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欢迎收听照理读史。
提到中国古代的众多王朝,很多人会说宋朝是一个相对较弱的朝代。其实,从宋朝的建立开始,它就没有实现真正的全国统一。燕云十六州早早被契丹夺走,在整个北宋的历史中,始终受到辽国的压制。
而南宋的历史,更是深受金国和元朝的威胁与打压。大宋不仅在领土上无法统一全国,而且在几次与外敌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有些人甚至提出,宋朝这个时期不如称之为三国或者五国更为合适。因为显然,宋朝一直被辽、金、元等外来力量压制,周边还有西夏和大理等势力。每当我们提到宋朝,往往都会带着“弱宋”的标签。
此外,还有人认为,宋朝的国号本身就有些不太吉利。宋太祖赵匡胤精心挑选的国号,甚至他的年号,也都可以说是“二手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在选择国号时,往往与建立王朝的君主所封的领地有密切关系。
以汉朝为例,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共同推翻秦朝之后,被项羽封为汉王,之后建立汉朝。又如李渊,在隋朝时被封为唐国公,因而其建立的王朝便称为“唐”。
那么,宋这个国号又是怎么来的呢?赵匡胤曾经被封为宋王或宋国公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完全是因为事发仓促。赵匡胤的得天下过程非常迅速且意外,可以说他“黄袍加身”时,是在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据说当时的紧急情况导致赵匡胤甚至连禅位的诏书都来不及准备,国号也没有来得及确定。
于是,赵匡胤与手下商量决定,选择一个合适的国号。经过一番讨论,有人提议可以用“宋”字,为什么呢?因为赵匡胤曾任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军的驻地,正是春秋时期宋国的所在地。于是有人建议,为什么不取宋国的国号,这样既显得有古意,又有历史渊源。
更有人提出,宋襄公在春秋时期曾是五霸之一,尽管他是五霸中最弱的那个,但至少名字上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赵匡胤起初并不热衷这个提议,因为宋襄公经常被后人嘲笑为“软弱无能”的代表。然而,最终仍有建议者提出,宋国虽然被周朝封为诸侯,但其祖先是商朝的遗民,商朝甚至在周朝之前就已存在,拥有600多年的历史。因此,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名字中的“弘”与商朝的“殷”相合,象征着大商王朝的遗风,而他创立的王朝叫“宋”,显得十分顺理成章。
如此一来,尽管没有完美的选择,赵匡胤最终还是决定以“宋”作为新朝的国号。然而,不久后,赵匡胤便意识到,这个国号并非全新。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刘宋也使用过“宋”这个名字。这样一来,赵匡胤不禁产生了疑虑,心想自己辛苦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居然使用了一个“二手”的国号,这不免让人感到尴尬。
不过,事情已经决定,不可能轻易改变。赵匡胤只能勉强接受这个结果。而后世人常常争论,究竟是刘宋更强,还是赵宋更强呢?这一尴尬局面,似乎只有宋朝独有。
除此之外,赵匡胤不仅国号是二手的,连年号也没有避免同样的命运。赵匡胤的即位过程非常急促,所有的决定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为了给自己的政权定个年号,赵匡胤选定了“建隆”作为初年号。使用几年后,他觉得这个年号显得过于草率,决定重新选一个更合适、更有气势的年号。
赵匡胤特别交代宰相赵普,要仔细查阅历史,务必避免再用“二手年号”。赵普认真执行了赵匡胤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终于选定了“乾德”作为新的年号。赵匡胤对这个年号非常满意,觉得它既响亮又有气势,于是正式宣布改元。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在乾德三年的一天,赵匡胤在后宫检查将士们征战归来的战利品时,突然发现了一面古镜。镜面上刻着“乾德四年”四个字,这一发现让赵匡胤惊出一身冷汗,因为当时的年号还只是“乾德三年”。他感到困惑,这面镜子怎么会标记着未来的年份?他迅速展开调查,结果发现“乾德”年号早已被前蜀使用过,这使得赵匡胤的精心选择变得毫无意义。
赵匡胤怒气冲冲地召来赵普,痛斥他没有做好功课。赵普虽然学识渊博,但只读了《论语》的一部分,他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结果却闹出了这个大笑话。赵匡胤不得不承认,虽然年号已定,但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他深知以后要更加注重官员的学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