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四年(223年),钟繇接替贾诩,担任太尉一职,并转封为平阳乡侯。在此时,司徒华歆和司空王朗也均为曹操时期的名臣。某日,曹丕在退朝后对旁人感叹道:“这三公,都是时代的伟大人物,后代恐怕再也难以超越了!”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作出了评价:“钟繇胸怀开阔,智谋卓越,华歆为人清廉,德行高洁,王朗学识渊博,才情出众,三人无疑是当时的俊杰。魏国初立,三位皆有显赫的职位,实在是盛事!”接下来,我们便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三位曹魏三公的生平和他们的伟大功绩。
一、钟繇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来自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他出自颍川钟氏,东汉末年以孝廉出仕,曾担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务。公元196年,钟繇协助汉献帝东迁洛阳,封为东武亭侯。随后,凭借曹操的支持,钟繇担任司隶校尉,驻守关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类似于汉初名将萧何的地位。
特别是在曹操与袁绍的角逐中,钟繇成功稳固了关中地区的局势,并策动了马腾等人的加入,协助曹操攻打袁绍集团,为曹操最终统一河北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曹操称魏王后,钟繇被任命为魏国大理卿和相国等重要职务。曹魏建立后,钟繇首先担任廷尉卿,之后晋升为太尉,成为三公之首。
魏明帝曹叡继位时,钟繇被任命为太傅,并封为定陵县侯。尽管三公之中太傅的实权较少,但钟繇的地位却是最高的。公元230年,钟繇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成”。在正始四年(243年),他被列入魏武帝曹操的庙廷之中,获得了尊崇的地位。钟繇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具有杰出贡献,还在书法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精通篆书、隶书、真书、行书和草书,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成为后世书法的先驱,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
二、华歆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来自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高唐县)。华歆自幼聪明好学,他曾师从太尉陈球,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人同窗。值得一提的是,卢植是刘备的老师,因此华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刘备的师叔。华歆年少时以孝廉出仕,先后担任郎中等职务,但因病暂时辞官。后来,华歆得到了大将军何进的召唤,重新担任尚书郎,并担任了豫章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在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华歆一度归顺孙策,并获得了孙策的重用。官渡之战爆发后,华歆转投曹操,出任议郎、司空参军等职,逐渐得到升迁。曹操讨伐孙权时,华歆担任军师,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军事决策。在曹操称魏王后,华歆出任魏国御史大夫。曹丕和曹植争夺太子时,华歆坚定支持曹丕,并因此获得了魏国相国之职,封为安乐乡侯。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华歆被任命为司徒,且在曹丕篡汉之际,他主持了受禅仪式,并将皇帝玺绶献给曹丕,这显示了他在礼仪和文书领域的深厚造诣。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华歆晋升为太尉,封为博平县侯。公元232年1月,华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敬”。
此外,华歆也留下了许多文集,虽然其三十卷的著作已失传,但一些重要文献如《请叙郑小同表》、《谏伐蜀疏》等仍存世,成为后人研究其思想的重要资料。
三、王朗
王朗(?-228年),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由于《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王朗的知名度往往超过了钟繇和华歆。王朗自幼便聪颖过人,曾师从太尉杨赐,精通经籍,最终被任命为郎中。陶谦执掌徐州时,推荐王朗为茂才,使他担任徐州治中从事。
王朗后来被任命为会稽太守,并深得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他曾率军抵抗孙策的进攻,虽然由于孙策勇猛过人,王朗未能获胜,但他表现出的顽强毅力却为后人称道。被孙策俘虏后,王朗拒绝为江东效力,最终被曹操召入麾下,经过长时间的辗转,他终于抵达许都并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在曹操建立魏国后,王朗先后担任了军祭酒、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等职务,主要负责内政管理,少参与外征。他并不像其他谋士那样跟随曹操征战四方,而是更多地专注于国家的后勤和内务管理。曹丕即位后,王朗先任御史大夫,后来改任司空,并封为乐平乡侯。魏明帝曹叡即位后,王朗接替华歆担任司徒一职,因而被后人称为“王司徒”。
在《三国演义》中,虚构了王朗被诸葛亮气死的情节,然而历史资料表明,王朗并未亲临蜀汉北伐的战场。根据《三国志》的记载,王朗在太和二年(228年)去世,享年约七十岁,谥号“成”。
这些三公虽然在史书中人物描写不多,但他们的事迹和功勋无疑是三国历史的重要篇章之一。