他生命的晚年,后悔已晚。
相比之下,李世民深知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与国家的经济形势和信誉密切相关。虽然唐朝多次对外用兵,但唐太宗李世民却在战前准备上做得非常缜密;他不仅挑选了合适的将领,还精确地部署了军队的数量,并通过外交手段将敌对势力分化,拉拢能够影响的力量归入自己阵营。这些周密的战前筹划,使得唐军能够在最优越的条件下作战。虽然人们常说唐初的名将众多,但若没有李世民的战略安排和充分的准备,这些名将又有多少能够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尤其是在面对灭国之战时,成果依然值得怀疑。
今天,我们通过史书获得的历史信息,使得我们能够站在一个全然客观的角度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布局进行评判。经过了一千多年众多军事专家的分析,李世民在军事部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重大的失误。如果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又有多少人能够比他做得更出色呢?
李世民在能够将战争的成本有效控制在较低水平的同时,还将战争对国家经济和民生的不利影响降到了最小。他善于通过战争获取战败国家的财富,这些财富最终也为国内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助力。因此,尽管唐朝在连年征战中,国家实力却愈加增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武帝不仅忽视了民生问题,还在汉匈战争中犯下了不少错误,错失了许多宝贵的机会,导致了可避免的损失。比如马邑之谋,如果汉武帝能够亲自前往前线进行统筹,或聘任如卫青这样的能干将领为主帅,认真执行马邑之战,那么匈奴必将受到重创,这将为后续的汉匈战争创造更加有利的局面。由此可见,汉武帝刘彻在战前准备上的不周到,实在不及唐太宗李世民。
此外,倘若在任用将领上不再选择李广利这样的无能之辈,汉朝在战斗中造成的损失也能大大减少,进一步揭示了汉武帝刘彻在军事将领的选择上不如唐太宗李世民明智。其余细节亦可见一斑,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